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保宗

袁保宗

袁保宗信號與信息處理專家,資深教授。長期致力於語音、圖像處理、計算機聽覺、視覺、多媒體通信與信息處理方面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先後主持完成“智慧型視聽信息處理系統”、“互動式會議電視系統”等多項國家級和鐵道部重點課題科研項目,有多項創新及開拓。參與創建中國電子學會信號處理分會,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為信息科學領域培養了大批高級人才。為我國信息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保宗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吳江
  • 出生日期:1932年7月11日
  • 畢業院校:北京鐵道學院(現北京交通大學
  • 代表作品:《數位訊號處理及通信》
  • 性別:男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詳細敘述,

人物經歷

1960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工程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歷任北京鐵道學院講師,北方交通大學(現北京交通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電子學會信號處理專業學會主會委員。北京通信學會第二屆副理事。1986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袁保宗袁保宗
1950年-1953年,就讀於北方交通大學。
1956年-1960年,留學於列寧格勒鐵道學院。
1960年中國電子學會會士;理事;分會主席,
1985年國際電機工程學會分會主席。
1992英國國際電機工程學會會士; 分會副主席。

研究方向

從事套用資訊理論、語聲信號處理和像處理方面的研究,主持研製“話音數字通信機”。

主要貢獻

論文專著
1992 3-D 計算機視覺系統的高精度攝像機定標算法-DLTEA II 電子學報,1994 分維及DCT圖像壓縮算法 電子學報,1994 MIPAS:A 以神經網路實現的多煤體信息處理及分析系統 國際人工智慧套用雜誌,1993 視聽信息處理系統網路環境設計及實現 電子學報,1994 郵電百科全書(,DSP) 郵電出版社,1992 電子學名詞辭彙詞典 電子出版社,1989 現代信號處理程式庫 中國科學出版社,1985 數字信號處理程式庫 清華大學出版社
成就
曲面物體的三維重建及識別,1990-1992 運動目標實時跟蹤及快速算法——金字塔結構,1991-1993 漢語語句合成系統,1990-1994 超級智慧型視聽信息處理系統,1993-1996 互動式會議電視系統,1993-1996 智慧型化主動計算機視覺。
袁保宗,信息處理和信息技術專家,長期從事該領域的教學及研究,擅長數字語音處理、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聽、視覺,以及三維物體重建研究,近期重點研究多媒體通信和信息處理。已有成果包括互動式會議電視系統、超級智慧型視聽信息處理系統、計算機主動視覺系統,以及目標自動跟蹤和識別等。目前致力於在Internet、 Intranet和CATV網上解決多媒體信息服務和有關技術以及智慧型化運程信息識別。他長期從事信息和信號處理的學術活動,是中國信號處理學會的負責人,除主持國內歷屆全國學術會議外,曾主持第一、二、三屆國際信號處理學術大會(ICSP'90,93,96)、第十屆IEEE學術大會(IEEE TENCON'93)、國際現代傳輸和交換新技術會議(ISTST'96)。
科學成就
人機自然互動
1963年,他研究完成了國內首台聲碼壓縮技術的諧和式聲碼器,這是現代語音壓縮技術當時最早的成果。1973年,為了填補中國在通信中的保密及防止竊聽方面的空白,他又在國內首次提出了採用“模數模”話音加密新體制,解決了當時模擬話音無法數字加密的難題,這種體制現已全面套用,並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1983年,他率先利用語音識別的成果,開創語音理解的研究,把知識理解運用到語音研究中,完成了漢語語音理解系統。這種研究已經成為以後國際間改善語音識別效果研究的主流方向。1986年國內首次利用原始波形摻接合成漢語語音,由於迴避了參數合成語音質量難以提高的技術難點,成為高自然度語音合成的主要趨向。1991年起,又在完成語音識別、理解、合成的基礎上,提出了利用知識庫進行計算機自動生成語句,實現人機利用語音進行應答,進而於1998年又提出並解決了人機進行自然語音對話時的一些關鍵技術,為信息處理中語音套用鋪平了道路。從1983年起,他開始對三維物體的自動識別進行研究,1988 年建立了國內最早期的立體視覺及其高精度定標系統,其定標精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用一台計算機控制兩台攝像機——即眼睛,可以將一根繡花針準確地穿入80厘米以外的半毫米直徑的小孔中。在此基礎上又完成了對三維平面形物體的自動定位及識別、曲面物體的識別以及三維物體的重建等工作。1994年又提出了利用超二次曲面及特徵矢量的AVR方法,解決工件實物直接製成三維計算機圖形的核心技術,為計算機視覺與虛擬仿真的結合開闢了新的途徑。1990年,當“多媒體”一詞還未引入國內時,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支持下,他又率先提出了集聲音、圖像、圖形和文字於一體的“超級智慧型視聽信息處理系統(SIVAIPS)”。