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元年(772),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乾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卻沒被皇帝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行路難》即作於被迫離開長安時,感嘆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他二十四歲“ 辭親遠遊 ”直到四十二歲才奉詔供奉翰林。因為他傲岸奔放,蔑視權貴,不容於朝。天寶三年,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後的感慨。詩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以及高昂的氣勢,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後人廣為稱頌的千古名篇。全詩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行路難三首(其二)
- 創作年代:公元742年(盛唐)
- 作品出處:《李白集校注》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李白
- 詩名含義:比喻世道艱難
- 詩體:樂府舊題
- 中心思想: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賞析,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行路難三首(其二) 李白
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①中兒②,
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
曳裾王門③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
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
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
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
誰人更掃黃金台?④
行路難,歸去來!
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①中兒②,
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
曳裾王門③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
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
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
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
誰人更掃黃金台?④
行路難,歸去來!
注釋
①社:是古代的基層行政單位,二十五家為一社。
②社中兒:指長安市井少年。
③曳裾王門:出入權貴之門。
④“昭王”句:慨嘆昭王已死,沒有人再灑掃黃金台,實際上是表明他對唐玄宗的失望。
彈劍:戰國時齊公子孟嘗君門下食客馮諼曾屢次彈劍作歌怨己不如意。
賈生:洛陽賈誼,曾上書漢文帝,勸其改制興禮,受時大臣反對。
擁篲:燕昭王親自掃路,恐灰塵飛揚,用衣袖擋帚以禮迎賢士鄒衍。
歸去來:指隱居。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字面上是說自己恥於像長安的市井小人一般憑著鬥雞小技賭勝微不足道的彩頭暗諷唐玄宗在宮內設定鬥雞坊,鬥雞小兒因此而謀得功名富貴。據陳鴻《東城父老傳》記載,唐玄宗寵愛一個叫賈昌的鬥雞小孩,給了他極其珍貴的待遇,而且恩寵他達幾十年之久。
彈劍作歌奏苦聲:戰國時代,馮諼投齊國貴族孟嘗君門下為門客,但不受孟嘗君的重視,便三番彈劍作歌,抱怨自己得到的待遇太低。
譯文
賞析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起句突兀,讓久久鬱積在內心裡的感受,一下子噴發出來。赤賦亦比,使讀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內容十分深廣。這一首,用青天來形容大道的寬闊,襯托這樣的大道是易於行路的,但緊接著卻是“我獨不得出”,自然讓人關注其言外之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兩句一組。唐代上層社會喜歡拿鬥雞進行遊戲或賭博。唐玄宗曾在宮內造雞坊,鬥雞的小兒因而得寵。當時有“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狗勝讀書”的民謠。如果要去學鬥雞,是可以結交一些紈袴子弟,以利仕途,但李白對此嗤之以鼻。
所以聲明自己羞於去追隨長安里社中的小兒。這兩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所說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乾虹霓”是一個意思。都是說他不屑與“長安社中兒”為伍。曳裾王門不稱情,彈劍作歌奏苦聲。”則是表示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之意,“曳裾王門”,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權貴之門。
“彈劍作歌”,用的是馮諼的典故。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作客,覺得孟嘗君對自己不夠禮遇,開始時經常彈劍而歌,表示要回去,詩人借馮諼的典故表達與權貴們平等相交的願望。“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韓信未得志時,在淮陰曾受到一些市井無賴們的嘲笑和侮辱。賈誼年輕有才,漢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於受到大臣灌嬰、馮敬等的忌妒、反對,後來竟遭貶逐。這裡詩人借韓信、賈誼的典故,表現自己懷才不遇又被權貴打擊的境況。這兩句是寫他的不得志。
“君不見”以下六句,深情讚美當初燕國君臣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君臣關係的追求。戰國時燕昭王為了使國家富強,尊郭隗為師,於易水邊築台置黃金其上,以招攬賢士。於是樂毅、鄒衍、劇辛紛紛來歸,為燕所用。燕昭王對於他們不僅言聽計從,而且屈己下士,折節相待。當鄒衍到燕時,昭王“擁篲先驅”,親自掃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塵飛揚,用衣袖擋住掃帚,以示恭敬。李白一直幻想君臣之間能夠有一種推心置腹的關係。他常以伊尹、姜尚、張良、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為他們與君主之間的關係,符合自己的理想。但這種關係在現實中卻是不存在的。唐玄宗此時已經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沒有真正的求賢、重賢之心,下詔召李白進京,也只不過是擺出一副愛才的姿態,並要他寫一點歌功頌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慨嘆昭王已死,沒有人再灑掃黃金台,實際上是表明他對唐玄宗的失望。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對“行路難”作具體描寫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看重他,反而排斥他,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難,歸去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只有此路可走。這兩句既是沉重的嘆息,也是憤怒的抗議。
“羞逐”以下六句,是兩句一組。唐代上層社會喜歡拿鬥雞進行遊戲或賭博。唐玄宗曾在宮內造雞坊,鬥雞的小兒因而得寵。當時有“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狗勝讀書”的民謠。如果要去學鬥雞,是可以結交一些紈袴子弟,以利仕途,但李白對此嗤之以鼻。
