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劑和洗滌劑化學與工藝學》是1997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ISBN:9787501919727
- 頁數:614
- 定價:55.00
-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7-05
- 裝幀:平裝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表面活性劑發展簡史
1.1.1 表面活性劑工業的興起與演變
1.1.2 世界表面活性劑科學與工業的現狀
1.2 表面活性劑的結構與分類
1.2.1 表面活性劑分子的雙親結構
1疏水基2.親水基3連結劑
1.2.2 表面活性劑的分類
第二章 表面活性劑的基礎化學
2.1 表面活性劑的溶解度
2.1.1 臨界溶解溫度(克拉夫特點)
2.1.2 表面活性劑的濁點
2.1.3 表面活性劑在非水溶劑中的溶解性
2.2 表面吸附和表面活性
2.2.1 表面活性劑溶液在界面上的吸附
1.氣-液、液-液、固-液的界面吸附2表面吸附機理
2.2.2 Gibbs等溫吸附方程及其套用
2.2.3 降低表面張力的效率與效能
1.表面吸附效率與效能2.影響吸附效率與效能的結構因素與環境因
素3表面張力降低的效率4表面張力降低的效能
2.2.4 單分子層
1鋪展2單分子膜的物理狀態
2.2.5 LangmuirBlodgett多分子層
2.2.6 表面張力測定方法
1.毛細管法2.滴體積(或滴質量)法3.吊片法4.環法5.最大氣泡壓
力法6躺滴法7懸滴法8旋滴法
2.3 表面活性劑的聚集狀態
2.3.1 膠束的結構與性質
1膠束的結構2.膠束的形狀與大小 3膠束的性質
2.3.2 膠束模型
2.3.3 臨界膠束濃度
1.膠束聚集數2.影響臨界膠束濃度的因素3.臨界膠束濃度與界面吸
附4.測定臨界膠束濃度的方法
2.3.4 膠束形成熱力學
1擬相分離模型2.質量作用模型3.小體系/多重平衡模型
2.3.5 膠束形成的動力學
2.3.6 表面活性劑濃溶液與液晶
2.4 表面活性劑溶液的電化學性質
2.4.1 界面電荷
2.4.2 雙電層
2.4.3 動電位
2.5 混合表面活性劑溶液的界面性質
2.5.1 混合表面活性劑溶液的表面吸附與膠束形成
1.混合表面活性劑溶液的表面吸附2.混合表面活性劑的膠束形成
2.5.2 表面活性劑混合溶液的協同效應
1表面活性劑混合溶液分子間的相互作用2.混合膠束3.最佳協同效應
2.6潤濕與滲透
2.6.1 潤濕現象
2.6.2 接觸角
2.6.3 動態潤濕
2.6.4 固體的臨界表面張力
2.6.5 影響潤濕的因素
2.6.6 潤濕劑
2.6.7 防水劑
2.7分散體系
2.7.1 乳狀液
1.乳狀液的形成2.乳狀液的穩定性3.乳狀液HLB、PIT理論及其應
用4.多重乳狀液 5.乳液的不穩定性 6.微乳狀液7.乳化劑
2.7.2 泡沫
1泡沫膜彈性與馬蘭各尼效應2.泡沫穩定性與泡沫劑結構間的關係
3.消泡機理與消泡劑
2.7.3 固體分散
1DLvo 理論及其套用2.表面活性劑套用於分散及凝聚
2.8 增溶作用
2.8.1 增溶機理
2.8.2 影響增溶作用的因素
2.9 洗滌去污作用
2.9.1 去污作用和機理
2.9.2 去污動力學
2.10 表面活性劑的派生性能
2.11 表面活性劑的相行為
2.11.1 表面活性劑二元體系的液晶相
2.11.2 表面活性劑三元體系的液晶相
2.11.3 影響三元體系相行為的因素
2.11.4 四元體系中的相行為
第三章 原料的製取
3.1 油脂衍生物
3.1.1 脂肪酸
1.油脂中脂肪酸的組成2.油脂水解3.脂肪酸甲酯4.脂肪醇5.脂肪
醯胺及脂肪胺
3.2 石油化學製品
3.2.1 正構烷烴
1.尿素絡合法2.分子篩分離法3.蒸餾和結晶分離法4正構烷烴的
精製
3.2.2 直鏈單烯烴
1.方法概述2.長鏈正構烷烴脫氫3.乙烯聚合4蠟裂解法5.氯化-
脫氯化氫6謝爾高碳烯烴法7.α-烯烴性能及質量比較
3.2.3 脂肪醇
1.羰基合成法2.齊格勒法3正構烷烴氧化制仲醇