這個系統可以完成類似人腦的信息媒體間的智慧型轉換,並具有視聽信息知識融合的新功能,為計算機能聽、會看、會學提出了先於國際的理論框架及實現方法,即多媒體視聽信息處理結構模型——“圓”模型。這個模型有一個像人一樣的大腦,分別控制語音、圖像、圖形和文字的處理,是一個分散式的網路智慧型視聽信息處理系統。在這個系統平台中,機器能開始自然的人機互動。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他在完成互動式會議電視系統的基礎上,又開始了主動視覺,多功能感知機,以及AVR理論、虛擬現實等方面的研究,實現了基於網路的,具有智慧型代理功能及遠程虛擬環境的新一代人機自然互動系統。袁保宗在信息科學的研究中不斷地探索和追求,從他一項又一項的科研成果中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勇於創新,思維超前,善於實踐的人。與他一起工作的人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實驗室中,他和老師、學生一起共同進行科研攻關,如果遇到難題,他會仔細地與大家討論,直到把問題解決為止;在課堂上,他經常為學生講解許多啟發性的思考問題方法,提出許多獨立解決問題的途徑;在碩士、博士學生答辯會上,他常常要求把數學問題與物理概念相結合的解答。總之,獨立思考,創新思維是他的工作特點,至今他還在圍繞讓機器(計算機)學會能聽會說,能看會寫,還具有會想能力的智慧型信息處理的目標而努力研究。
學位點建設
袁保宗既是一名信息科學的專家,同時也是一位資深教授。從大學畢業以後的幾十年中,他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戰線上,可謂桃李滿天下。聽過他講課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那就是不管多么深奧的理論,多么複雜的難題,經過他一講,都是條理清楚,明明白白,深入淺出,既嚴謹,又幽默,是一種享受。因為在他的教師生涯中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要把我的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我的學生,讓他們聽懂、掌握。”為了這個信念,在課下他要比別人多花幾倍的時間備課,甚至連講課的表情、手勢,板書的位置等都要提前設計好。在他的培養下,成長為包括碩士、博士、博士後在內的高層次人才已有百餘名。他於1994年為北方交通大學接收了第一位外籍(法國)博士後研究人員,1995年為北方交通大學培養了第一名外籍博士生。他的學生分布在世界五大洲,有的已經成為了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企業的技術領導等,成為了信息科學領域中強有力的生力軍。為了能更多更好地培養高科技人才,袁保宗積極建設學校博士點和碩士點,在他的努力和共同參與下,先後創建了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予點3個,一級學科授予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1986年,“鐵道運輸自動化與通信”學科點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1990年在原有博士點的基礎上,申請批准了“通信與信息工程”博士點,1996年又再次申請獲準了“信號與信息處理”博士點,1998年,國家學位委員會批准通過了“通信與信息工程”一級學科授予權,1999年批准設立了“通信與信息”的博士後流動站。在他的帶領下,信息學科的學位點建設發展迅速,以信息科學研究所為基礎的博士生導師隊伍迅速成長,他積極吸收來自數學、物理以及計算機系的教授,聘為博士生導師。導師隊伍的成長帶動了博士研究生隊伍的擴大,相應的研究實驗室於1999年被鐵道部批准為部級開放重點實驗室,為培養鐵路信息技術的高級科技人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學術交流
為了發展中國數字信號處理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1979年,在他與學部委員羅沛霖、程民德和常迥教授的共同倡議下,參與創建了中國電子學會信號處理分會,袁保宗長期擔任學會的理事長及副理事長,目前他是第五屆委員會的理事長。20多年來,在他領導下,廣大同行專家通過召開每年的學術會議,通過在學會主辦的學報 《信號處理》 上發表論文,互相交流學術思想,進行學術討論,推動了全國信號處理科技的發展和套用。為了能讓中國的信號處理研究跟上國際的步伐,為了讓更多的國內學者與國際同行進行學術交流,自1990年起,他致力於組織由中國牽頭召開的國際信號處理會議(ICSP),並擔任會議主席和程式委員會主席,至今已舉辦了五屆,在國際上取得了成功,產生了重要影響,已經被公認為與美洲、歐洲並列的,在亞洲召開的的信號處理國際系列會議之一。使中國信號處理領域的學者不出國門就可以與世界各地的同行專家互相交流學術思想。他還擔任了IEEE北京分會信號處理分會和計算機分會的主席。1997年底應日本信號處理的專家邀請,組織了日中專家信號處理會議,袁保宗組織了國內的專家赴日講學,並擔任了大會副主席,交流了兩國的技術成就,擴大了中國信號處理學界的國際影響。另外,自20世紀80年代初,他還擔任了《電子學報》、《通信學報》 等學報的常務編委,國際《人工智慧工程套用》、國際《電工教育》等學報的編委,以學術影響來推動中國信號處理技術走向世界前列。
學科前沿方向
