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縣永和鄉古城址和戰國墓群考古發掘

衡山縣永和鄉古城址和戰國墓群位於湘江西岸。1995年10月,大源渡樞紐工程在永和鄉永和村興建。該縣文物管理部門派人深入工地勘探調整,不但發現了一大批古墓群,而且找到衡山縣古城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位專家考察月余,認定被挖掘的100多座古墓中,有一座深達10.2 米的戰國墓。從墓群里還挖出劍、戈、矛、青銅器及玉壁等410件珍貴文物。 古縣城遺址約10萬平方米, 文化層中顯示的器物年代與衡山縣縣誌記載的“三國吳太平二年往東南20里”完全吻合。遺址東面和南面的夯土城牆明顯可見,且保存完整。這一發現為江南地區所罕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衡山縣永和鄉古城址和戰國墓群考古發掘
  • 開始時間:1995年11月至1996年元月
  • 機構:衡陽市文物管理處
  • 類型:考古
簡介,位置,

簡介

衡山縣永和鄉古城址和戰國墓群考古發掘 1995年11月至1996年元月,衡陽市文物管理處配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衡山縣永和鄉大源渡水電樞紐工程區域內,對兩座古城和戰國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古城面積1080平方米,發掘戰國晚期墓葬43座。

位置

古城址位於湘江西岸。兩座古城一南一北,相距不足200米。北城背依山崗,面向湘江,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580米,南北寬400米。城內絕大部分區域為平坦的江岸台地,西牆築于山脊上,依山勢蜿蜒,瀕臨深谷。東、南、北三面城牆為黃土夯築,殘牆最高處近4米。轉角處牆體高大厚實,上有角樓柱洞遺蹟。城牆分兩次築成。第一次築造的城牆厚3.5米,牆土為純淨的黃色粘土,基本不包含人類活動遺物。時間在東漢中期或稍後。第二次是將原城牆加厚加高,使之厚達11—13米,牆土中含有很多灰渣、燒土等。城內發現大量戰國至隋唐時期的水井、窖穴、房屋建築遺蹟和筒瓦、板瓦等建築遺物以及陶片。在一早年廢棄湮塞的水塘淤泥中出土有東周時的袋足弧襠鬲、豆、高領罐。
南城亦面向湘江,建在平坦的台地上,為西狹東闊的箕形。西牆長130米,東牆長250米,南北牆長約180米。西牆外護城河尚存,寬30米。北牆、西牆及部分南牆殘存,最高處1米有餘。牆體夯層清晰,牆土細膩純淨,未見包含物。南城始築及使用年代當早於北城。結合清《衡山縣誌》所載三國吳太平二年(257)衡山縣地屬衡陽郡的有關情況考證,永和北城當為衡陽郡郡址,而南城則為縣治所在。
古城西南面山丘上密集分布著戰國晚期楚墓,有的封土堆尚存,填土多經過夯築。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規模在4×3至2.2×1.1米之間,深一般3-4米,最深的超過10米。部分有墓道和二層台。清理的43座墓,出土隨葬器物130餘件,銅器有劍、戈、矛、鏃、鏡、帶鉤等;陶器均為成組的鼎、敦、壺、豆或鼎、盒、壺、豆;玉器有璧、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