3.2.4 烷基苯
1.烷基苯的異構體及物理化學性質2.烷基苯生產方法的發展3.氯代
烷與苯的烷基化4.烯烴與苯的烷基化5烷基苯的精製
3.2.5 烷基酚、烷基萘
1烷基酚2烷基萘
3.2.6 脂肪胺
3.2.7 烯烴的環氧化物
1環氧乙烷2環氧丙烷
3.2.8 合成脂肪酸
1.石蠟氧化法2.醇、醛的鹼氧化法3.烯烴羧基化4.烷基鋁的氧化
5.α-烯烴羰基化制脂肪酸
第四章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4.1 概述
4.2 羧酸鹽型表面活性劑
4.2.1 脂肪酸鹽
1油脂和脂肪酸甲酯的皂化2.脂肪酸中和制皂3.複分解法制皂
4.2.2 親油基通過中間鍵與羧基連線的表面活性劑
4.3 磺酸鹽型表面活性劑
4.3.1 烷基苯磺酸鹽
1烷基苯磺酸鹽結構與性能的關係2烷基苯磺化反應機理、熱力學和動
力學以及副反應3烷基苯磺化的工藝流程、主要設備和工藝條件4烷
基苯磺酸的中和
4.3.2 α-烯烴磺酸鹽(AOS)
1.α-烯烴磺化機理2.α-烯烴磺化產物的中和與水解3.AOs的製造
工藝4.AOS的性能與用途
4.3.3 烷基磺酸鹽
1.磺氯醯化法2.磺氧化法製取SAS3.由.α-烯烴製取伯烷基磺酸鹽
4烷基磺酸鹽的其它合成方法
4.3.4 α-磺基單羧酸及其衍生物
1.α-磺基-低碳脂肪酸高碳醇酯的合成2.α-磺基高碳脂肪酸的合
成3.α-磺基脂肪酸甲酯(單)鈉鹽(MES)
4.3.5 脂肪酸的磺烷基酯(Igep0nA系列)和脂肪酸的磺烷基醯胺
(Igep0nT系列)
1羥乙基磺酸鈉和N-甲基牛磺酸鈉的合成2.脂肪醯氯的合成3脂肪
酸磺乙基酯(Igep0nA系列)的合成4.脂肪酸磺烷基醯胺(lgeponT系
列)5.性質與用途
4.3.6 琥珀酸酯磺酸鹽
1.磺基琥珀酸烷基酯鹽的合成2.磺基琥珀酸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酯二
鈉3磺基琥珀酸脂肪醯胺乙酯二鈉4.其它磺基琥珀酸酯鹽
4.3.7 烷基萘磺酸鹽
4.3.8 石油磺酸鹽
4.3.9 木質素磺酸鹽
4.3.10 烷基甘油醚磺酸鹽(AGS)
4.4 硫酸酯鹽
4.4.1 脂肪醇硫酸(酯)鹽(FAS)
1.物理化學性質及用途2硫酸化劑3.三氧化硫硫酸化 4.氯磺酸硫酸
化5.烷基硫酸單酯的中和6.脂肪醇硫酸鹽的加工與貯存
4.4.2 仲烷基硫酸鹽
4.4.3 脂肪酸衍生物的硫酸酯鹽
4.4.4 不飽和醇的硫酸酯鹽
4.5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改性產物
4.6 磷酸酯鹽表面活性劑
4.6.1 概述
4.6.2 烷基磷酸酯鹽的製取
1烷基磷酸酯的製取2.酸性磷酸酯的中和3烷基磷酸酯鹽的性質
4.6.3 醇醚或酚醚的磷酸酯鹽
4.6.4 磷酸酯鹽的套用
4.7 其它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1烷基化的二苯醚二磺酸鹽2.雙烷基鏈二磺酸鹽
第五章 陽離子及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
5.1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5.1.1 概述
5.1.2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物化性質
5.1.3 胺鹽
1.脂肪胺鹽2.乙醇胺鹽3聚乙烯多胺鹽
5.1.4 季銨鹽
5.1.5 雜環類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1.味唑啉型2.嗎啉型3.胍衍生物4.三嗪衍生物5.其它
5.1.6 �鹽
1.�化合物2鋶化合物3碘�化合物
5.2 兩性表面活性劑
5.2.1 概述
5.2.2 兩性表面活性劑的理化性質
5.2.3 咪唑啉型兩性表面活性劑
1.命名與結構2.咪唑啉環的生成3.羧基化反應4.磺化反應5.其
它6味唑啉兩性表面活性劑的性能及套用
5.2.4 甜菜鹼型兩性表面活性劑
