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區制環境下的交通體系規劃設計研究》是2019年9月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街區制環境下的交通體系規劃設計研究
- 作者:李媛
- ISBN:9787569256888
- 頁數:177頁
- 定價:60元
-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街區制環境下的交通體系規劃設計研究》對街區制進行了一系列的相關研究。
(1)總結了中外城市街區的歷史演變和相關理論,提出了中國城市現階段的歷史任務。分析了街區制的內涵和特徵,並明確了以居住為主導的街區類型是該書研究的主要對象。重點研究了街區制的理想空間結構,對其構成要素進行定義,並對其空間構造模式進行刻畫。根據影響不同層級結構的因素,判斷街區制三個不同層級的平面尺度,形成一個分級清晰、功能明確、互相聯繫的街區制空間結構模型。
(2)分析了街區制交通的特徵。通過對土地利用的供給、人的需求和交通設施供給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行闡述,提出了三者的聯繫和相互作用機制。首先,從街區制用地結構與形態、用地性質與用地混合的特徵表征土地利用對交通的影響。其次,在交通需求上的變化主要是居民出行特徵的變化,包括交通出行主體、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和出行距離等方面的特徵,反映了街區制交通需求特性的關鍵因素。最後,分析了街區制交通設施供給,包括路網形態對交通的影響以及其他交通設施的變化。另外,對交通環境承載力的計算方法進行了研究。
(3)對街區制交通模式進行了選擇和分析。分別研究了小汽車依賴型(automobile oriented)、公交導向型(bus and urban train oriented)以及慢行交通導向型(cycling and pedestrian oriented)等三種典型交通模式。通過情景分析法,確定關鍵事件,對備選的三種交通模式進行選擇,最終提出適合街區制的交通模式,並對所選擇街區制交通模式進行概念和特徵的分析。
(4)對街區制交通網路進行了規劃研究,特別是對街區制網路的結構與形態、路網級配、道路密度和間距、道路橫斷面以及和公交系統的銜接方面進行了分析。通過建立基於GIS平台的街區制路網可達性模型,對街區制路網可達性進行了研究。在研究路網規劃的基礎上,對街區制交通安寧化組織進行了研究,提出在生活單元範圍內不同組織層面的安寧化策略。
(5)對街區制交通的慢行空間和環境設計進行了研究。首先確定了街區制下交通慢行空間設計的原則和設計層次。主要從步行空間和腳踏車相關空間進行了慢行交通空間和環境設計策略的研究,如步行道路空間、過街設施、腳踏車道、交叉口設計、腳踏車停車空間、街道家具、綠化景觀等方面。最後,從供需平衡理論和環境約束的角度出發,在相關原則指導下,合理選取評價指標,對街區制出行環境進行了評價。構建了街區制出行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成都市玉林街區制改造最佳化項目實踐,得到了出行環境評價值表。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街區制的相關概念研究
1.2.2 街區尺度研究
1.2.3 街區層面城市形態和交通相關研究
1.2.4 慢行交通規劃
1.2.5 簡要綜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內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
1.5 本章小結
第2章 街區制的概念界定及特徵分析
2.1 街區的歷史演變
2.1.1 城市的起源和街區的產生
2.1.2 城市街區的歷史演變
2.1.3 城市當前的歷史任務
2.2 街區制的解析
2.2.1 街區制的內涵解析和定義
2.2.2 街區制的特徵
2.2.3 街區制的空間分類及界定
2.3 街區制的理想空間結構
2.3.1 街區制空間的構成要素
2.3.2 街區制空間結構的構造
2.3.3 街區制空間結構尺度分析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街區制交通特徵分析
3.1 街區制交通供需關係邏輯
3.2 土地利用對交通的影響
3.2.1 用地形態和結構
3.2.2 用地性質和用地混合
3.3 街區制交通需求特徵
3.3.1 出行主體
3.3.2 出行方式
3.3.3 出行目的
3.3.4 出行距離
3.4 街區制交通供給特徵
3.4.1 路網形態特徵
3.4.2 其他交通設施特徵
3.5 機動化交通對街區制環境的影響
3.5.1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5.2 街區交通環境承載力約束
3.6 本章小結
……
第4章 街區制交通模式選擇
第5章 慢行導向下的街區制交通規劃研究
第6章 街區制慢行空間和環境設計方法研究
第7章 街區制交通出行環境評價
第8章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