袁又琦,男,1953年9月生於湖南省新化縣。自幼從父兄習畫,(其父為國立杭州藝專畢業),文革中及文革後多次參加省市級美術創作班,作品多次入選省、市、國家級美術大展,並獲金、銅等各項獎項,論文發表於《美術》雜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又琦
- 出生地:湖南省新化縣
- 出生日期:1953年9月
- 代表作品:《愁》、《永遠的狼牙山》、《門前那棵樹》、《大瑤山》
人物生平,藝術簡介,藝術評論,寄意遼闊的水墨樂章,樂道者,心性蒼茫氣概成章,作品賞析,
人物生平
袁又琦,男,1953年9月生於湖南省新化縣。自幼從父兄習畫,(其父為國立杭州藝專畢業),文革中及文革後多次參加省市級美術創作班,作品多次入選省、市、國家級美術大展,並獲金、銅等各項獎項,論文發表於《美術》雜誌。曾先後就讀於西安美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為山水畫大師賈又福工作室訪問學者。1995年3月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證號:5842),婁底市美協副主席,副研究館員,專業山水畫家。
藝術簡介
1980年作品《愁》入選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獲湖南省第二屆青年美展一等獎。
1986年作品《大瑤山》入選全國第七屆美展,獲湖南省美展優秀獎。
1992年作品《門前那棵樹》入選全國第十一屆版展,獲銅獎。
2000年作品《永遠的狼牙山》入選“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展60周年”全國美展湖南展,獲金獎。
1988年論文《陌生與藝術雜談》在中國美協官方雜誌“美術”88年第4期發表,編入湖南美術論文集。
由《中國畫》雜誌社編輯出版個人畫集,作品在全國多家雜誌發表並被諸多單位與個人收藏。
2008年出版畫冊,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當代中國畫家風範人物—袁又琦》書號:ISBN978-7-5305-3815-9。
2008年在《中華名流》雜誌藝術版總第52期刊登山水畫作品共11幅。書號:ISSN1684-7873-08。
2014年在湖南婁底舉辦“天下梅山·袁又琦·湘中山水寫生展”。畫展歷時5天,共展出優秀山水畫作90餘幅。
藝術評論
寄意遼闊的水墨樂章
——袁又琦山水畫的詩意美淺析
著名美術家辛民
在看似繁榮的當代山水畫壇,文化和詩意的缺失使山水畫的人文價值大為降低。近 日賞讀袁又琦的山水畫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畫家致力於東方,把傳統與現代、自然與理想融合,在中國畫的精神內涵與形式語言上都獨闢蹊徑,創造了一種可以稱為“水墨樂章”的視覺圖式。這種圖式既有別於傳統的隱逸山水,也有別於當代的新文人和實驗水墨,構成了自己的藝術風貌,體現了21世紀中國畫從傳統文人畫向現代水墨畫發展的必然。如果說張頤人的山水畫與古人傳統“不下堂筵,坐窮林泉”的山水審美觀有很大距離,詩意美起了決定性的因素。禪性的清淨澄明洞徹通達,成為他超度自我生命和繪畫表達的契機,從而擺脫了從傳統到當代的各種程式的影響,別創了他自己的“水墨樂章”趨勢。
古希臘詩人說,畫是無聲的詩,而詩是有聲的畫。讀袁又琦的山水畫作品,感受到其作正是無聲的詩。
袁又琦嚴謹飽學,性靈情真又精書法,故而丹青之間有文人以心作畫、畫言心聲和以書入畫的文化氣息泛出。蘇東坡當年點評王維的作品,首開“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審美先河,並綿延千載,成為中國藝術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袁又琦的系列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充盈著真性情,真自在和真繪畫精神。在他的筆下,山川、樹木、雲水都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塑造物象時,他努力讓物象的形展現筆墨的力度和美感,其作用筆精嚴,點畫到位,自然結構與筆墨結構結合完美。此作構成上為鳥瞰式構圖,博大而豪邁,畫面開合、虛實、繁簡、濃淡等手法套用自如,使畫面具有豐富的層次和高遠的意境。
