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袁了凡,《了凡四訓》的作者,對佛門、世間做出了很大貢獻,而他的成功離不開其母的教育。本書《袁了凡的母親》以故事的形式,敘述李氏的教子之道,並錄入了大量袁家的歷史和袁了凡的真實事例。(2015.06)
基本介紹
- 書名:《袁了凡的母親》
- 作者:袁衷袁襄等
- 原版名稱:《庭幃雜錄》
- 譯者:常亞君
- ISBN:978-7-5188-0036-0
- 類別:親職教育
- 頁數:182
- 定價:35.00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6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17x24
- 封頁題簽:釋妙江法師
- 責任編輯:衛菲
- 特約編輯:張育英教授
人物簡介,目 錄,人的真義,
人物簡介
袁了凡先生是一位賢者,其立言、立德、立功足為後世取法,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其為兒子寫的《了凡四訓》更是名揚天下,被佛教界推崇為積德行善、改造命運的典範。這些處世做人的規範訓誡,對後人有著極為重大的警示意義,對當時和現代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改造社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任何一位聖賢背後都離不開一位教育有方的母親。中華民族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聖賢之母,她們深明“母道”,教子有方,培養出眾多的傑出人才,充分顯示了母教的力量。袁了凡也不例外,同樣有一位非常賢明、智慧的母親李氏,李氏對子女的教育記載在《庭幃雜錄》里。
庭帷雜錄序
余小子,生也晚,不獲事吾祖參坡先生暨吾祖母李孺人。閱吾父及吾諸伯叔所述《庭帷雜錄》,未嘗不啞然、警惕然,懼而怵然思奮也。開闢生人至夥矣,獨稱朱、均為不肖,何哉?以堯舜至德不能相肖耳,古為凡人之子孫易,為賢人之子孫難,《記》稱文王無憂,豈前有所承,後又所託,而可以無憂哉,殆謂易憂而不憂耳,蓋前有賢父,毫髮不類,便墮家聲,後後有聖子,身范稍虧,便難作則,況曰:父作之在文,王必有所紹之者曰子;述之在文,王必有所開之者,惟文王能盡道,所以為憂也。不然蔡叔以文王為父,蔡仲為子,而甯能免於憂哉?
今吾祖何如人,吾伯叔何如人,吾父又何如人,而為子孫者可泄泄已乎,聞諸吾父,謂吾祖之學,無所不窺,而特寓意於醫,藉以警世覺人。察脈而知其心之多欲也,則告以淡泊清虛;察脈而知其心多忿也,則告以涵容寬裕;察脈而知其心之盪且浮也,則告以寧靜收斂;引經據傳,切理當情,聞者莫不有省。雖家庭指示片語微詞、皆可書而誦也,伯氏春谷先生(袁襄),先錄其言,以備觀省已。而諸伯叔竟效而錄之,共二十餘卷,經倭亂,存者無幾,吾父慮其盡逸也,遂輯其存者釐為上下兩卷,付之梓人。吾王父母心術之微不盡在是也,行誼之大亦不盡在是也,然善觀人者,嘗其一臠可以知全鼎之味矣,勉承父命,瑾題其端以自勖雲。
萬曆丁酉季秋 吉旦孫男袁天啟拜手瑾書
參考文獻
目 錄
序
前 言
1、袁了凡簡介
2、本書介紹
原 文
第一章 母儀篇
1、人的真義
2、學習的必要性
3、學習詩書禮儀
4、教育的本質
5、教育出於家庭
6、母教從胎教開始
7、母親的責任
第二章 正心篇
一、教子以正
第一、樹立正確的人生志向
第二、樹立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
1、樹立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
2、善惡的辨析
第三、教子以禮
1、常用禮儀
2、禮儀原則
第四、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1、可以養生