1概述2製備方法 3.性能4套用
5.2.5 胺基酸型
1羧酸型胺基酸表面活性劑2.磺酸型胺基酸表面活性劑 3.性能及套用
5.2.6 含磷兩性表面活性劑
5.2.7 蛋白質、澱粉為基礎的兩性表面活性劑
5.2.8 氧化胺
第六章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6.1 概述
6.1.1 沿革
6.1.2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分子結構與分類
6.1.3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前景
6.2 聚氧乙烯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6.2.1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性質
1.水溶性2.濁點3.親水親油平衡值(HLB)4.粘度5.化學穩定性和
相容性6.生物降解與毒性7.表面活性
6.2.2 乙氧基化反應理論基礎
1環氧乙烷的結構及反應性2鹼性催化條件下的環氧乙烷開環3.酸
性催化條件下的環氧乙烷開環4.影響反應速度的因素5.乙氧基化產物
分布
6.2.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合成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性能
6.2.4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合成2.產品的組成3.其它烷羥基聚氧乙烯醚
化合物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性質
6.2.5 脂肪酸聚氧乙烯酯
1.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的合成2.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的性質
6.2.6 胺及醯胺的環氧乙烷加成物
1.聚氧乙烯胺2聚氧乙烯醯胺
6.2.7 其它聚氧乙烯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1.聚氧乙烯蓖麻油2.炔二醇系非離子表面活性劑3.有機磷系非離子
表面活性劑4有機硫醇系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6.3 多元醇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6.3.1 乙二醇酯
6.3.2 甘油單脂肪酸酯(單甘酯)
6.3.3 聚甘油酯
6.3.4 四元醇酯和五元醇酯
6.3.5 山梨醇酯
6.3.6 脫水山梨醇酯
6.3.7 蔗糖酯
6.3.8 聚氧乙烯多元醇酯
6.3.9 多元醇型表面活性劑的物理性質與主要用途
6.4 烷基醇醯胺
6.5 烷基苷(APG)
第七章 特種表面活性劑
7.1 含氟表面活性劑
1雙憎結構及表面化學性能2合成方法3用途
7.2 含矽表面活性劑
7.2.1 分子結構
7.2.2 合成方法
1.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2.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3.陰離子表
面活性劑的合成4.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
7.2.3 性能與用途
7.3 含其它元素的表面活性劑
7.4 冠醚型表面活性劑
7.5 高分子表面活性劑
7.5.1 物理化學性質
7.5.2 聚醚系列
7.5.3 天然高分子表面活性劑
7.5.4 聚乙烯醇類
7.5.5 高分子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7.6 生物表面活性劑