長期教學科研的實踐,使袁保宗悟出了一個信條:“科學問題上來不得半點虛假”,“知識愈淺,自吾愈大;知識愈深,自吾愈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袁保宗深知,只有不斷結合中國實踐,吸收國際先進科技,才能不斷充實自己,培養好學生。他從1985年開始,自己訂閱了十幾種國外IEEE的學術刊物,從中吸取最新研究成果,從刊物論文中吸取新思想,豐富新知識,幫助提出新問題,看清學科發展新方向。正是由此,他在學科前沿一直能把握方向,領先於一些其他兄弟單位開展研究工作。他還積極從參與社會學術活動中吸取新動力。他參與國內5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工作,擔任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國家聲場聲信息實驗室”副主任、北京大學“視聽信息處理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國家模式識別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國家智慧型技術和系統實驗室”委員、武漢測繪大學“國家測繪遙感信息技術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從參與這些實驗室建設過程中,他一方面為他們把握學科方向,另一方面亦把他們先進的經驗帶回到自己的學校,教會學生向先進單位學習。他利用參加評審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及各有關學報論文的機會,審閱大量論文,年平均約200篇,通過評審,亦擴充了他的知識領域。他還有一個脾氣,就是喜歡自己動手,親自參與實驗室的實踐活動。他一直堅持自己上計算機,經常學習套用最新的計算機編程工具軟體,做到講出來的東西儘量自己心中有數。正是由於他勤於實踐的作風,使他與學生討論理論問題時能更加深入淺出,研討實踐方法時更加切實可行,與國內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時提出問題能更切中要害。謙虛謹慎,勤奮好學是他知識常新的源泉,也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主要論著
1 袁保宗.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81.
2 袁保宗主編.數字信號處理程式庫.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3.
3 袁保宗主編.近代數字信號處理通用程式.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4 袁保宗主編.第一,二屆國際信號處理會議論文集.北京萬國學術出版社,1990,1993.
5 袁保宗.現代電子科學技術詞典(信號處理分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2.
6 袁保宗主編.中國郵電百科全書(信號處理分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3.
7 袁保宗主編.第三、四、五屆國際信號處理會議論文集.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6,1998,2000.
8 袁保宗,溫巍.Detection of Partial Ellipses Using Their Skewed Symmetries.香港: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1997(2).
9 袁保宗.AV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Virturalizing the Real-world Objects.日本:日—中信號處理研討會論文集,1997.
10 袁保宗.Overview of DSP Research in China.日本: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1998(2)
11 袁保宗,鄒國輝.一種用於運動參數估計的神經網路方法.鐵道學報,1999,21(1)
12 袁保宗,李學明.Statistical Model for MPEG Compatible Video Traffic.香港: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1999(1)
13 袁保宗,李宏偉.Covergence Propevties of Sample Cumulant of Harmonic Signal.香港: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1999(4)
14 袁保宗,李宏偉.幾乎周期時變MA系統的辨識.電子學報,1999,27 (12)
15 袁保宗.移動計算悄然興起.深圳:中興新通訊,1999(6)
16 袁保宗,苗振江.Analysis and Optimal design of Continuous Neural Networks with Applications to Associative Memory.英國:Neural Networks,1999(12)
17 袁保宗,王延江.Face Detection and Location from Color Images Using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香港: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2000(3)
18 袁保宗,李宏偉.高階模糊函式的收斂性分析.電子學報,2000,28(6)