2、可以濟人
3、習一藝以成名
二、教子擔當
1、擔當的內涵
2、寶坻知縣袁了凡
第三章 敦倫篇
一、教子以孝
1、祭祀報本
2、孝在修德
二、教子以悌
三、和睦宗親
第四章 事師篇
一、尊重聖人及典籍
二、尊敬老師
1、明辨真假
2、事師之道
第五章 處眾篇
一、仁義待鄰
二、隨緣濟眾
第六章 勉學篇
一、勸子為學
1、繼承父兄志向
2、讀書志在道德
二、伴子讀書
第七章 治家篇
一、治家要寬厚
二、治家要勤勞、節儉、積德修福
1、治家要勤勞
2、治家要節儉、積德修福
三、待客章
四、治家要有遠見
第八章 歸心篇
一、收心見性
二、精進念佛
結 語
一、本書特色
二、賢孝子孫由來
三、中華文化
後 記
人的真義
儒家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偉大學說,講“人”是天地之心,能與天地合德,關於人,近代印光大師的《人字發隱》說得至為透徹。
人這倮蟲之長看起來身體不過數尺,壽命不過數十年,竟然與高廣深厚、悠久莫測的天地並稱為三才,其意義何在呢?必須知道,才是德能的意思。天以普遍覆蓋萬物,出生、成長、化育萬物為德能。地以普遍承載萬物、含養滋培為德能,人以輔佐天地的化育,繼承以往的聖人之道,開啟將來的聖人之學為德能。假設沒有人的德能,那么天地的德能仍有所缺憾。由於得到了人的參與輔佐、繼承、開啟的德能,就使天地的德能,圓滿充足,豎著窮盡三際,橫著遍布十方。人與天地並稱三才的道理,就是這個啊。
...... ......
【小結】
我們要有角色意識,作為女性,可能有女兒、妻子、母親等角色。其中女兒的角色是任何女性都不能避免的,可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卻不是每位女性都會承擔的。因為有的女性可能終身不結婚,有的可能婚而不育。我們要出行,會準備出行路線、交通工具、路上使用的盤纏和物品。那么“做母親”這樣一件綿延後嗣的大事,怎么能不預先做準備呢?預先準備不是僅僅指財物方面,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母親應該具有的品德、責任感和教育子女的正確思想。孔母、孟母、陶侃的母親、歐陽修的母親等等都很貧寒,都是靠自己的雙手把孩子養大,在物質上她們很貧瘠,在精神上卻是巨人。她們以身示範、勤勉教子,給後世子孫留下了母教文化的成功經驗。袁了凡母親李氏同樣是位賢明的母親,《母儀篇》里,李氏深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為一體。看到潘家詩書、禮儀氣習比不上自己家裡,從子女做人角度考慮,不顧違背丈夫生前承諾,毅然、決然地把袁袞要了回來。她遵循聖賢母親的育子之道教育子女,希望子女們能學聖學賢,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真正擔當了一個母親的責任。
...... ......
第一章正心篇
《正心篇》有兩件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教子以正”;第二部分“教子擔當”。
一、教子以正
予與二弟侍吾母。予輩不自知其非己出也,新衣初試,旋或污毀,吾母夜縫而密浣之,不使吾父知也。正食既飽,復索雜食,吾母量授而撙節之,不拂亦不恣也。坐立言笑,必教以正,吾輩幼而知禮也。
這是袁家長子袁衷記錄的。侍:服侍、侍奉。浣:音huàn,洗滌。正食:正餐,指一日三餐。雜食:零食,一日三餐飯食以外的零星的食品。撙節:抑制,節制。拂:違背,不順。恣:放縱,無節制。正:合於法則。這段是說:我和二弟袁襄侍奉母親。我們倆不知道自己不是李氏親生的。剛穿上新衣服,很快就弄髒撕破,母親就在夜晚縫補好並悄悄洗淨,不讓我的父親知道。正食已經吃飽,我們又索要零食。母親則酌量且節制地給一些,既不拂逆也不放縱。坐立言笑,母親一定教導我們合於法則,所以我們自幼就知道禮節。
...... ......
