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縣復往焉,故有此作》是唐朝時期的一首詩詞,作者是張九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行縣復往焉,故有此作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詩詞
- 作者:張九齡
詩詞正文,注釋,作品鑑賞,作品譯文,作者簡介,
詩詞正文
靈境信幽絕,芳時重暄妍。再來及茲勝,一遇非無緣。萬木柔可結,千花敷欲然。松間鳴好鳥,竹下流清泉。石壁開精舍,金光照法筵。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復此灰心者,仍追巢頂禪。簡書雖有畏,身世亦相捐。
注釋
②信:確實。芳時:春天花季。
③暄妍:熱烈而妍麗。
④茲勝:這種勝景。
⑤敷:開放。然:同“燃”。
⑦法筵:講法的坐席。
⑧真空:真如本性。非偽故云真,離相故云空;又有大乘至極之真空,即非空之空日真空。
⑨假有:因緣所生之法,其無實性,如鏡花水月,比之於真如法性之實有而名之為假有。
作品鑑賞
張九齡一生奉儒,以天下為己任,而晚年被貶。當他懷著歷經坎坷充滿疲憊與愴痛的心來到玉泉寺,見到滿目的春光,他心中該有多少感觸,人世間的灰心者升起了追禪的念想。詩人張九齡的思想歷程在由儒入禪者中頗具代表性。詩有四解,每解四句。一解,寫詩人見到幽境勝景的喜悅、欣嘆。說一遇有緣,既含有對此美景的歡欣,又含有在特殊心情下遇特殊境界或可成為開悟機緣的期待。二解,詩人以濃墨重彩寫妍麗的春景。美景給了詩人審美的愉悅,審美使他疲憊的心受到了慰藉,他開始領悟到,這美景或許在向他昭示著什麼奧義。三解,作者將勝景與勝理結合起來描寫。石壁間他見到了精舍,萬丈陽光照耀著法筵,這是景與理的過渡,也成了詩人開悟的契機。他明了真如之體本自寂滅,世上萬事萬物不過是變幻的假相的勝理。四解,表現作者悟後的追求。人間事已使他失望,給他傷痛,但他卻在佛教禪學中找到了一片新的天地,為了這種清靜,他願拋卻一切人世羈絆。詩歌用語凝練,含義深蘊。
作品譯文
幽深美麗嘆靈境,熱烈妍麗百花鮮。
舊地重遊遇勝景,物我皆稱有緣分。
萬木柔軟若絲條,千花開放似火燃。
好鳥嗚叫松樹問,翠竹蔭下淌清泉。
懸崖峭壁建精舍,法筵講席鍍金光。
真如之性本寂滅,假有之物爭喧妍。
我本世間灰心者,來至此境求禪定。
官家公務有拘牽,人身世事兩可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