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青年”是一個在意識倡導領域傳播“執行力”理念,並致力於推動“創意”與“執行”相結合的創意型社會公益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走青年
- 外文名:Youth on the Road
- 組織性質:公益性社會機構
- 組織宗旨:用創意的執行改變世界
- 關注領域:“執行力”的意識倡導
- 成立時間:2013年8月
- 創始人:段躍山、陳曉雪等
- 管理模式:企業化管理
行走青年簡介,名稱及logo由來,旗下項目,行走會議,藝術與慈善,異思維,面具下對話,組織架構,企業文化,大事記,
行走青年簡介
“行走青年”是一個在意識倡導領域傳播“執行力”理念,並致力於推動“創意”與“執行”相結合的創意型社會公益機構。行走青年關注青少年“執行力”的意識啟蒙與行動倡導,通過旗下的特色品牌創意活動來推動創意資源的高效利用與被執行,從而期望推動個人、社會的發展。
截至2014年5月,行走青年旗下擁有“行走會議”、“藝術與慈善”、“異思維”、“面具下對話”共四個創意項目,分為“創意激發”與“創意夢工坊”兩個緊密相連的模組,藉由創意激發平台“行走會議”,尋找具備創意性、公益性、可執行、未來走社會企業方向等特質的idea,並通過資源整合平台“創意夢工坊”為其提供各項資源連結與幫扶,為其idea的執行提供可實現的條件。
行走青年通過自身的項目執行和執行力理念的倡導,關注“創意+執行”模式的構建。
名稱及logo由來
行走青年的“行走”二字取義“執行”,意為“腳踏實地”,告訴青少年群體要真正的去把自己的想法、創意做出來,而非空想。“青年”二字是行走青年所關注和服務的對象,因為青少年群體是最富活力、最富創造力的一部分人,他們的潛力一旦被激發,將會對社會發展產生相當深刻的影響。
行走青年的logo為四個相互交叉的淡綠色圓圈,中間部分是一隻黃色的腳丫。每一個圓圈代表一種想法或創意,四條圓圈交叉寓意著眾多不同思想和創意的交流碰撞,而綠色則表示最初的創意,最具靈動性和活力。腳丫是行走和前行的必備工具,代表行走青年所推崇的“執行力”,而黃色則取自土地的顏色,表示要去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把自己的創意做到實處。整個logo象徵了行走青年的“創意+執行”的模式和理念。
旗下項目
截至2014年5月,行走青年旗下共有四個品牌特色創意項目,分別為“行走會議”、“藝術與慈善”、“異思維”、“面具下對話”。
行走會議
“行走會議”(英文名:Youth on the Road Conference)是社會組織行走青年旗下的特色品牌項目。這是一個顛覆傳統長時、單向、權威、模式化演講的青年開放空間,旨在通過主講人創意十足的表現方式,來闡釋自己對某一特定主題的獨到理解,構建一種碰撞、創意、自由、平等的短時(15min)多邊觀點交鋒空間。
行走青年會議定期舉行,每期確定特定的活動主題,所有受邀的主講人須按照活動主題,發表自認為最符合活動主題、最為理想的演講。主講人演講形式不限,同時也十分歡迎和鼓勵主講人探索和嘗試自己所認為的最有創意、最獨特的演講形式。主講人可就活動主題分享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闡述自己的創意等。主講人的演講時間須控制在15分鐘以內,演講內容須簡潔、真實、有深度、有創意,能引起聽眾共鳴、激發聽眾思考、傳播正能量、帶動行動,即須符合“分享·激發·執行”的活動宗旨。
截至2014年5月,“行走會議”已舉辦了四期不同主題的活動。
2013年10月25日,行走青年會議第一期“定義‘行走’”
2013年11月30日,行走青年會議第二期“你,敢不敢?”