積德行善感召聰慧敏達子孫是一方面,父母的教育不可或缺。看到現實中殺父害母的現象,人們大多同情父母的不幸,痛斥子女的喪盡天良和不孝,不能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在佛法看來,殺父、殺母之罪等同於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屬於五逆重罪,造此五罪必墮無間地獄,受盡極苦。父母生育、養育恩情大如天,此話不假,可養子不教善道,致使子女犯下五逆重罪,難道這個罪過僅僅在子女身上嗎?是恩?還是怨?單說父母生、養的這段歷程,自然界裡任何一個哺乳動物都能完成,它們不需要別人的照顧,不需要醫療保健,都能把自己的子女生下來,而且養得很好。動物世界裡,當小鷹長到一定程度,老鷹會狠心地將它們推下懸崖,小鷹被逼到要么摔死,要么學會飛翔的兩難境地。在與死亡的恐懼搏鬥中,小鷹學會了飛翔。顯然,老鷹狠心將小鷹推下懸崖,目的絕不是將自己的孩子摔死,而是用這種破釜沉舟的方式逼著小鷹學會飛翔。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何以區別呢?
曾國藩有句名言:“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性,四分由於家教。”若非生而知之者,大部分都會受世間影響,世間凡是亂世禍國之人,皆非愚笨之流,皆為幼年失教所致,所以良好教育尤為重要。以孟子之賢達,尚需孟母教導鞭策,何況我們呢?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事實上中國許多帝王、名臣重將、文豪、思想家,都得益母親的培養和影響。如周文王、孔子、孟子、皇甫謐、陶侃、岳飛、海瑞、徐霞客等等,中國母親為中華民族培養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世世代代受到人們的讚頌。英國詩人喬治·赫伯特有句至理名言:一個優秀的母親可以抵得上一百個教師。可見古今中外對母親的重視都是相通的。
...... ......
民國年間,以印光大師為師的泉州知名居士、泉州開元慈兒院院長葉青眼在《答吳記藿先生七事》提出了國民教育思想的疑問:
新舊教育如此複雜,以何善策方為我國國教?
答:我國國教,以過去四五千年歷史觀之,當然以儒教大學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主張為較有系統,亦較有成績。無如近代歐美物質文明進步頗速,中國文化適在中衰之時,新學之士胸無所主,見他人國勢之強盛,遂不覺心醉目眩,趨重西法,向外馳求,僅得皮毛。而一般舊學又復故步自封,少有振作,此所以有新舊教育複雜不良現象也。李石會先生有言“莫看新與舊,但看是與非”其立論最為得當。方今科學趨勢,沛乎若百川之赴大海,已無待於再加提倡。唯有積極發揮我國固有之國教,以期調劑乎其間。庶幾十年數十年後,可收現代科學之功,而不致中乎物質文明偏重之毒。同時更宜注意現代青年,優點在於何處?缺點在於何處?國內所以糾紛,世界所以不能和平,又在於何處?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為救時妙方,何以宣傳多年,不克完全實現,而且阻礙甚多。阻礙之點,究竟又在何處?是否為國人自私自利心太重,不加內省,缺乏修養有以致之?則今後研究國教,於孔教外又宜兼積極提倡釋迦文佛大乘救世主旨,無人無我無眾生壽者真宗。息滅人類貪瞋痴妄行,而進之清淨和平世界大同之極軌。以是推究中國國教,宜取孔佛二教,不待煩言而決矣。(中華民國十九年八月十日葉青眼作曾遒書《袁了凡先生四訓》,印光大師鑑定版本,民國二十一年七月弘化社第八版,第92頁。)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今天,這段話的憂慮得到了驗證,國民不可不深思。民族是指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宗教、生物特徵而與其他有所區別的群體。民族既有客觀的特質,也包括主觀的特質,就是人們對其民族性的認知和感情。一個民族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這個民族就名存實亡了。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沉澱,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展望二十一世紀》里說:拯救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我們的文化,承擔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歷史的使命、華夏民族的使命。
古往今來,聖賢、豪傑都是勇於擔當者,都是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強烈的人,都是敢于堅持真理、敢擔風險、敢作敢為的人。梁啓超說:少年強則國強。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每一個人都應該對他所處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負有責任。所以,在當代,歷史的大旗終要我們擎起,歷史存在於繼承,文明輝煌於開拓。我們要擔當的,是一份繼往開來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