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詩

《行詩》是西晉的成公綏,作於詩人由河南伊闕東行途中。該詩語言質樸,全用粗線條的大筆勾勒,既顯得元氣充沛、意境雄渾,又使詩有辭盡而意不盡之妙。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行詩》
  • 作品別名:《途中作》
  • 創作年代:西晉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成公綏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行詩
洋洋熊耳流,巍巍伊闕山。
高岡碣崔嵬,雙阜夾長川。
素石何磷磷,水禽浮翩翩。
遠涉許潁路,顧思邈綿綿。
鬱陶懷所親,引領情緬然。

作品鑑賞

在古老的中州西部,有一條發源於伏牛山的伊水,經熊耳山、嵩縣而至伊川縣,便是兩岸對峙的伊闕山,詩人從這裡開始他的行程,也從這裡開始詩的描述。開頭兩句:“洋洋熊耳流,巍巍伊闕山”,寫伊水之闊、伊闕之高,只用“洋洋”、“巍巍”四字,著墨無多,造語古直,簡潔而生動地勾勒出山高水闊的雄偉景象。以“熊耳流”三字指代伊水,既因為它發源於伏牛山,經熊耳山匯入眾多支流,水勢始大,河面始廣;也在於以兩峰相競如熊耳的險峻山勢,烘托出伊水的山水勝概。“高岡碣崔嵬,雙阜夾長川”兩句,一寫高岡之上,山峰聳峙,一寫兩山夾峙,長川奔流,進一步寫出伊闕山水的形勢險壯,景色奇美。“素石何磷磷,水禽浮翩翩”兩句,拉回鏡頭,轉向細小景物描寫。潔白的山石從河裡冒出來,在清澈的水流映襯下,是那樣地明淨;河面上的水鳥,隨波浮游,悠然自得,體態是那樣地輕盈。這兩句構成一幅一靜一動、相映成趣的風景畫面,使雄奇的山水又帶上了幾分清秀的神韻。
詩至此,一個莊嚴巍峨而又帶有清新氣息的伊闕山水形象,就在這短短六句中出現了,它氣象渾成,令人肅然起敬。讀者不能不佩服詩人筆力的強健。下面四句,詩人由景入情,抒寫了對伊闕山水的懷戀。許潁,指潁川郡和它的治所許昌。詩人將前往許潁一帶,回頭瞻望伊闕,思戀之情,綿綿不絕。邈,遠的意思。“遠涉”二句連用“遠”、“邈”二字,同義重複,暗含著思念之久猶如許潁路途之長的意思,筆法似拙實巧。“鬱陶”,憂思積鬱之貌。“引領”,伸長脖頸。詩人想到他所親所愛的山水即將和他分別,不由得憂思如積,一邊向前趕路,一邊還不由地伸長了脖頸回頭看上一眼。全詩就在這引領回望的定格中結束,讀者由詩人的深情緬然中,又進一步體味到了伊闕山水的動人魅力。
另外,它雖是一首行旅之作,但已經注意到對山水本身的描寫,山水詩到晉末宋初才盛行起來,這首詩似乎可以視為山水詩的濫觴之一。

作者簡介

成公綏
(231~273)西晉文學家。複姓成公,名綏,字子安。東郡白馬〈今河南渭縣東〉人。魏時曾為博士、騎都尉 等職,入晉後曾與賈充等參定法律。他博涉經傳,閒默自守,不求聞達。張華很看重他,“每見其文,嘆伏以為絕倫”(《晉書·成公綏傳》)。舉薦為太常博士。擅長辭賦,梁代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將他與陸機並列。今存賦二十餘篇,多為殘篇。所作辭賦,亦頗為張華所推重,其學則糅和道家和儒學之思想。原有集,已散佚。《隋書·經籍志》錄有《晉著作郎成公綏集》十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成公子安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