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剝脫毒素是2012年公布的微生物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皮剝脫毒素
- 外文名:exfoliative toxin,exfoliatin,epidermolytic toxin
- 所屬學科:微生物學
- 公布年度: 2012年
表皮剝脫毒素是2012年公布的微生物學名詞。
表皮剝脫毒素是2012年公布的微生物學名詞。 定義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產生的引起新生兒表皮脫落、病變的毒素。出處《微生物學名詞》。...
表皮溶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也稱表皮剝脫毒素(Exfoliatin)引起人類或新生小鼠的表皮剝脫性病變。主要發生於新生兒和嬰幼兒,引導起燙傷樣皮膚綜合徵。主要由噬菌體Ⅱ型金葡萄產生的一種蛋白質,分子量24,000,具有抗原性,可被...
化妝品中產生表皮剝脫性毒素的葡萄球菌,將護膚類化妝品中檢出的革蘭氏陽性球菌用普通營養瓊脂進行分純培養。把分純菌株製成氯化鈉肉湯菌懸液,離心後取其上清液0.5ml注射至兔背部皮內,24h後觀察其皮膚反應,將引起皮膚燙傷綜合徵病變的...
通常在發病後 l一3天 患者從 口唇周 圍開始發生皮膚 鱗狀脫屑, 重者表皮成片剝脫。 由鮁 魚和晴魚肝臟引 起的中毒,還會頭髮脫落,甚至連 眉毛都 脫 落殆 盡。在我國的熱帶暖海區,一些 肉食魚類 ( 如大量於)的肝臟 中,...
5.表皮溶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也稱表皮剝脫毒素(Exfoliatin)引起人類或新生小鼠的表皮剝脫性病變。主要發生於新生兒和嬰幼兒,引導起燙傷樣皮膚綜合徵。主要由噬菌體Ⅱ型金葡萄產生的一種蛋白質,分子量24,000,具有抗原性,可...
大皰性膿皰瘡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導致,可發生於完整的皮膚,該菌可產生並釋放表皮剝脫毒素,表皮剝脫毒素與細胞表面的橋粒芯糖蛋白1結合,造成表皮細胞間粘附喪失,細胞松解,大皰形成。臨床表現 本病流行於夏秋季節,多見於2~7歲兒童。
本病主要是由凝固酶陽性的噬菌體Ⅱ組71型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種嚴重皮膚感染。原發感染灶多位於鼻咽部,其次為皮膚創傷、結膜和血液,新生兒多位於臍部或泌尿道。該型葡萄球菌可產生表皮剝脫毒素,造成皮膚損害。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生...
1.3.2 殺白細胞毒素 1.3.3 表皮剝脫毒素 1.3.4 中毒休克綜合徵毒素 1.3.5 其他毒素 1.4 葡萄球菌的耐藥性 1.4.1 葡萄球菌耐藥現狀 1.4.2 葡萄球菌耐藥機制 1.5 葡萄球菌生物被膜 1.5.1 生物被膜概述...
腸毒素(超抗原)是一組熱穩定的可溶性蛋白質,可抵抗胃腸液中蛋白酶的水解,可污染牛奶、肉類等食物,可刺激嘔吐中樞導致一嘔吐為主要症狀的急性胃腸炎(不發熱),稱為食物中毒。表皮剝脫毒素:可引起燙傷樣皮膚綜合症,患者皮膚呈瀰漫...
此外,有些葡萄球菌菌株,還可產生溶纖維蛋白酶、蛋白酶、卵磷脂酶、磷酸酶、脂酶及產生紅疹毒素、剝脫性毒素(exfoliative toxin)或表皮溶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等。7.抵抗力 葡萄球菌對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較強。對乾燥、熱(50℃30...
某些菌株產生的腸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噬菌體Ⅱ組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剝脫毒素(或稱表皮溶解素)可引起人類燙傷樣皮膚綜合徵,多見於新生兒、幼兒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患者皮膚呈瀰漫行紅癍和水皰形成,繼以表皮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