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與交融:民國時期教會大學華人校長角色研究》是楊習超創作的教育史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5月。
該書運用歷史制度主義理論和社會認同理論,從巨觀與微觀、制度與個體等多個層面分析了民國時期教會大學華人校長的角色形成、衝突與交融,並對該群體的行為、思想演變等問題進行了歷史反思和價值評價。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衝突與交融:民國時期教會大學華人校長角色研究
- 作者:楊習超
- 首版時間:2021年5月
- 字數:300千字
- 類別:教育史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提出了華人校長角色衝突的概念,對華人校長群體的核心特徵作出理論刻畫;對教會大學華人校長的角色形成及其特徵進行分析,總結了華人校長角色形成、角色衝突與交融的外部表征和概念內涵;對教會大學華人校長角色衝突的表現及其影響進行了研究;對教會大學華人校長角色衝突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對華人校長角色衝突過程中的交融表現進行了闡述、分析,並作出客觀的、歷史的價值評判。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第五章 華人校長角色衝突的成因分析 |
第二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 第六章 華人校長角色交融特徵及其歷史價值分析 |
第三章 教會大學華人校長的角色形成與發展 |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
第四章 教會大學華人校長角色衝突及其影響 | 附錄 |
創作背景
19世紀中後期,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在西學東漸的潮流中發軔,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在華創辦的10多所教會大學扮演著中國高等教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教會大學與西方列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文化侵略原罪難辭,但它們通過建學校、開醫院樹立起慈善形象,贏得廣泛的社會認同。中國社會對西學的迫切需求也為教會大學的發展提供了寬鬆的空間。清政府懾於列強的堅船利炮,對西方傳教士在華的辦學、傳教行為少有干涉。民國伊始,國人民族主義意識高漲,“非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迫使教會大學在辦學形式上作出調整,由清末的自主辦學轉變為民國時期的註冊立案。嗣後,國民政府公布了《私立學校規程》等法令,規定教會大學“須由中國人任校長”,由此揭開了中國教會大學華人校長的歷史序幕。基於此,《衝突與交融:民國時期教會大學華人校長角色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整合華人校長角色衝突的內、外部關係,明確問題探究的整體框架,闡明了華人校長角色衝突現象整體的解釋體系。研究發現,影響華人校長角色衝突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1)華人校長教育家身份與其代理人身份的衝突性決定的。華人校長作為國民政府委託下的現代大學教育行政代理人與教會選任的教會大學宗教性代理人身份存在本質的衝突性,他們時常陷入組織歸屬的模糊與矛盾。國民政府運用法令、政策等權力資源影響華人校長的決策和行為,教會的文化軟實力是華人校長辦學理念的內在支撐。(2)中西文化衝突與價值觀碰撞的選擇。中國近代大學建制的發展過程是不斷擺脫古代官學影響而逐步引入西方現代大學模式的過程,是對大學的本質不斷探索和理解不斷深化的過程。華人校長在求學、執教和執掌教會大學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體系,在宗教仁愛思想影響下嘗試推行新型的、獨立自治的教育理念,倡導公民教育,克制官學陋習,在此過程中與中國社會、政治、文化形成牴觸,引發角色衝突。(3)雙重辦學主體下華人校長的經濟獨立性缺位是衝突的經濟根源。西方教會擁有的人力和財政資源是教會大學生存發展的支柱,同時也是教會利益的物質保障。
該書揭示了華人校長群體角色交融的特徵,對該群體的行為、思想演變進行了歷史反思和價值評判,彰顯了華人校長角色的現代借鑑意義。華人校長角色是中國傳統教育制度與西方教育理念和文化認同衝突的結果。華人校長對西方教育制度的個體認知與社會認同,決定了華人校長的角色認知和角色行為。在資源、利益和關係等要素的交織中,華人校長角色呈現衝突與交融的特徵,也促進了華人校長的自我角色認知和社會認同。面對不同利益衝突,華人校長堅持“師夷長技”的西學教育,推進理性人格教育,發展惠民實利教育。身處顛沛流離的戰爭年代,又深陷教會治權和國民政府強權夾縫,華人校長憑藉教育家的理性、智慧和基督徒的奉獻精神,直面衝突源頭,化解各方對抗,保障教會大學的正常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地位,在歷史制度演變和社會認同發展中展示了鮮明的中西文化交融的近代中國大學校長角色形象。在當代呼喚校長教育家和教育家校長的時代,人們迫切需要具備理性、智慧和獨立思想的大學領導者。民國時期教會大學華人校長在角色衝突中所表露出的人文情懷、民族意識和理性人格,是中國教會大學的核心教育精神,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道路上的原動力,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華人校長”治下的教會大學教育追求和價值理念。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衝突與交融:民國時期教會大學華人校長角色研究》 | 2021年5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203-8688-3 |
作者簡介
楊習超,男,1972年生,河南獲嘉縣人,教育學博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教育學院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