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
深入了解動物行為的形成和發展的遺傳機制將會提高人類利用動物資源的能力,推動
仿生學的發展。此外,在闡明基因-神經(腦)-行為之間的關係之後的,也將為防治行為異常的遺傳疾病提供理論依據。
發展歷史
行為與遺傳的關係
20世紀初期,
遺傳學發展早期的一些遺傳學者曾注意到行為與遺傳的關係。但是在後來的
遺傳學的迅速發展中,那些容易被識別的形態性狀(例如
果蠅的體色、眼色、剛毛性狀等)成了主要的研究對象。
50年代中期J·
赫什和美國
遺傳學家T·
多布然斯基等曾一度從事
果蠅趨光性的行為的遺傳學研究。他們通過多代的選擇得到了為多基因所控制的具有明顯正、負趨光性的群體,但是
人工選擇一旦停止,差別就迅速消失。
獨立的學科
人類的行為遺傳研究
在人的行為遺傳研究中,
雙生兒法占有重要的位置。暈車、暈船、夢遊、便秘、夜尿、睡眠中磨牙等行為在一卵雙生兒中有很高的一致性,說明它們有遺傳基礎,不過對這些行為的
遺傳分析不容易進行。關於智力的遺傳方面,一卵雙生兒研究、智商測定和系譜調查結果也都說明了遺傳因素的重要性。可是由於智力的發展與社會環境、個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而且智力測定又不象其他性狀的測定那樣客觀,所以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
人類中也有一些由於單個
基因發生突變或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而造成的行為異常。例如嚴重的苯丙酮尿症(見先天性代謝缺陷)患者智慧型低下,腦電波異常,步行困難,這是單個基因突變的結果。自毀容貌綜合徵患者也表現為智力發展遲緩,全身運動發生障礙,是伴性隱性突變所致。克氏綜合徵、特納氏綜合徵(見染色體病)患者的智力也都明顯下降。有人認為
染色體組型為XYY的男人進入青春期後性格易變得凶暴,犯罪率高。但近年來也有一些學者對此說持有異議。
生命活動是一系列行為的總合。一定的行為既是為了維持個體的生命,也是繁衍種族的需要。動物具有求偶交配及照料後代的行為,說明自然選擇不但保留了對個體生存有利的行為模式和基因,而且還保留了保證種族繁衍的行為模式和基因。英國行為
遺傳學家N.廷伯根研究刺魚(Gasterosteus sp.)的精細
求偶行為和雄魚為撫育幼魚而犧牲自己的行為就是著名的例證。
其他研究對象
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對於多種化合物具有趨向或趨避行為,這一行為過程涉及化合物識別、信號輸入和
鞭毛運動三個環節。通過對失去趨向或趨避行為的
大腸桿菌突變型的研究得知每一環節的生理活動和一系列基因有關,這些基因的位置已經測定。此外,
大腸桿菌對於冷熱也有趨向或趨避行為。在同時存在使
大腸桿菌趨向的化合物和使它趨避的溫差的情況下,大腸桿菌能對這些信號進行分析並做出趨向或趨避的反應。
草履蟲
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的
真核生物,當它碰到障礙物時能逆轉纖毛擺動的方向而後退,然後再游向新的方向,這種行為稱為迴避行為。已經分離得到的
突變型包括不能後退的直進突變型、超後退型、旋轉型、緩慢型等,涉及的基因也有若干個。
草履蟲的
鞭毛擺動方向的改變與體內外鈣離子濃度的改變和膜電位的改變有關,而這些改變又和高等動物的神經、肌肉動作電位的改變極其相似。
秀麗隱桿線蟲
秀麗隱桿線蟲是一種細胞數目固定、雌雄同體、一世代只3.5天、腦僅由幾百個神經元構成的無脊椎動物。它的這些特點引起了行為
遺傳學家的注目。已經發現和線蟲
趨化性有關的基因有十幾個,其中許多
突變型有神經系統結構的變化。用電子顯微鏡和電子計算機對
突變型的神經迴路網路結構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基因怎樣控制神經元的複雜的聯絡樣式。
果蠅
果蠅是
遺傳學資料積累得最多的動物。它的行為也比較複雜,已經獲得影響趨光性、
趨化性、
趨地性、攝食、飛翔、求偶和交配、記憶等多種行為的
突變型。在
果蠅的行為
遺傳學研究中,
雌雄嵌合體方法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用來確定控制性行為的基因的初級作用部位,而且還可以確定X染色體上其他行為基因的初級作用部位。例如日本的行為
遺傳學家掘田凱樹等於1972年用這種方法發現了控制雄性
求偶行為的初級作用部位並不存在於生殖器官或胸部神經節內。而至少有一對呈對稱關係的作用部位存在於腦中,從而否定了所謂單一作用部位模型。
蜜蜂
蜜蜂是一種社會性昆蟲,具有更為複雜的行為。有一種抗美洲臭巢病的品系,它的工蜂具有開啟巢室並將死在巢室中的幼蟲和蛹丟到遠處的特殊行為,從而能夠避免臭巢病的發生。這一行為受兩個隱性基因支配。
小鼠
在哺乳動物中,小鼠是行為
遺傳學研究的良好材料,已經積累了許多行為突變型。例如有一種華爾茲舞蹈
突變型便是由單基因隱性突變造成的。狗由於長期家養的結果育成了許多遺傳型顯然不同的品系,可以作為學習能力、情緒等行為的
遺傳學研究材料。
與相關學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