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與和諧:基於人的主體視角的理論研究

衝突與和諧:基於人的主體視角的理論研究

《衝突與和諧:基於人的主體視角的理論研究》內容簡介:和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是人性的內在要求,是人類不懈追求的價值目標。衝突是世界真相巾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人類達成進化的必要元素,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衝突與和諧作為事物存在的兩種狀態,兩者對立統一、融突共生,成為人類社會演進的動力。人類歷史的演進就是在矛盾、衝突中開闢道路的。《衝突與和諧:基於人的主體視角的理論研究》認為,衝突與和諧有著不同的類型和層次,而基於人的主體視角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衝突與和諧無疑是衝突與和諧的普遍存在形式。《衝突與和諧:基於人的主體視角的理論研究》在對衝突理論、和諧理論以及衝突與和諧的內在關係闡述的基礎上,著重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衝突與和諧進行了探析。

基本介紹

  • 書名:衝突與和諧:基於人的主體視角的理論研究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248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王滿榮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4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衝突與和諧--基於人的主體視角的理論研究》(作者王滿榮)在對衝突理論、和諧理論以及衝突與和諧的內在關係闡述的基礎上,著重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衝突與和諧進行了探析,《衝突與和諧--基於人的主體視角的理論研究》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王滿榮,男,漢族,生於1970年,安徽南陵人。2004年畢業於東北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哲學、基層民主自治建設。在《探索》、《求索》、《湖北社會科學》、《黨政論壇》、《蘭州學刊》、《人大複印資料》等期刊上發表及轉載論文數篇。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後期資助項目、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民政廳、浙江省社科聯等多項課題。

圖書目錄

導論
一 研究對象
二 主要內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價值
第一章 衝突理論
第一節 衝突的概念和類型
一 衝突的概念
二 衝突的類型
第二節 衝突的根源
第三節 衝突的基本特徵
一 衝突具有客觀性
二 衝突具有普遍性
三 衝突具有複雜性
第四節 衝突的功能
一 衝突的負功能
二 衝突的正功能
第二章 和諧理論
第一節 和諧的概念和類型
一 和諧的概念
二 和諧的類型
第二節 和諧的基本特徵
一 和順性與差異性的統一
二 靜態與動態的統一
三 目的與手段的統一
第三節 和諧的價值
一 本體論價值:人的本質力量在追求和諧的實踐中不斷提升
二 認識論價值:和諧思維方式深化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三 審美論價值:和諧內蘊真善美
第三章 衝突與和諧的關係
第一節 衝突與和諧關係的理論基礎
一 共生論
二耗散結構理論
三 和合學
四 辯證法規律
第二節 衝突與和諧的內在關係
一 衝突與和諧相互對立
二 衝突與和諧相互依存
三 衝突與和諧相互轉化
第四章 人與自然的衝突與和諧
第一節 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演進
一 原始文明時期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二 農業文明時期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三 工業文明時期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四 生態文明時期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第二節 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成邏輯
一 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 自然不斷進化的客觀要求
第三節 人與自然和諧的實現路徑
一 汲取中國古代生態倫理觀的積極成分
二 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的理論指導
三 構建新的生態倫理觀
四 踐行可持續發展觀
第五章 人與社會的衝突與和諧
第一節 “三形態”視野中人與社會關係的演變
一“人的依賴性”階段人與社會的關係
二“人的獨立性”階段人與社會的關係
三 “人的全面性”階段人與社會的關係
第二節 實踐視角的人與社會的關係
一 人與社會之問必然存在著衝突
二 人與社會之問具有內在的和諧
第三節 人與社會和諧的向度和調節 機制
一 人與社會和諧的向度
二 社會和諧的調節機制
第六章 人與人的衝突與和諧
第一節 “兩大時期”的人際關係
一 “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的人際關係
二 “真正的人的歷史時期”的人際關係
第二節 社會有機體視閾中的人際關係
一 經濟生活中的人際關係
二 政治生活中的人際關係
三 文化生活中的人際關係
四 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
第三節 人際關係和諧的實現途徑
一 夯實社會物質基礎
二 完善社會公平制度
三 積極建設和諧文化
四 培育現代公民品格
第七章 人與自我的衝突與和諧
第一節 對“自我”的認識
一 “自我”概念
二 個體“自我”的形成
三 “自我意識”的確立
第二節 人與自我為何衝突
一 自然性與社會性
二 情感與理性
三 現實性與理想性
第三節 人與自我和諧的進階歷程
一 認識自我
二 實現自我
三 超越自我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漫長的原始文明之後便是農業文明時期(距今大約1萬年前)。人類古代文明同農業生產緊密相連,馬克思把農業稱為“本來意義上的文明”。在農業文明時期,人們對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已有所認識,再加上生產力水平已有所提高,出現了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人類可以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種得以生長和繁衍,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的食物。這樣,人們開始改變人類社會初期的那種隨季節和作為主要食物來源的植物的有無而遷徙奔波的生活,逐漸地穩定下來,開始過定居的生活。人們定居下來進行農業耕作和畜牧,從“接受恩賜”到“主動索取”是人類生活的一個質的飛躍,也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階梯。正是由於人們認識到有些植物的種子可以貯存下來,來年播種下去就能生長發芽,然後結出果實,以供生活之用,避免了以往那種被動的、盲目的、偶然的覓食方式之苦。生產工具也大為改觀,有了石鋤、石斧、耒耜、弓箭等。對火的認識也經歷了從恐懼_認識。利用的過程,從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過程。於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耕作方式就順乎自然地誕生了,“刀耕火種”既體現了生產力的進步,同時,免不了對未曾開墾的大自然的破壞。這種耕作方式改變了人類隨季節性食物的有無而流動的生活方式,定居安家的觀念開始形成。由於定居的原因,會導致對局部地區大自然的反覆干預和索取。畜牧是建立在對生物繁衍規律有所了解的基礎上的。過度獵殺和圈養牲畜也會破壞自然界的食物鏈,導致生態平衡的不協調,進而影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如果人類對自然的開採行為遠遠超過了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自然生態就會失衡,反過來影響人類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但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通過勞動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勞動作為人類的一種物質生產的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既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最根本的區別,也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基本聯繫。勞動創造了人,勞動也生存著人。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在滋養著原始人的同時,也對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另外,人們對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的認識也處於較為膚淺的階段,這樣,在大自然面前難免束手束腳,神秘的自然仍是他們生活中一個不可逾越的坎。這就決定了農業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的衝突依然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