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窯

衡州窯

衡州窯,生產自唐中期始,以燒造青瓷為主,其中,高足杯、高足盤、燕尾茶壺、彩下粉彩瓷在唐、宋、元瓷器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方風貌;粉上多彩高溫瓷器為宋代衡山窯首創,也是我國宋元陶瓷史上的一朵藝術奇葩。衡州窯到五代時極為興盛,南宋後逐漸衰落。衡州窯是湘江流域規模較大、歷史悠久,燒造時間較長,文化內涵豐富的古代瓷窯,是研究湖南湘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狀況的實物資料,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衡州窯
  • 所在地區:湖南省衡陽市珠暉區
  •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次:第七批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時間:2013年5月
  • 出土:出土文物
  • 編號:7-0377-1-377
  • 時代:唐至宋
簡介,文物遺存,茶碾、茶砧椎、茶臼杵,茶、執壺、扁壺,高足茶杯、盞,茶鼎、茶罐,衡陽窯晚期壺特徵:,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簡介

衡州窯因窯址位於湖南省衡陽即古衡州得名,窯址主要集中在湘江沿河兩岸,達100餘座,號稱百里窯場,重要窯口有歸陽窯、雲集窯衡陽市區蔣家窯和茶山窯、衡山窯耒陽磨形山窯。以青瓷為主,有雙色和多色、花釉、彩釉、白釉等瓷器,主要器形有碗、壇、盂、碾、缽、杯、盞等,注壺為最多,可歸納為茶具酒器文房用品三大系列。
衡州窯1973年開始被陸續發現,有蔣家、車江、雲集等唐宋時期窯址180多處,其中以東陽渡鎮、蔣家村、雲集鎮三處窯址最多,質量也最精。衡州窯系列窯場自唐中期創燒,到五代時極為興盛,南宋後開始衰落。
衡州窯青瓷表面極少紋飾,大多簡樸素麵,但器型設計精巧,形神完美,且品種異常豐富,並以優美的釉質、釉色爭勝。從器型和釉質等方面比較,衡州窯青瓷是同時代相鄰的其它窯系青瓷所無法比擬的。青瓷胎色為紅磚色、青灰、灰白三種,胎質緊密,手感厚重,器型比例和諧,釉色鮮亮,光澤透明感強,摩玩有玉潤晶瑩之感,釉面一般都有細碎自然開片。衡州窯青瓷主要以文人宦官人家所享用的茶器較為典型,也有不少酒器和文房用瓷。
2013年5月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衡州窯就在其中。

文物遺存

衡州窯始燒於晚唐,盛燒於五代,終燒於宋。2004年該窯瓷片堆積層中出土了一件浮雕蓮紋青瓷缽,缽上褐彩書"衡州白竹窯中坊",故名衡州窯。青釉主要有青黃和青綠兩種。胎色以灰白、淺灰、灰、鐵灰、褐紅、磚紅、黑灰最為常見。胎體較薄,胎質較緻密。器形豐富,有壺、瓶、罐、壇、缽、碗、碟、杯、盤、唾壺、粉盒、洗、水盂、香爐、油燈盞、硯台、軍持、茶碾等。衡州窯以青釉光素無紋為主,輔以刻、劃花和印花。仰蓮瓣紋是常見的刻、劃花紋樣,有的蓮瓣瓣尖具淺浮雕效果。印花裝飾的時代稍晚於刻、劃花,紋樣有蝴碟、菊花、"高足盤"、"高足楪"、模印菱紋壺鋬等。此外,極少數青瓷上有褐彩裝飾。
衡州窯青瓷衡州窯青瓷
衡州窯青瓷衡州窯青瓷
衡州(今衡陽)是茶的故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百草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陸羽《茶經》)。相傳神農氏為茶祖,神農炎帝之陵園就在當時衡州府炎陵縣,《衡州圖志》也有“茶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是我國古代唯一以茶命名的地方,古為衡州府管轄。陸羽《茶經》三次提到衡州茶:“山南衡州茶,生衡山、茶陵二縣山谷”、“欽州茶生婺源山谷,與衡州同”、“盛唐縣生霍山者,與衡州同” 。唐代名家杜荀鶴、李繁,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梅堯臣、鄭谷等都有詠衡州茶詩。五代楚王馬殷進獻朝廷的貢品主要就是衡州茶和酃酒,每年茶 “凡百萬計”。因此,衡州窯所產青瓷茶器較多,且器形獨特。

茶碾、茶砧椎、茶臼杵

唐代時尚煎茶,團茶為主。李群玉有《龍山人惠石廩方及團茶》,石廩峰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煎茶須先把茶團碾、磨、研、搗成茶末,就需有茶碾等茶器,而衡州窯青瓷茶研磨器又是所有窯系瓷器中最齊全的。陸羽《茶經》中“內圓外方”的說法,許多學者認為是指茶碾,實際是對茶砧椎的描述。

茶、執壺、扁壺

注子又稱執壺,“偏提”,是衡州窯最富代表性的器物,品種也最多,多達40~50個品種以上。唐代的執壺一般器型飽滿,五代時青瓷茶器比例更為勻稱、協調,釉色十分鮮亮、優美。有特色的是扁形燕尾、魚尾、卷葉尾壺,器型與現代紫砂手壺十分相近,大小也幾乎一致。唐代陸龜蒙《零陵總記》“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壺茶器”,能終日壺不離手,可見茶器一定小巧。壺茶器就是與零陵郡相鄰的衡州窯同期所產小執壺或扁壺類小型茶器,而唐時壺類小型茶器其他窯口沒有生產。

