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里胥督賦奇遇

衢州里胥督賦奇遇

這是佛學中關於殺生放生的經典篇文。

作品原文,作品翻譯,作品注釋,

作品原文

衢州里胥(1)督(2)賦,一民家貧無供饌,擬烹伏卵母雞。里胥恍惚間,見桑下(4)有黃衣人,向之乞命,且曰:自死不足惜,兒女未見天日。里胥驚惻視之,屋側一雞伏卵(5),其家來捉雞,里胥止之。後復至其家,雞領群雛,踴躍里胥前。及去,行數百步,一虎至,忽一雞飛撲虎眼,里胥得免。自此一村,無食雞者。

作品翻譯

衢州的里胥視察賦稅徵收情況,這個地方有一個村民因為家裡貧窮的無米下鍋,正準備要殺正在孵小雞的母雞。里胥眼前突然模模糊糊地浮現出一幅畫面,桑樹下有一個穿黃衣服的人,向他乞求饒命,說:“我死了沒關係,可憐我的小孩連這個世界都還沒有見過啊!”里胥一驚,側目一看,這戶人家房子的一角正有一隻母雞正在孵小雞,主人正要來抓它殺了下鍋,里胥制止了他。後來,里胥再一次來到這戶人家,只見母雞帶著一群小雞爭先恐後的(撲到)里胥面前(以謝恩)。里胥離開村民的家後,走了數百步,突然遇見了一隻老虎(想要吃他),這是忽然一隻雞飛過來啄瞎了老虎的眼睛,救了里胥一命。從此,這個村再也沒有吃雞的人。

作品注釋

(1)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2)督:視察
(3)貧:貧窮
(4)桑下:桑樹下(“桑下浮屠”此名出自佛經的一句話,是為:“浮屠不三宿桑下者,不欲久生恩愛者也!”)
(5)伏卵:下蛋

  
桑下浮屠
“桑下浮屠”,表達出了貴友矛盾的心理。浮屠,僧人的代稱。桑下浮屠,有所眷戀的僧人。
附典故:浮屠不三宿桑下
僧人不在同一棵桑樹下連宿三個夜晚,不然則會因時日既久而心生留戀情意。
《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佛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後漢書》卷三十《襄楷傳》:“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唐李賢註:“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經三宿,便即移去,示無愛戀之心也。”後引申為留戀不捨之意。
東漢延熹九年(166)襄楷上書桓帝時就曾引用此經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謂“不三宿桑下”,源於此經“樹下一宿”。 《後漢書·蔡楷傳》云:“聞宮中立黃老、浮圖之祠。此道(佛教)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