黃賓虹認為:“古人名作,重在筆力分優拙,不重外觀之美,而重內部之充實而已”。中國畫重學養,重筆墨。畫家的思想與情緒寄託於筆墨,筆墨體現學養,因此,作品才更具藝術魅力。袁又琦長期從事中國畫創作及理論研究,筆耕墨耘,並能從不同的藝術學科和古今大家經典作品中汲取滋養,取其之長,博涉約取,錘鍊筆墨。同時又能懷抱生活,禮讚生命之美;有不墨守陳規,所以其筆墨氤氳,氣度雍和,勢韻飽滿,保持其清新、自然之特點,更臻典雅、淳厚而意味雋詠之境,令其作具有一種勃勃生機,在筆酣墨暢中且不失意趣,從中可感受到畫家那天真浪漫的性格和靈動灑脫的情懷,使讀者在“似與不似”的審美體驗中進入繪畫性的美的境界。
我喜歡袁又琦作品的雄渾樸茂、以心造境。他近 期的作品,以“虛、靜”為追求,體現了山水畫的創作原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講究以神造型,在有節奏意味的筆墨中求自由心境的表現,與長安畫派石魯的藝術理念一脈相承,他創造了一種超越國界的、與大自然相和諧的主觀式的畫風。
日月交替、煙雲往復,展讀袁又琦的山水畫新作,孰空?孰有?孰妙?山水混沌境中隱然有靈明覺心的躍動。他的水墨樂章遂能一一抖落浮華。這種幻異的夢境與今天畫壇上許多繪畫是那樣的不同,樹雖然在恣意地伸展著,雲雖然在低垂著要接近大地,但一切都有了生命的靈光。
袁又琦不以古人的技法為定式或藉助西畫的一些方法,而是獨出新機,建立自己的視覺音樂符號。在他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運用水墨描寫飄逸靈動的景致,好像用“五墨”編織一幅有節奏的音樂畫卷,它們雖然有崎嶇怪異但並不令人覺得突兀,而是在畫家自由組織丘壑圖像中各得其所。我以為這音樂符號化的傾向是中國當代水墨畫中值得注意的特點,也是山水畫家率真天性的形式載體。
綜觀袁又琦的系列畫作,其作是畫家心靈情感的迸發,是畫家感知自然的心得和心底的世界。用心品讀就會讓人有一種神往,有一種讚嘆,更有一種依戀,那種讀畫後的輕鬆愉悅,是對現實缺憾的補充,是對茫茫紅塵的片刻游離,也是心靈沉寂後的自我發展。畫家筆下物象能激起我們“崇高”、“激盪”、“和睦”、“寧靜”和“迷濛”的情懷,它真有一種“群山流水清風去,祥雲迷霧款款來”的感受。他的作品,源於畫家一種博大的、裝得下大千世界的胸懷,畫家儘管不能改造世界,但可以創造理想世界的境界,用生花妙筆寫就出獨具風神的水墨世界傳遞給每一位讀者。
袁又琦從生活中走來,吸收著古往今來眾多繪畫大史留下來的藝術成就,並不斷地轉化為自己對生活與藝術的獨特感受,通過他近 期的作品,我們可看出他用自己的飽滿的熱情寫就出畫家的胸中萬象,在藝術的道路上,袁又琦是一位永不止步的行者。
樂道者
——為袁又琦寫生山水序
鄢福初
隱者,不顯山,不露水,深居簡出,甘守清貧;世俗之欲,名利之趨,泰然處之,淡然處之。
隱者多高士也。捨棄誘惑,取大節而遊藝於胸中,心儲丘壑,臥榻行雲,思超屋外,動若波瀾。
天之大,萬象齊生,人之眾,各有形色。為眼前之欲,逞一時之能,津津於小道,取悅於世人,庸也。胸有長物,放眼乾坤,海納百川,得之心身所娛,心性所往,情性所依者,乃雅士也。
又琦道友,隱者也。
又琦於藝,涉獵廣博。油畫、版畫、雕塑,各有成就。近幾年專事國畫山水,遍師古法於宋元明清諸家,得范寬之渾厚,董巨之幽邃,黃公望之簡遠,龔賢之蒼茫。曾遊歷京城數載,拜師賈又福先生門下,深諳北派山水雄渾厚重之法理,又契合現代山水手法,緊隨時代潮流。又琦尤鐘情黃賓虹先生山水,點線形成,筆墨構架,整體氣韻,隨處可見黃派山水意蘊。可謂兼通南北,融貫古今。
近些年來,又琦肩扛畫篋遊走於湘中山水間,寒來暑往,披星戴月,跋山涉水,足跡遍布梅山大地。