高足茶杯、盞

衡州窯出土了不少高足杯、碗。據文獻記載,周羽中《三楚新錄》“高從誨時,荊南瓷器皆高足”,是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瓷高足杯。碗的圈足高7 cm,口徑8 cm,高足杯的圈足高6cm,口徑8cm。唐、五代、北宋都有衡州窯高足杯產品,器型略有不同。茶盞托胎質輕薄細膩,器形秀美,青釉淡雅宜人。

茶鼎、茶罐

唐代衡州窯出產的青瓷茶鼎,高13cm,內徑11cm,三足,足塑梅花。衡州窯青瓷茶罐,器身飽滿流暢,有團花,黃白雙色釉。

衡陽窯晚期壺特徵:


1、喇叭口,管狀曲流,折肩,腹壁斜收,矮圈足外撇。
2、喇叭口,瓜棱腹式:溜肩,大圓餅底,管形流,青灰胎,青黃色釉。
3、喇叭口素麵式:束頸大喇叭口,腹鼓圓,圓餅底,青灰胎,施青黃色釉。
4、平底系紐式:圓唇,口往上收,溜肩,收腹、平底,管狀短流,肩站有泥條式橫穿系紐,灰胎施青灰色釉。
5、敞口式:豐肩,深腹收斂,大圓餅底外撇,管狀短流,青灰色胎,薑黃色釉。
6、扁壺式:平唇矮頸,弇口,扁圓腹,圓餅狀平底,管狀流,青灰色胎薑黃色釉。
7、提梁壺式:造型與扁壺近似,提梁式握手,管狀短流,淺褐色胎,施油黃色釉。

文物價值

衡州窯青瓷的藝術和特色應是我國民窯中最具特色的窯口之一,但目前卻在全國古代瓷器中默默無聞。衡州窯的沉寂除了從未進行過系統的、科學的發掘外,還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陸羽《茶經》未提及衡州窯,可能與陸羽未了解衡州窯有關,陸羽提及的越州、鼎州、岳州、婺州、壽州、洪州幾大窯口,凡提及的都身價斐然。衡州窯青瓷與以上幾個窯口相比,雖不能說與越窯比肩,但與其他幾個窯口青瓷相比,無論釉色、器形、胎質還是工藝水平都可與任何一個窯口相匹敵,有的精品甚至已超過這些窯系的典型器物的工藝水平;另一方面《茶經》也並未提及長沙窯,並不代表長沙窯的工藝在當時不如這六大窯場,現今長沙窯系瓷器的風行正說明了這一點。
其二,過去衡州窯系出土的器物較少,而且藝術特徵不甚鮮明,不受圈內專家人士的重視。近幾年由於大規模的基建和修路築堤,從以上窯址中出土了大量衡州窯的精品瓷器,這些才是衡州窯的典型代表,從器型、釉色、釉質等方面來看,在比較能代表湘陰窯的精品中,有在長沙出土的一些“湘陰窯青瓷”,應是衡州窯系生產青瓷。
其三,衡陽經濟相對落後,像長沙窯瓷器收藏家李效偉這樣的大家,衡陽可以說沒有一個,實力不夠也是一個方面。
其四,衡州窯文化的研究水平僅僅停留在低層次展覽上,且沒一個長期的展示專櫃,沒有一本有關衡州窯的專著,僅僅1-2篇論文。過去的史志從唐開始到明清,甚至《衡州府志》、《清泉縣誌》等都沒有一字提及,如不是1972年修防洪堤首次發現,這一文物遺址還不知埋沒到何時。其實,五代時周羽沖《三楚新錄》“高從誨時,荊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競置用之,謂之高足碗”,荊南出土高足杯碗的窯場只有衡州窯,還有唐詩也提到“湘瓷泛輕花”等,只是我們沒去認真研究而已。

文物保護

衡州窯位於衡陽珠暉區東陽渡鎮蔣家祠、高山村一帶,方圓1公里,發現青瓷20餘座,1974年清理一座,為龍窯式,長33米,高出地面7米,窯底共六層,主要器形有壺、碗、盞托杯、缸、油燈等。胎質灰或淺灰色,個別灰褐色,胎質細密、堅實,釉色青、黃、蝦青,部分有施裝飾粉,釉質作冰裂紋開片,大多素麵無裝飾,也有少量刻劃花和印花。
雲集窯,為衡州窯的一部分,民間龍窯,始於唐末,終於元初,燒造時間400餘年。臨湘江西岸而建,呈帶狀分布,經月堡、石塘、濱河、黃金等村,過雲集潭,延至車江,全線長達五十餘華里。它的名字,源自雲集地名,屬衡州窯系列,為湖南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時間最長、貯存量最多的古窯群。
彭祠大屋窯址,位於衡陽土谷塘航電樞紐淹沒區,屬衡州窯系列,釉色以淡青、翠青為主,並有少量褐色釉,出土的器物大部分形體較大,品種豐富,尤其是窯址內出土的五枚陶球,首度面世,為研究衡州窯製作工藝提供非常重要的實物依據。兩座窯址於2013年1月3日發掘,建於宋代,均屬殘存窯體結構,屬於窯體中的中斷,長條形斜坡龍窯,在窯壁北側留有一個長方形投柴口,窯床厚2—3公分,窯壁厚10—15公分,窯床與窯壁都呈現褐灰色燒結面。窯內出土的器物以形態各異的壺、罐為主,其它器物有:碗、缽、碟、缸、瓮、酒杯等,窯具有:匣缽、墊缽、墊墩、墊圈等,工具有:碟鑿、牛頭形陶塑、陶球。有自命名“通釉少面盆缽”銘文器物。
彭祠大屋窯址匣缽彭祠大屋窯址匣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