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劑法,在驅動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劑,減小油水問的界面張力,使殘留油乳化並隨注入水流動的一種三次採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面活性劑法
- 外文名:surfactant active solvent method
- 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 詞目:表面活性劑法
表面活性劑法,在驅動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劑,減小油水問的界面張力,使殘留油乳化並隨注入水流動的一種三次採油法。
表面活性劑法,在驅動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劑,減小油水問的界面張力,使殘留油乳化並隨注入水流動的一種三次採油法。...
《表面活性劑 洗滌劑試驗方法(GB/T 13173-2008)》修訂整合後的內容構成了本標準的第4章~第16章,修訂的同時更正了原標準中一些編輯性錯誤;參考英國標準BS 3762...
《表面活性劑製備技術與分析測試》是2006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亞傑、王偉、劉深。本書系統全面地介紹了表面活性劑的合成製備技術,所講述的內容力求...
《表面活性劑 水溶液pH值的測定 電位法(GB/T 6368-2008/ISO 4316:1997)》與前版的主要差異:增加了前言部分;提高了采標程度;增加了測量樣品數量,與國際標準一致...
《表面活性劑無機硫酸鹽含量的測定滴定法(GB/T 6366-1992)》規定了表面活性劑中無機硫酸鹽含量的測定方法。本標準適用於含有硫酸鈉、硫酸銨、烷醇胺、硫酸鹽的陰...
《表面活性劑 在硬水中穩定性的測定方法(GB/T 7381-2010)》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GB/T 7381—1987、GB/T7381-1993。《表面活性劑 在硬水中穩定性...
《表面活性劑 界面張力的測定 滴體積法(GB/T 11985-89)》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本標準由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本標準於1989—12—25發布,1990—12—01實施,...
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在表面活性劑的作用下形成乳液,在微泡中經成核、聚結、團聚、熱處理後得納米粒子。其特點粒子的單分散和界面性好,Ⅱ~Ⅵ族半導體納米粒子多...
增溶作用指在水溶液中非表面活性劑的濃度達到臨界膠束濃度時,可使難溶或不溶於水的有機物的溶解度大大增加的現象。增溶能力的大小常以增溶量(每摩爾表面活性劑...
濁點萃取法(cloud point extraction,CPE)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興的液—液萃取技術,它不使用揮發性有機溶劑,不影響環境。它以中性表面活性劑膠束水溶液的溶解性和...
微性乳液法是指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在表面活性劑的作用下形成乳液,在微泡中經成核、聚結、團聚、熱處理後得納米粒子。其特點粒子的單分散和界面性好,Ⅱ~Ⅵ族...
反相微乳法微乳液 編輯 微乳液是兩種不互溶的液體形成的熱力學穩定、各向同性、外觀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體系,微觀上是由表面活性劑界面膜所穩定的一種或兩種液體的...
水介質分離法是以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為介質的脂肪酸分離方法二脂肪酸混合物先在有刮板表面的冷卻器中冷卻到形成固體和液體兩相的脂肪酸漿料;與含表面活性劑的水溶液...
脂肪酸親水化分離法 又稱水介質分離法。以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為介質的脂肪酸分離方法二脂肪酸混合物先在有刮板表面的冷卻器中冷卻到形成固體和液體兩相的脂肪酸漿料;...
表面活性劑在水中超過某一濃度(臨界膠束濃度,CMC)時,多餘的表面活性劑不再溶解,而聚集成膠束。以膠束分散體系為流動相的色譜法成為膠束色譜法。
表面活性劑分子有序組合體(膠束、反膠束、吸附膠束、囊泡、微乳液等)的存在對某些化學反應有催化或抑制作用。利用膠束、微乳液等體系實現、調節和控制化學反應速率(...
膠束動電毛細管色譜法 由日本的寺道( Terahe )等人於1984年首先提出,將表面活性劑的膠束水溶液作為介質,用於毛細管電泳,這樣的電泳分離技術稱為MFKC或MECC,由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