7.6.1 糖脂系生物表面活性劑
7.6.2 醯基縮氨酸系生物表面活性劑
7.6.3 磷脂系及脂肪酸系生物表面活性劑
7.6.4 高分子系生物表面活性劑
第八章 表面活性劑在家庭洗滌用品中的套用
8.1 洗滌劑
8.1.1 洗滌劑中的表面活性劑
8.1.2 助劑
1.螯合劑、離子交換劑2.鈣皂分散劑 3.柔軟劑 4.增溶劑5.漂白
劑 6.抗靜電劑7.抗再沉積劑 8.螢光增白劑 9.預處理及後處理劑
10.其它助劑
8.1.3 家用洗滌劑的配方
1.配方原理,協同作用的套用 2.重垢型洗滌劑 3.餐具洗滌劑及硬表面清
洗劑 4.高密度濃縮洗衣粉 5.洗髮香波 6.其它清洗劑及特殊用途清洗劑
8.2 家用洗滌劑的製造
8.2.1 顆粒狀產品
1噴霧乾燥法2噴霧混合法3汽脹成型
8.2.2 液體洗滌劑
8.2.3 漿狀及其它形式洗滌劑
第九章 表面活性劑的工業套用
9.1 工業表面活性劑概況
9.2 紡織工業
9.2.1 棉毛紡織物的洗淨劑、潤滑劑
9.2.2 合成纖維用油劑
9.3 印染工業
9.4 食品工業
9.5 金屬加工工業
9.6 浮選工業
9.7 建築工業
9.8 乳化聚合、膠束催化與相轉移催化
9.9 農藥、除草、肥料
9.9.1 農藥、除草
9.9.2 肥料
9.10 塗料工業
9.11 能源工業
9.12 石油化學品及三次採油
9.13 膠片工業
9.14 液膜分離
9.15 化學工程
9.16 生物技術及其它
第十章 表面活性劑的化學生態學及環境安全性
10.1 表面活性劑與環境
10.2 表面活性劑的生物降解概念
10.3 表面活性劑生物降解機理
1.ω-氧化2.β-氧化3.芳環氧化
10.4 一些重要表面活性劑的生物降解特性
10.5 生物降解的測定方法及生物降解度
1.被測物質在微生物中的曝露2.被測物的定量分析3.生物降解特性的
表征
10.6 表面活性劑的吸收與代謝
10.7 表面活性劑的毒理性質及日用化學品對人體的安全性
10.7.1 表面活性劑毒性的急性試驗
10.7.2 表面活性劑的亞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10.8 皮膚和黏膜對表面活性劑的耐受性
10.9 表面活性劑對水中生物的影響
10.10 化工產品的環境評價――生命周期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1.1 表面活性劑發展簡史
1.1.1 表面活性劑工業的興起與演變
1.1.2 世界表面活性劑科學與工業的現狀
1.2 表面活性劑的結構與分類
1.2.1 表面活性劑分子的雙親結構
1疏水基2.親水基3連結劑
1.2.2 表面活性劑的分類
第二章 表面活性劑的基礎化學
2.1 表面活性劑的溶解度
2.1.1 臨界溶解溫度(克拉夫特點)
2.1.2 表面活性劑的濁點
2.1.3 表面活性劑在非水溶劑中的溶解性
2.2 表面吸附和表面活性
2.2.1 表面活性劑溶液在界面上的吸附
1.氣-液、液-液、固-液的界面吸附2表面吸附機理
2.2.2 Gibbs等溫吸附方程及其套用
2.2.3 降低表面張力的效率與效能
1.表面吸附效率與效能2.影響吸附效率與效能的結構因素與環境因
素3表面張力降低的效率4表面張力降低的效能
2.2.4 單分子層
1鋪展2單分子膜的物理狀態
2.2.5 LangmuirBlodgett多分子層
2.2.6 表面張力測定方法
1.毛細管法2.滴體積(或滴質量)法3.吊片法4.環法5.最大氣泡壓
力法6躺滴法7懸滴法8旋滴法
2.3 表面活性劑的聚集狀態
2.3.1 膠束的結構與性質
1膠束的結構2.膠束的形狀與大小 3膠束的性質
2.3.2 膠束模型
2.3.3 臨界膠束濃度
1.膠束聚集數2.影響臨界膠束濃度的因素3.臨界膠束濃度與界面吸
附4.測定臨界膠束濃度的方法
2.3.4 膠束形成熱力學
1擬相分離模型2.質量作用模型3.小體系/多重平衡模型
2.3.5 膠束形成的動力學
2.3.6 表面活性劑濃溶液與液晶
2.4 表面活性劑溶液的電化學性質
2.4.1 界面電荷
2.4.2 雙電層
2.4.3 動電位
2.5 混合表面活性劑溶液的界面性質
2.5.1 混合表面活性劑溶液的表面吸附與膠束形成