詳細敘述

袁保宗,1932年7月11日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現吳江市)黎里鎮。家中兄姊4人中他最小,學習也最好。在江南水鄉漸漸長大的他,聽到許多從大城市上學讀書回到家鄉的兄長談論外面的世界以及大學生活,特別是許多物理、化學的科學實驗,使他萌生了要走出小小的黎里鎮的念頭,立志多讀書,讀好書,上大學,當一名工程師和科學家。1945年他考上了吳江中學,1950年,他又離開家鄉來到北京,考上了北方交通大學,開始在電信系電信專業學習,於1953年提前一年畢業並留校擔任電信系助教。1956年,他被選派為留蘇研究生,赴前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電信系學習,1960年獲副博士學位。多年的國外學習生活使袁保宗對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對中國嚴重缺乏科技人才感到不安,回國後,他又回到了母校任教,決心要把從國外學到的先進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傳教給下一代。
在前蘇聯學習期間,他從師於前蘇聯無線電科學的奠基人,著名老科學家李斯托夫教授,學習資訊理論及其套用。在當時,這是一門新興科學,他從資訊理論的學術思想中看到了自己一生將為之奮鬥的目標及方向。他的研究論文是“分析和綜合電話系統(聲碼器)的性能分析”,他的實驗就是讓電子機器學會象人的嘴巴一樣,能發聲講話,從而達到壓縮電話頻帶的目的。這是一項長期的研究任務,他立志回國後將持續為之努力。1960年他回到了北方交通大學電信系任教,決心把學到的信息理論武裝國內大學,致力於資訊理論教材的編寫和實驗的籌備。1961年,在北方交通大學開出了國內最早的資訊理論基礎課程。同時自己動手,在實驗室中開出了用於提高信道有效性和可靠性的資訊理論科學實驗。他帶領畢業設計學生,利用半導體三極體研製聲碼器,並於1963年在高教部(現教育部)組織的高校科研成果展覽會上,展出了國內第一台諧和式聲碼器。1973年他接受北京軍區委託的保密電話研究任務,與部隊的科技人員合作,研究、試製成功‘7311’數字電話保密機,解決了部隊急需的模擬電台通信的話音保密問題。1978年起他被任命為電信系副主任。同年,在校黨委和校領導的支持下,經鐵道部批准,創建了北方交通大學第一個科學研究所——信息科學研究所,他擔任了該所的所長,這也是當時國內第一個以信息科學命名的研究所。20多年來,他先後承擔了國家級、部委級重大、重點研究項目20餘項。他在國內率先完成了語音增強技術,語音識別和理解,語音合成和語句生成等研究,建立了國內最早的計算機三維物體識別和計算機視覺系統。20世紀90年代起,他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負責人,提出了智慧型視聽信息處理系統的結構模型——“圓”模型,以及視聽信息互相轉換和相互融合的新概念,完成了計算機具有聲、像、圖、文功能的智慧型視聽信息處理系統。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又通過國家“863”計畫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完成了國內首台具有13個自由度的“機器人頭—眼系統”,並集成於具有跟蹤、注視能力的計算機主動視覺系統之中。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又將系統擴充到遠程網路,完成了國內自主產權的互動式會議電視系統,並在鐵路現場獲得套用。20世紀90年代後期,該系統又擴充成“多功能感知機”的研究,實現了把雙眼立體視覺發展為人臉識別及人臉三維合成,立體三維圖像的遠程傳輸及重建,創建了三維遠程模擬環境的虛擬現實系統。
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時,袁保宗致力於新一代人才的培養工作。1980年起學校開始了研究生學位工作,為了學習如何培養博士研究生,他在1982年被選派到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和匹茨堡大學的電機計算機系,開始高級訪問學者的進修。這一時期內,他認真閱讀了近30篇專業博士論文,詳細總結了美國大學中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具體指導辦法及論文的學術水平要求,為培養國內博士研究生作好了充分的準備。1984年他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1年以後,他還先後擔任了校研究生院(籌)院長和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等職。
隨著科研、教學工作的成功開展,袁保宗在國內信息科學領域的學術聲譽迅速提高。1985年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1986年起被聘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委員,15年內先後在電子學科,計算機學科和自動化學科擔任評審委員。在國家高技術計畫(“863”計畫)研究方面,他多次被聘為信息獲取,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計算機,通信等領域的專家組換屆評審委員。在中國電子學會他先後擔任了第一、二、三、四屆理事,第五、六屆常務理事,會士(Fellow)。他參與籌建中國通信學會,擔任該會的會士及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他還擔任中國聲學學會中國鐵道學會的第一屆理事、第二、三屆學術委員等職。他是國內信號處理學會的理事長。在國際學術組織中,他一直擔任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北京分部的計算機分會和信號處理分會主席,英國國際電氣工程師學會(IEE)北京分會副主席。2000年他獲得了IEEE 頒發的第三個千年獎獎章(The third millennium medal)。
近50年來,他在教學和研究第一線不斷耕耘,在教學方法,培養研究生,學校的學位點建設和科學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於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1987、1996和1998年獲得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1986年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0年被原國家教委與國家科委評為“全國高等學校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鐵道部評為“全國鐵路優秀知識分子”,1995年榮獲“詹天佑鐵道科技獎”等多項稱號,他也是第一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