湘中山水,雖非名山大川,然一草一木,生機盎然。田園、村舍、古木、奇石、激流、瀑布、竹籬、小徑、炊煙、雲霧……處處景致可觀,正如柳宗元筆下之永州,質樸、寂靜、怡然、祥瑞。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是人文情懷,畫家境界。湘中山水不乏險遠罕至之境。九峰峰頂,熊山深谷,資水絕岸,湄江斷壁……放眼奇觀,盡收筆底,“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於平凡處見奇絕,於無聲處聽驚雷。又琦寫生,不僅著意於奇山異水,更多地留心於家山小景,善於從人們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景色中發現山林野趣、流水清音之美,滿紙散發出故土情結,曠世情懷。
觀又琦先生寫生作品,氣勢宏闊,境象簡遠,清新雅逸,充滿梅山氣息。從技法而論,用筆中側並重,線條多中鋒,勁健而靈動,皴法多積墨,深邃而重厚。常用折筆,斷筆,取逆勢,重虛實,富節律,遠山設墨,沉著飽滿,肌理豐富,縱深推進與畫面主體渾然一體。從境界而言,又琦筆下的山水,既文且質,首先是文人的,筆墨揮灑非筆墨製作,每一種筆法來自古人,充滿自我。其次,“質”是又琦作品之靈魂。巧拙互用,拙勝於巧,舍巧求拙,折射出這位梅山漢子的真性情。常常喜歡用枯筆,看似生澀,實則求辣,辣乃梅山習性,保持本真,意趣生矣。自古山水兼雄強與雅秀者難矣,又琦得之。
鄢福初於癸巳中秋
鄢福初為湖南省文化廳副廳長、湖南省書法家協會第五屆主席
心性蒼茫氣概成章
------致又琦兄
朱訓德
“擲筆大笑雙目空,遮天狂壑睛嵐中。蒼松交乾勢已逼,一伸一曲當前翀,非煙非墨雜沓走。吾取吾法夫何窮?骨清氣爽去復來,何必拘拘論好醜。不道古人法在肘,古人之法在無偶。以心合心萬類齊,以志釋意意應剖。乾峰萬峰如一筆,縱橫以意堪成律。”
昨日喜讀老畫友袁又琦氣勢宏闊、筆意縱橫、氣概成章的山水畫新作,不由得心中浮現出當年作為一代大家石濤的題畫名句。
在我看來,歷代山水畫家“策杖歸山去,長嘯煙霞中。”都是在大自然中獲得大解脫,在解脫中獲得大自在,以人生的滄桑、浪漫和風華,在沉醉酣暢中走向幽深與蒼茫。人生、心智與自然宇宙成化,成就一顆忠實的心靈在自語。此時真正是宇宙在乎我手,眼前無非生機。“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這是石濤一貫的畫旨。“拈禿筆,向君笑,忽起舞,發大叫,大叫一聲天宇寬,團團明月空中小。”“三十年來立畫禪,大笑寶城今日我。”而大笑、大我、大自在的境界由石濤而立,今日我的道友,袁又琦的藝術作品在當代又做出了可喜的有力的佐證。
當年的石濤常以海的律動來解讀他心中的黃山,解讀世界的一切,“海有洪流,山有潛伏。海有吞吐,山有拱揖。海能薦靈,山能脈運。山有層巒疊嶂,邃谷深崖,巑岏突兀,嵐氣霧露,煙雲畢至,猶如海之洪流,海之吞吐,此非海之薦靈,亦山之自居于海也。”在石濤的心目中,山就是海,海就是山。在藝術澎湃的心潮中,一切都在喧騰中,山在飄動,雲海起伏,自然變幻莫測。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化宇宙寫山韻。這段話我不知道又琦兄是否讀過,但我卻在袁又琦的山水藝術中讀到了。情動、山動,以心律寫自然宇宙之律。乾裂秋風,潤澤春雨。或清新,或俊健,或枯筆焦墨,或草書意象,落筆不馭,狂草隨心,在粗莽迷朦中有豪視一世的氣勢。在荒天廻地,萬籟俱寂中有自然不絕的生命。
讀又琦兄的山水畫作,想起石濤的話語錄,看來絕非偶然。在燦爛的中國藝術傳統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以文化藝術為生命,以心相許,深潛沉寂在浩瀚無比的自然宇宙之中,在生命律動中創造藝術的永恆。
我常想,大道在心,一切就不在話下,道正,心正,人正,事業成焉。有些事,我們做好了,就成為了歷史,而歷史是永遠不過時的。不知又琦兄以為然否。
朱訓德(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湖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二零一四年新年正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