1.混合表面活性劑溶液的表面吸附2.混合表面活性劑的膠束形成
2.5.2 表面活性劑混合溶液的協同效應
1表面活性劑混合溶液分子間的相互作用2.混合膠束3.最佳協同效應
2.6潤濕與滲透
2.6.1 潤濕現象
2.6.2 接觸角
2.6.3 動態潤濕
2.6.4 固體的臨界表面張力
2.6.5 影響潤濕的因素
2.6.6 潤濕劑
2.6.7 防水劑
2.7分散體系
2.7.1 乳狀液
1.乳狀液的形成2.乳狀液的穩定性3.乳狀液HLB、PIT理論及其應
用4.多重乳狀液 5.乳液的不穩定性 6.微乳狀液7.乳化劑
2.7.2 泡沫
1泡沫膜彈性與馬蘭各尼效應2.泡沫穩定性與泡沫劑結構間的關係
3.消泡機理與消泡劑
2.7.3 固體分散
1DLvo 理論及其套用2.表面活性劑套用於分散及凝聚
2.8 增溶作用
2.8.1 增溶機理
2.8.2 影響增溶作用的因素
2.9 洗滌去污作用
2.9.1 去污作用和機理
2.9.2 去污動力學
2.10 表面活性劑的派生性能
2.11 表面活性劑的相行為
2.11.1 表面活性劑二元體系的液晶相
2.11.2 表面活性劑三元體系的液晶相
2.11.3 影響三元體系相行為的因素
2.11.4 四元體系中的相行為
第三章 原料的製取
3.1 油脂衍生物
3.1.1 脂肪酸
1.油脂中脂肪酸的組成2.油脂水解3.脂肪酸甲酯4.脂肪醇5.脂肪
醯胺及脂肪胺
3.2 石油化學製品
3.2.1 正構烷烴
1.尿素絡合法2.分子篩分離法3.蒸餾和結晶分離法4正構烷烴的
精製
3.2.2 直鏈單烯烴
1.方法概述2.長鏈正構烷烴脫氫3.乙烯聚合4蠟裂解法5.氯化-
脫氯化氫6謝爾高碳烯烴法7.α-烯烴性能及質量比較
3.2.3 脂肪醇
1.羰基合成法2.齊格勒法3正構烷烴氧化制仲醇
3.2.4 烷基苯
1.烷基苯的異構體及物理化學性質2.烷基苯生產方法的發展3.氯代
烷與苯的烷基化4.烯烴與苯的烷基化5烷基苯的精製
3.2.5 烷基酚、烷基萘
1烷基酚2烷基萘
3.2.6 脂肪胺
3.2.7 烯烴的環氧化物
1環氧乙烷2環氧丙烷
3.2.8 合成脂肪酸
1.石蠟氧化法2.醇、醛的鹼氧化法3.烯烴羧基化4.烷基鋁的氧化
5.α-烯烴羰基化制脂肪酸
第四章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4.1 概述
4.2 羧酸鹽型表面活性劑
4.2.1 脂肪酸鹽
1油脂和脂肪酸甲酯的皂化2.脂肪酸中和制皂3.複分解法制皂
4.2.2 親油基通過中間鍵與羧基連線的表面活性劑
4.3 磺酸鹽型表面活性劑
4.3.1 烷基苯磺酸鹽
1烷基苯磺酸鹽結構與性能的關係2烷基苯磺化反應機理、熱力學和動
力學以及副反應3烷基苯磺化的工藝流程、主要設備和工藝條件4烷
基苯磺酸的中和
4.3.2 α-烯烴磺酸鹽(AOS)
1.α-烯烴磺化機理2.α-烯烴磺化產物的中和與水解3.AOs的製造
工藝4.AOS的性能與用途
4.3.3 烷基磺酸鹽
1.磺氯醯化法2.磺氧化法製取SAS3.由.α-烯烴製取伯烷基磺酸鹽
4烷基磺酸鹽的其它合成方法
4.3.4 α-磺基單羧酸及其衍生物
1.α-磺基-低碳脂肪酸高碳醇酯的合成2.α-磺基高碳脂肪酸的合
成3.α-磺基脂肪酸甲酯(單)鈉鹽(MES)
4.3.5 脂肪酸的磺烷基酯(Igep0nA系列)和脂肪酸的磺烷基醯胺
(Igep0nT系列)
1羥乙基磺酸鈉和N-甲基牛磺酸鈉的合成2.脂肪醯氯的合成3脂肪
酸磺乙基酯(Igep0nA系列)的合成4.脂肪酸磺烷基醯胺(lgeponT系
列)5.性質與用途
4.3.6 琥珀酸酯磺酸鹽
1.磺基琥珀酸烷基酯鹽的合成2.磺基琥珀酸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酯二
鈉3磺基琥珀酸脂肪醯胺乙酯二鈉4.其它磺基琥珀酸酯鹽
4.3.7 烷基萘磺酸鹽
4.3.8 石油磺酸鹽
4.3.9 木質素磺酸鹽
4.3.10 烷基甘油醚磺酸鹽(AGS)
4.4 硫酸酯鹽
4.4.1 脂肪醇硫酸(酯)鹽(FAS)
1.物理化學性質及用途2硫酸化劑3.三氧化硫硫酸化 4.氯磺酸硫酸
化5.烷基硫酸單酯的中和6.脂肪醇硫酸鹽的加工與貯存
