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衛河公園
- 地理位置:新鄉市
- 著名景點:衛水金波、河朔圖書館
- 初建於:1924年
園內景觀
衛水金波
河朔圖書館
衛河的來歷
衛河初名清水,曾用名有白溝、衛水、永濟渠、御河、運河。因清水和永濟渠、海河流域段大多在古衛國屬地,故而人稱此河為“衛河”。衛河主源始發於博愛沁河、修武黑山和輝縣蘇門山,支流有90餘條,流經淇縣出河南地境,最終匯入海河注入渤海。明清時期衛河全長914公里,河面最寬70米,水深5米~8米,流域面積15200平方公里。
衛河的航運與碼頭
據記載,清末至民國初年往來於天津至新鄉的航船多達1700餘艘,年運乘客近7萬人,貨運量達80多萬噸,大船的載重量超過180噸。僅住在衛河兩岸的新鄉縴夫就有400人,大眾橋北邊的兩座橋,迄今還存有縴夫拉縴時因繩子磨擦形成的約5厘米的深溝。解放後,還成立了航運管理處。1953年,新鄉——道口開通定點航班,次年1月,天津航運局河豐號客船從溏沽試航新鄉成功……據新鄉首航航運管理處的資料顯示,1960年在冊木帆貨運船1951艘、載重4.1萬噸,小火輪機船38艘、2688馬力,有職工2842名。逢年過節停泊在衛河兩岸的輪船彩旗招展,夜間燈火通明,煞是好看。
後來,航運因河水上游斷流、泥沙淤積中斷過幾次,有關部門投入巨資四次清淤都無明顯效果,加上工業廢水流入,衛河水質惡化、魚蝦絕跡,其最後一個渡口勉強延續到1965年。1969年7月,停航1年多的衛河航運管理處撤銷,衛河航運徹底終止。
衛河的治理方略
作為海河水繫上游的一段重要航道,長期以來,衛河水源不足一直是困擾人們的一大問題。公元608年正月,隋煬帝楊廣強征豫北數十萬百姓修挖永濟渠,引沁河之水,從武陟經獲嘉縣王井村入衛。到了唐代,因沁河泥沙太大而停止引用。元明時期,官府也曾啟動丹河之水援衛的工程。數十年的“引沁濟衛”、“引丹濟衛”在給衛河帶來短暫繁榮的同時,也因衛河地勢低,沁、丹水位高,導致大量沉沙淤墊,成為衛河日後隱患。到了清朝,沁、丹之水經常斷流。1933年,國民政府河南省建設廳曾擬“引黃入衛”計畫,後因黃河水位高於衛河25米,技術上不容易控制而罷手。1942年日寇為強化新鄉——天津的水運,掠奪我國資源,迫使豫北地區數十萬農民開拓引黃濟衛總乾渠。但由於黃河水含泥沙量太大,人民將引黃入衛視為“飲鴆止渴”。在國人反對下,日寇到投降也未完工。解放後,黃委會對“引黃入衛”工程重新設計,把日寇的原渠道加寬,經秦廠、老田庵到市南部孟營流入飲馬口注入衛河,這就是而今的引黃人民勝利渠。也就是這黃河泥沙,從1958年~1962年使新鄉——衛輝段河床升高了5.9米,導致航運中斷。資料顯示,僅1963年~1985年全市就進行了4次清理衛河之淤,官方共耗資1.7億人民幣(當時建成南京雙層大鐵橋才用了1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