2014年3月23日,行走青年會議第三期“時光機”
2014年4月25日,行走青年會議第四期“大學遊戲·遊戲大學”
藝術與慈善
“藝術與慈善”(英文名:Art and Charity)是行走青年推出的新型公益慈善活動,旨在通過藝術作品的捐贈與義拍,為創意性慈善活動或基金提供資金支持,豐富慈善形式和內容,推動慈善活動的專業化、深度化。此項目面向廣大高校學生、民間藝術人士徵集其自身原創藝術作品,由專業的專家團隊對其作品進行評審、標價,並提供專業的指導,通過舉辦藝術展覽、作品義拍等形式籌集慈善基金,所獲得的慈善基金將在第三方的監督之下用於行走青年創意性的慈善活動或捐贈給社會慈善基金會。
“藝術與慈善”專注於將藝術與慈善有機結合,既為民間原創藝術作品的價值評估與價值實現提供了展示與推動的機會,為發掘優秀藝術人才提供了平台支持,營造社會藝術氣氛,同時又為慈善活動提供了資金來源,保證創意性慈善活動的順利進行。此項目旨在探索一種新型的慈善模式,改變慈善活動單一化、呆板化的現狀,努力使慈善與社會多元素實現互聯互動,使慈善活動實現自我造血、自力更生,從而為慈善活動的長期進行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異思維
“異思維”(英文名:Unique Thinking)是一款專注想像力體驗、開發與拓展的青年項目,主要形式是通過特定主題的無實物展覽,在專業導覽員的解說之下進行想像展覽和空間構建,推動對世界理解的多元化。此項目每期活動設定不同的主題,由專業的導覽員進行各自的展覽設計,在多次模擬展覽中對展覽細節予以改進,努力為觀展人員提供最精緻、最富想像力的展覽體驗。
整個展覽分為戴眼罩展覽和無眼罩展覽兩部分,參與者被帶進空無一物的展廳。參與者首先在帶著眼罩的情況下,由導覽員帶領進行展覽的參觀,自身想像導覽員所描述的展廳與展品,隨後,第一部分導覽結束之後參與者將被要求對所想像到的展覽進行交流討論。第二部分展覽,參與者將在無眼罩的情況下進行觀展,在空無一物的房間內,隨著導覽員的解說,對展覽進行想像,同時也對第一部分展覽體驗進行印證與補充,活動結束後依然進入自由交流討論環節。
面具下對話
“面具下對話”(英文名:Dialogue in the Mask)是一款關注青年社交、體驗交流魅力的青年項目。面具下對話每期活動設定特定主題,參與者戴著面具就特定主題與隨機遇到的另外一位參與者進行固定時長的交流,時間結束後再與下一位進行交流。戴著面具的參與者將對每位其他人來說都是陌生人,參與者可以選擇在交流的過程中隱藏自己扮演其他任何角色或者展現最真實的自己,通過互動的溝通與多樣化的溝通,來在短時間內意識到人際交往中人們的內心想法,並對自身進行反思。
人與人都是戴著面具生活,“面具”這一道具的設定就是為了突出的告訴參與者:這就是你所戴著的面具,讓參與者可以直接的感受到面具下的自己和面具前的自己,兩者相對比,從而可以更加直觀的領會社交中的心理博弈。面具下的自己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因為我們看不到對方是誰,因而每一個人都是陌生的,這就為參與者能充分體驗到活動的魅力提供了基礎。
組織架構
行走青年分為理事會、地方工作站和校園社團。
理事會是行走青年最高決策機構,設有理事長、理事以及相關執行機構。理事會主要負責行走青年內部重大事項決策、項目開發與拓展、人事及部門管理等,對外負責與企事業單位、媒體、社會機構等聯絡與合作,為行走青年拓展資源支持等。
地方工作站以地區為單位,主要負責行走青年在本地區的相關事宜和項目開展。地方工作站可依據本地區實際情況,自主決策工作站內部的人事管理、項目立項、資源合作等,但需要與理事會進行溝通和備案,同時,理事會也會對本地區工作站提供資金、資源等相關支持。
校園社團是指行走青年在各高校所成立的經由學校團委、學生社團聯合會等批准的合法校園學生社團,校園社團是行走青年社團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組織建構與人員招募均在本校校園內進行,負責在本校校園開展行走青年的相關活動,在本校校園代表行走青年。
企業文化
兼備創意與執行特質是行走青年對所有工作人員的要求和期望。在行走青年中,創意代表著鮮活並具備價值的想法,執行則代表著將這些想法落到實處的能力,因而,行走青年在做“創意+執行”模式的同時,自身也在實踐著這一標準。
大事記
2013年8月15日,行走青年成立策劃撰寫完畢。
2013年9月7日,行走青年第一批11人團隊成立。
2013年10月18日,行走青年首部宣傳片《行走青年會議》攝製完畢。
2013年10月25日,行走青年旗下項目行走會議第一期“定義‘行走’”舉辦,宣告行走青年正式成立。
2013年11月11日,行走青年第一次工作人員招募完成,團隊注入新鮮血液。
2013年12月8日,受邀參加“青年·公益·未來”成都益行高校志願者團隊交流會。
2013年12月10日,行走青年第二次工作人員招募完成,總計16位工作人員加入。
2014年1月8日,行走青年旗下項目“藝術與慈善”正式啟動。
2014年1月22日,行走青年獲得黑蘋果青年2013年秋季扶持,為期一年。
2014年2月18日,行走青年進行部門改制和人員調整,形成部門與項目組互相協調工作的管理格局。
2014年2月24日,行走青年旗下項目“異思維”、“面具下對話”正式啟動。
2014年3月,加入全國性公益組織“高校正能量聯盟”,成為理事單位,並統籌西南大區聯盟事務。
2013年3月13日,西安外國語大學社團聯合會批准成立行走青年社團,行走青年第一家地方工作站及校園社團成立。
2014年4月25日,成功入駐成都公益組織服務園,成為該服務園第三期孵化培育機構。
2014年5月6日,西安外國語大學行走青年社團行走會議第一期活動舉辦,標誌著行走青年第一家校園社團正式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