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酃酒

衡陽酃酒

衡陽酃酒,即酃湖之酒,以其釀酒之水取自酃縣(衡陽在西漢至東晉時期稱酃縣)湘江東岸耒水西岸的酃湖而得名。酃酒呈奶黃色或琥珀色,味覺甘甜醇厚,回味鮮美清正,氣味芬香馥郁,有瓊漿玉液的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衡陽酃酒
  • 地區:衡陽
  • 色澤:奶黃色或琥珀色
  • 領域:食品
大事紀,發展,

大事紀

公元前202年 (衡陽)置酃縣,縣治附近居民善釀美酒,被後世稱謂酃酒。(2003年7月3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深埋地下2100年之久的西漢鳳鳥金锺美酒出土面世,專家認為,此酒就是產於湖南衡陽的貢品酃酒。)
公元280年 司馬炎建立西晉,舉行開國大典,薦酃酒於太廟。
約公元282年 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著《吳都賦》,書中描寫衡陽酃酒非常盛名,如:“飛輕觴而酌酃醁”。
約公元290年 西晉大文學家張載為酃酒寫《酃酒賦》,這是我國歷史上為名酒作賦的最早文獻資料。
公元318—334年 南嶽魏夫人飲王子喬瓊蘇綠酒,即衡州酃酒泡製的養生酒。(相傳魏夫人飲此酒後飛天成仙。)
公元369年 符堅滅燕國,降前涼,下代國,進西域,四方戎夷,望風而降,很快就“天下郡縣十得其八”,基本統一了長江以北的中國領土,國力大盛。符堅每次出兵前都要狂飲酃酒,並說:“此乃酃湖之酒,真勇士方能飲之。”
公元4世紀 羅含撰《湘中記》,書中介紹產自衡陽的酃酒為美酒。
公元4世紀 庾仲雍撰《湘州記》,書中寫道:“湘州臨丞縣(即衡陽)有酃湖,取水為酒,名曰酃酒。”
公元432—445年 南朝范曄撰《後漢書》,該書卷三十二記載:“(衡陽)有酃湖周迥三里,取湖水為酒,酒極甘美。”
公元450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入侵南朝時,俘獲了南朝將領蒯應,後又將之釋放。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立即派人送上等酃酒去北魏犒軍。於是雙方化干戈為玉帛,握手言和。
公元6世紀 北魏酈道元的著名地理名著《水經注》卷三十七準確地記載了酃酒的產地和酃酒之美:“酃縣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居民彼人資以給,釀酒甚美,謂之酃酒。”
約公元630年 唐太宗盛讚酃酒之美:“酃醁勝蘭生,翠濤過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公元646—648年 唐代房玄齡等21人修《晉書》,書中記載了酃酒自晉代就開始為貢品的歷史:“武帝薦酃酒為太廟” 。
公元1060年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同宋祁等人撰《新唐書》,書中記載了產自衡陽的酃酒是美酒。
約公元1063年 劉學士來衡州任知府,歐陽修在《送劉學士知衡州》詩中特地讚美了衡州的酃酒之醇美:“湘酎自古醇,酃水聞名久。”
公元10世紀 北宋未年,宋徽宗予張皇后、張駙馬(二張均系衡陽籍)家釀酃酒賜名,曰酃醁。
公元11—12世紀初 北宋將貢品酃酒作為宮中誕育的犒賜,《武林舊事》之卷八載:“宮中凡閣分有娠……於內藏庫取酃醁沈香酒五十三石二斗八升。”
公元17世紀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仍將酃酒列為貢酒,稱謂“衡酒”。
公元1686—1743年 清朝廷編修《大清一統志》,該志書中記載:“酃湖在衡陽縣東,水可釀酒,名曰酃酒。”
公元1763年 清泉(衡陽)知縣江恂主修《清泉縣誌》,卷二·地理志·風俗記載:“邑本漢之酃縣,俗工造酒,蓋酃酒之遺也,然味醇而值賤,飲者多不拘時,僑於旅而倦於游。”
公元1805年 馬倚元主修《衡陽縣誌》,縣誌記載酃酒歷史悠久:“酃酒者,彰灼史傳,取重儀狄,凡三千年。”
公元1872年 清大臣曾國荃歧山進香,獲仁瑞寺養生秘方——“酃酒百子湯”, 治癒不育之症。
公元1889年 衡陽岐山仁瑞寺主持田靜法師以酃酒神曲水治癒慈禧太后疑難之症。
公元1935年 民國政府創辦《中國實業雜誌》,該刊為經濟類刊物,刊登有關中國經濟方面的論述和中外特優實業調查。衡陽酃酒書上有名:“湖南酒產以衡陽產者為最著,自來有酃湖美酒,古稱酃酒。晉代用以祀太廟,清初作為貢品,其質冽,其味醇,為湖南省其他各縣酒產所不及。”
公元2001—2007年 湖南省酃酒酒業有限公司整理古代酃酒史料、工藝技術、收集酒器、釀造工具等600餘件,建立酃酒文化博物館。

發展

2008年1月 湖南省酃酒酒業有限公司貢品酃酒研發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研發的首批 “貢品酃酒復原”酒獲得成功,酒質橙黃通亮,清純馥郁,回味悠長,同時,復原型酃酒色澤清亮放光,醇香四溢,無醋變、酸變,不引發寒氣,口感十分柔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