所以聲明自己羞於去追隨長安里社中的小兒。這兩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所說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乾虹霓”是一個意思。都是說他不屑與“長安社中兒”為伍。曳裾王門不稱情,彈劍作歌奏苦聲。”則是表示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之意,“曳裾王門”,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權貴之門。
“彈劍作歌”,用的是馮諼的典故。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作客,覺得孟嘗君對自己不夠禮遇,開始時經常彈劍而歌,表示要回去,詩人借馮諼的典故表達與權貴們平等相交的願望。“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韓信未得志時,在淮陰曾受到一些市井無賴們的嘲笑和侮辱。賈誼年輕有才,漢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於受到大臣灌嬰、馮敬等的忌妒、反對,後來竟遭貶逐。這裡詩人借韓信、賈誼的典故,表現自己懷才不遇又被權貴打擊的境況。這兩句是寫他的不得志。
“君不見”以下六句,深情讚美當初燕國君臣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君臣關係的追求。戰國時燕昭王為了使國家富強,尊郭隗為師,於易水邊築台置黃金其上,以招攬賢士。於是樂毅、鄒衍、劇辛紛紛來歸,為燕所用。燕昭王對於他們不僅言聽計從,而且屈己下士,折節相待。當鄒衍到燕時,昭王“擁篲先驅”,親自掃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塵飛揚,用衣袖擋住掃帚,以示恭敬。李白一直幻想君臣之間能夠有一種推心置腹的關係。他常以伊尹、姜尚、張良、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為他們與君主之間的關係,符合自己的理想。但這種關係在現實中卻是不存在的。唐玄宗此時已經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沒有真正的求賢、重賢之心,下詔召李白進京,也只不過是擺出一副愛才的姿態,並要他寫一點歌功頌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慨嘆昭王已死,沒有人再灑掃黃金台,實際上是表明他對唐玄宗的失望。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對“行路難”作具體描寫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看重他,反而排斥他,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難,歸去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只有此路可走。這兩句既是沉重的嘆息,也是憤怒的抗議。
評價
這首詩表現了李白對功業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頓中仍然想有所作為的積極入世的熱情,他嚮往象燕昭王和樂毅等人那樣,希望有“輸肝剖膽效英才”的機緣。篇末的“行路難,歸去來”,只是一種憤激之詞,只是專指要離開長安,而不等於要消極避世,並且也不掩蓋在此同時他還抱有它日東山再起“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幻想。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於中亞的碎葉城(今蘇聯吉爾吉斯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早年在蜀中就學漫遊。青年時期,開始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
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遊歷。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他隱居廬山,但仍密切注視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後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坐系潯陽獄,第二年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飄泊於武昌、潯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於其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處。
縱觀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較複雜的。儒家、道家、縱橫家、遊俠思想對他都有影響。他企羨神仙,嚮往隱逸,可是又不願“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型,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又不願走科舉的道路。他想通過隱居,求仙獲取聲望,從而在名人薦舉下,受到皇帝徵召重用,以便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後功成身退。詩人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度過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
李白存詩九百九十多首。這些詩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達對理想政治的熱烈追求,對建功立業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政治集團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畫筆點染祖國壯麗的山河。他的詩篇,無論五言七言,無論古體近體,無不別具風格,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有《李太白集》。
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遊歷。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他隱居廬山,但仍密切注視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後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坐系潯陽獄,第二年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飄泊於武昌、潯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於其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處。
縱觀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較複雜的。儒家、道家、縱橫家、遊俠思想對他都有影響。他企羨神仙,嚮往隱逸,可是又不願“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型,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又不願走科舉的道路。他想通過隱居,求仙獲取聲望,從而在名人薦舉下,受到皇帝徵召重用,以便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後功成身退。詩人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度過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
李白存詩九百九十多首。這些詩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達對理想政治的熱烈追求,對建功立業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政治集團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畫筆點染祖國壯麗的山河。他的詩篇,無論五言七言,無論古體近體,無不別具風格,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