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波彈:它是一種小型氫彈,採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術,減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輻射的作用,其爆炸後,部隊可迅速進入爆炸區投入戰鬥。衝擊波彈是以衝擊波效應為主要殺傷破壞因素的特殊性能氫彈,又稱弱剩餘輻射彈。與中子彈正相反,衝擊波彈是在核爆炸時增強其衝擊波效應,同時削弱核輻射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衝擊波彈
- 第一條:簡介
- 第二條:發展歷史
- 第三條:爆發機制
簡介,發展歷史,爆發機制,殺傷力,
簡介
以衝擊波效應為主要殺傷破壞因素的特殊性能氫彈。與三相彈相比,其顯著特點是降低了剩餘放射性沉降的生成量。它的確切名稱應為減少剩餘放射性彈或簡稱RRR彈。
發展歷史
美國1956年便進行了旨在降低放射性沉降的氫彈試驗。1980年,宣布研製成功衝擊波彈,並稱這種核彈的放射性沉降要比同威力純裂變武器降低一個數量級以上,且光輻射效應的破壞作用也顯著減少。衝擊波彈屬於戰術核武器,其殺傷破壞作用與常規武器相近,能以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核爆炸摧毀敵方堅固的軍事目標,且產生的放射性沉降較少,爆炸後不久,己方部隊即可進入爆區。因此適合在戰場上使用。
爆發機制
衝擊波 40%-60%
熱輻射 30%-50%
原始粒子輻射 4.9%
核電磁脈衝 0.1%
殘留放射性(放射性塵埃) 5%-10%
能量以何種形式被釋放還要仰賴武器的設計以及爆炸時的環境。放射性塵埃的能量釋放是持續的,而其他三種都是立即的短暫的爆發。
這最初三種機制釋放的能量根據炸彈的尺寸而有區別。熱輻射機制相對於距離衰減最緩慢,所以越是大當量的核彈,這種機制就越顯得重要。粒子輻射被大氣強烈吸收,所以他只在小威力的爆炸中體現出重要性。而衝擊波效應的衰減,是介於上述二者之間的。 在爆發的一瞬間,核裝藥在一微秒內達到平衡溫度。在這一時刻,大約75%的能量都以熱輻射形式,特別是以軟X射線的形式存在,而其他的殘餘能量則都表現為武器碎片的動能。接下來,這些軟X射線和碎片怎樣與周圍媒質作用就成為衝擊波和光以及粒子之間怎樣分攤能量的決定因素。總的來說,若是在爆心周圍物質很密集,那么它們將非常有效的吸收能量,衝擊波的強度將會被加強。
當爆發在接近海平面的大氣中進行時,絕大多數的軟X射線將在數英尺內被吸收。一些能量轉而形成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波段的輻射,但更多的被用來加熱空氣,形成火球。 在高空的爆發中,由於空氣密度的降低,軟X射線更趨向於行走更長的距離,在它們終究被吸收後,只有更少量的能量用來推動衝擊波(海平面的50%或更少),而剩餘的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熱輻射。
殺傷力
衝擊波彈的核心(扳機)是低當量小型核子彈,外殼採用硼或含氫的材料作為反射阻尼層,使核子彈裂變反應放出的中子減速並被硼或氫吸收而轉化成衝擊波和光輻射,而使衝擊波(超壓)成為主要殺傷破壞因素。其當量一般在千噸TNT以下。美國於1980年宣布已研製成功衝擊波彈,其當量小到10噸級,大到1000噸級。在美國核武庫中,已經裝備了一定數量的衝擊波彈。
衝擊波彈的殺傷破壞作用與常規武器相近,能以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核爆炸摧毀敵方較堅固的軍事目標等,且產生的放射性沉降較少,核爆炸後部隊即可進入核爆區,因而作戰運用十分方便。它是一種戰役戰術核武器,用於攻擊戰役、戰術縱深內重要目標,例如地面裝甲車隊,集結部隊、飛機跑道、港口、交能樞紐、電子設施,也可炸成大彈坑或摧毀重要山口通道以阻止敵軍前進。
以對人員殺傷為例,衝擊波效應主要以超壓的擠壓和動壓的撞擊,使人員受擠壓、摔擲而損傷內臟或造成外傷、骨折、腦震盪等。一枚1 000噸級當量核彈頭低空(60~120米)爆炸時,人員致死和重傷立即喪失戰鬥力的範圍分別是260米和3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