4.4.2 仲烷基硫酸鹽
4.4.3 脂肪酸衍生物的硫酸酯鹽
4.4.4 不飽和醇的硫酸酯鹽
4.5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改性產物
4.6 磷酸酯鹽表面活性劑
4.6.1 概述
4.6.2 烷基磷酸酯鹽的製取
1烷基磷酸酯的製取2.酸性磷酸酯的中和3烷基磷酸酯鹽的性質
4.6.3 醇醚或酚醚的磷酸酯鹽
4.6.4 磷酸酯鹽的套用
4.7 其它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1烷基化的二苯醚二磺酸鹽2.雙烷基鏈二磺酸鹽
第五章 陽離子及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
5.1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5.1.1 概述
5.1.2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物化性質
5.1.3 胺鹽
1.脂肪胺鹽2.乙醇胺鹽3聚乙烯多胺鹽
5.1.4 季銨鹽
5.1.5 雜環類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1.味唑啉型2.嗎啉型3.胍衍生物4.三嗪衍生物5.其它
5.1.6 �鹽
1.�化合物2鋶化合物3碘�化合物
5.2 兩性表面活性劑
5.2.1 概述
5.2.2 兩性表面活性劑的理化性質
5.2.3 咪唑啉型兩性表面活性劑
1.命名與結構2.咪唑啉環的生成3.羧基化反應4.磺化反應5.其
它6味唑啉兩性表面活性劑的性能及套用
5.2.4 甜菜鹼型兩性表面活性劑
1概述2製備方法 3.性能4套用
5.2.5 胺基酸型
1羧酸型胺基酸表面活性劑2.磺酸型胺基酸表面活性劑 3.性能及套用
5.2.6 含磷兩性表面活性劑
5.2.7 蛋白質、澱粉為基礎的兩性表面活性劑
5.2.8 氧化胺
第六章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6.1 概述
6.1.1 沿革
6.1.2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分子結構與分類
6.1.3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前景
6.2 聚氧乙烯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6.2.1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性質
1.水溶性2.濁點3.親水親油平衡值(HLB)4.粘度5.化學穩定性和
相容性6.生物降解與毒性7.表面活性
6.2.2 乙氧基化反應理論基礎
1環氧乙烷的結構及反應性2鹼性催化條件下的環氧乙烷開環3.酸
性催化條件下的環氧乙烷開環4.影響反應速度的因素5.乙氧基化產物
分布
6.2.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合成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性能
6.2.4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合成2.產品的組成3.其它烷羥基聚氧乙烯醚
化合物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性質
6.2.5 脂肪酸聚氧乙烯酯
1.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的合成2.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的性質
6.2.6 胺及醯胺的環氧乙烷加成物
1.聚氧乙烯胺2聚氧乙烯醯胺
6.2.7 其它聚氧乙烯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1.聚氧乙烯蓖麻油2.炔二醇系非離子表面活性劑3.有機磷系非離子
