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與和解

衝突與和解是張世軼著,王曉德指導的一篇世界史類型的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衝突與和解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美國對阿根廷的政策(1943-1955)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張世軼著
導師
王曉德指導
學科專業
世界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南開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9
關鍵字
美國對外政策 國際關係史 阿根廷
館藏號
D871.2
館藏目錄
2010\D871.2\19

內容簡介

本文主要利用美國的外交檔案資料,採用歷史研究的材料分析法,從美國政策層面對庇隆時期的美國對阿根廷政策進行研究。本文試圖全面展現這一時期美國對阿根廷政策的多次轉變和美阿雙方在多次轉變中的態度,探究在美國對阿根廷政策轉變的原因、實質及其影響。研究庇隆時期的美國對阿根廷政策,有助於深入理解美國從區域政策走向冷戰全球戰略的轉變,有助於深入理解實現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的邊緣國家與內源性現代化的中心國家在民族經濟發展道路上的對抗與衝突。 全文分為八個部分。 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研究目的和選題意義、國內外學術研究綜述、研究方法和思路等。 第一章:美國與阿根廷關係溯源。美國和阿根廷的關係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雙方都還處在英國或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之下。本章回顧了從阿根廷爭取獨立以來美國與阿根廷的關係,認為美國與阿根廷之間的矛盾起源在於:美國在拉美地區進行擴張,而門羅宣言並沒有給阿根廷帶來實際的利益;隨著雙方出口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拓展西半球市場與阿根廷的歐洲情結之間產生矛盾衝突;美國時常藉助民主原則干涉甚至是壓制阿根廷;市場是阿根廷初級產品出口經濟的關鍵,因此,阿根廷不會因為美國的政治傾向而放棄任何市場。 第二章:阿根廷的中立態度與美國對阿根廷政策(1939-1943)。出於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和傳統反美情結,阿根廷決定在美國放棄中立之後堅守中立主張。美國嘗試通過加強美洲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幫助阿根廷解決出口剩餘問題以及進出口銀行提供貸款等經濟手段,來改變阿根廷的中立態度。也希望藉此改善美阿關係,促進阿根廷國內政治向民主轉型,但是由於阿根廷的國內複雜多變的政治形勢,最終未能如願。在美國看來,卡斯蒂略政權受法西斯主義影響在阿根廷實行獨裁統治,對西半球的共同安全造成威脅,因此,美國對卡斯蒂略政權實行高壓制裁,鼓勵支持政府的反對派,控制武器等物資出口。 第三章:打壓與制裁:1943-1946年美國對阿根廷政策。在美國高壓制裁的影響下,1943年阿根廷發生軍事政變,但是軍政權並沒有如美國所願放棄中立,在獲得武器援助和玻利維亞政變等問題上與美國多次發生摩擦,最終屈從於美國與軸心國斷交,卻引發了國內的又一次政治變革。庇隆曾為了後一任軍政府的核心人物,倡導民族主義。美國恐怕阿根廷給西半球帶來法西斯威脅,對法雷爾-庇隆政權進行打壓和制裁。此後,雖然美阿關係經歷短暫的春天,但是隨著布萊敦的上任和《藍皮書》的問世,美國與阿根廷的衝突逐漸達到頂峰。《藍皮書》沒能發揮阻礙庇隆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作用,相反成就了庇隆成為民選總統。 第四章:恢複合作的努力:1946-1947年美國對阿根廷政策。戰後初期,美國的區域政策逐漸轉向美蘇對抗的全球冷戰戰略。由於阿根廷在美國安全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阿根廷農牧產品對歐洲復興的重要意義,美國對阿根廷政策改變了從前的高壓政策,放棄了民主原則,試圖與“獨裁者”庇隆合作。在麥塞斯密斯等外交人員的曲折努力下,美國與阿根廷關係在1947年6月,恢復了正常關係。阿根廷簽訂了《美洲國家間互助條約》,美國將阿根廷納入了西半球安全防衛體系,成功促成了阿根廷農牧產品用於重振英國。美國不贊同庇隆實行民族主義工業化和阿根廷第一個五年計畫的發展方向,希望通過打擊激進派扶植溫和派等做法,控制阿根廷工業化發展的道路和方向。 第五章:強大經濟攻勢瓦解“第三種立場”:1947-1953年美國對阿根廷政策。庇隆的“政治主權、經濟獨立、社會正義”思想發展成為“第三種立場”。由於“第三種立場”表現出的投機性和不確定性,美國希望加強經濟合作,將阿根廷牢牢所在美洲國家組織中。然而由於美國自由主義經濟與阿根廷中央統制經濟格格不入,因此,美國對第三種立場深惡痛絕,如鯁在喉,欲除之而後快。經濟合作署對阿根廷的歧視政策,加深了由英鎊不可兌換美元給阿根廷帶來的“美元短缺”。為了解決美元短缺問題,以保證從美國獲得工業設備,阿根廷付出種種努力均遭失敗,最終求助於美國。美國希望藉此瓦解第三種立場,但是韓戰爆發後,庇隆重新回到了第三種立場上。對此,美國極為不滿,對阿根廷實行“冷處理”的政策。 第六章:全面合作:1953-1955年美國對阿根廷的政策。出於國內的經濟形勢,庇隆向美國提出和解,由於庇隆的和解主張符合美國艾森豪政府的拉美政策,收到了美國的積極回應。終於,在1953年,雙方又一次實現了和解。庇隆希望美國私人資本能夠進入阿根廷的重點建設領域,出於安全戰略的考慮,美國國務院作出了積極反應。但是由於此前,阿根廷新憲法與私人公司的利益糾纏和進出口銀行的不作為,私人資本沒能順利進入阿根廷電力、鋼鐵和石油領域。而庇隆的行為被阿根廷國內視為“投降主義”,為此,庇隆自己付出沉重的代價。 結語。這部分重在從美國外交政策的角度分析美國對阿根廷政策轉變調整的原因,以及美國與阿根廷關係不斷經歷衝突並能夠實現和解的原因和對雙方造成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