表面活性劑4有機硫醇系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6.3 多元醇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6.3.1 乙二醇酯
6.3.2 甘油單脂肪酸酯(單甘酯)
6.3.3 聚甘油酯
6.3.4 四元醇酯和五元醇酯
6.3.5 山梨醇酯
6.3.6 脫水山梨醇酯
6.3.7 蔗糖酯
6.3.8 聚氧乙烯多元醇酯
6.3.9 多元醇型表面活性劑的物理性質與主要用途
6.4 烷基醇醯胺
6.5 烷基苷(APG)
第七章 特種表面活性劑
7.1 含氟表面活性劑
1雙憎結構及表面化學性能2合成方法3用途
7.2 含矽表面活性劑
7.2.1 分子結構
7.2.2 合成方法
1.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2.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3.陰離子表
面活性劑的合成4.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
7.2.3 性能與用途
7.3 含其它元素的表面活性劑
7.4 冠醚型表面活性劑
7.5 高分子表面活性劑
7.5.1 物理化學性質
7.5.2 聚醚系列
7.5.3 天然高分子表面活性劑
7.5.4 聚乙烯醇類
7.5.5 高分子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7.6 生物表面活性劑
7.6.1 糖脂系生物表面活性劑
7.6.2 醯基縮氨酸系生物表面活性劑
7.6.3 磷脂系及脂肪酸系生物表面活性劑
7.6.4 高分子系生物表面活性劑
第八章 表面活性劑在家庭洗滌用品中的套用
8.1 洗滌劑
8.1.1 洗滌劑中的表面活性劑
8.1.2 助劑
1.螯合劑、離子交換劑2.鈣皂分散劑 3.柔軟劑 4.增溶劑5.漂白
劑 6.抗靜電劑7.抗再沉積劑 8.螢光增白劑 9.預處理及後處理劑
10.其它助劑
8.1.3 家用洗滌劑的配方
1.配方原理,協同作用的套用 2.重垢型洗滌劑 3.餐具洗滌劑及硬表面清
洗劑 4.高密度濃縮洗衣粉 5.洗髮香波 6.其它清洗劑及特殊用途清洗劑
8.2 家用洗滌劑的製造
8.2.1 顆粒狀產品
1噴霧乾燥法2噴霧混合法3汽脹成型
8.2.2 液體洗滌劑
8.2.3 漿狀及其它形式洗滌劑
第九章 表面活性劑的工業套用
9.1 工業表面活性劑概況
9.2 紡織工業
9.2.1 棉毛紡織物的洗淨劑、潤滑劑
9.2.2 合成纖維用油劑
9.3 印染工業
9.4 食品工業
9.5 金屬加工工業
9.6 浮選工業
9.7 建築工業
9.8 乳化聚合、膠束催化與相轉移催化
9.9 農藥、除草、肥料
9.9.1 農藥、除草
9.9.2 肥料
9.10 塗料工業
9.11 能源工業
9.12 石油化學品及三次採油
9.13 膠片工業
9.14 液膜分離
9.15 化學工程
9.16 生物技術及其它
第十章 表面活性劑的化學生態學及環境安全性
10.1 表面活性劑與環境
10.2 表面活性劑的生物降解概念
10.3 表面活性劑生物降解機理
1.ω-氧化2.β-氧化3.芳環氧化
10.4 一些重要表面活性劑的生物降解特性
10.5 生物降解的測定方法及生物降解度
1.被測物質在微生物中的曝露2.被測物的定量分析3.生物降解特性的
表征
10.6 表面活性劑的吸收與代謝
10.7 表面活性劑的毒理性質及日用化學品對人體的安全性
10.7.1 表面活性劑毒性的急性試驗
10.7.2 表面活性劑的亞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10.8 皮膚和黏膜對表面活性劑的耐受性
10.9 表面活性劑對水中生物的影響
10.10 化工產品的環境評價――生命周期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