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要義

行為經濟學要義

《行為經濟學要義》主旨在於表達汪丁丁教授最近四五年在這一領域尋求更具簡單性、統一性和可證偽性的分析框架的思想成果。書中著重探討了一個極為艱難的主題——模型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以及基於這種關係的經濟學解釋,尤其是在行為主體墨守的各類成規當中,吸引汪丁丁教授長期關注並認為最有希望被納入行為經濟學基本模型的人格/氣質模型。而返回生活常識以及批判性思考,則是汪丁丁教授心目中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兩大原則,如此方可限制理性,警惕官僚化傾向,更好地保持對生活的敏感性,求解中國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為經濟學要義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32900
  • 原作者:汪丁丁
  •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基本內容,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作品欣賞,

基本內容

《行為經濟學要義》汪丁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
2016年1月,成為2015年度影響力圖書。

圖書信息

作者:汪丁丁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5-10-31
頁數:240
定價:42.00元
裝幀:精裝
叢書:汪丁丁作品
ISBN:9787208132900

內容簡介

為行為經濟學尋求更具簡單性、統一性和可證偽性的分析框架
呼籲有限理性,返回生活常識,以批判性思考研究中國問題
對於那些習慣於首先從整體理解任何知識的讀者,我認為這本小冊子是他們閱讀《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的最佳“導讀”或最佳“回顧”。對於正在大學讀經濟學本科的年輕人,我認為,他們對這本小冊子的主題——尤其是若干艱深主題——的理解或重新表述,可以成為他們申請國外大學的行為經濟學研究生的“敲門磚”。——汪丁丁
行為經濟學要義行為經濟學要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偶然出現的“行為經濟學”,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然成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學科。而腦科學方法更成為2000—2015年間行為經濟學領域幾乎唯一重要的新的數據獲取手段,與行為經濟學的另外兩大研究方法(實驗和仿真),必將而且已經對經濟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主要由於教育與科研管理體制的極端官僚化,或許,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正以加速度落後於西方的經濟學研究。十年以來,汪丁丁教授努力瀏覽相關領域的文獻,並試圖預見行為經濟學在未來二十年可能確立的分析框架。2011年出版的《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主旨在於介紹行為經濟學上述三大研究方法和基於這些方法的最新研究報告。講義出版以來,這一領域新發表的文獻中出現了一個相當明確的趨勢,就是各種研究方法的結合。
《行為經濟學要義》主旨在於表達汪丁丁教授最近四五年在這一領域尋求更具簡單性、統一性和可證偽性的分析框架的思想成果。書中著重探討了一個極為艱難的主題——模型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以及基於這種關係的經濟學解釋,尤其是在行為主體墨守的各類成規當中,吸引汪丁丁教授長期關注並認為最有希望被納入行為經濟學基本模型的人格/氣質模型。而返回生活常識以及批判性思考,則是汪丁丁教授心目中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兩大原則,如此方可限制理性,警惕官僚化傾向,更好地保持對生活的敏感性,求解中國問題。

作者簡介

汪丁丁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1953年生於瀋陽,成長於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師範學院數學系理學學士(1981)。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數學與控制理論專業理學碩士(1984)。美國夏威夷大學經濟系經濟學博士(1990)。
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及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東北財經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並擔任《財經》《新世紀周刊》及“財新傳媒”學術顧問。
著作包括《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等20多種。教學研究廣泛涉及經濟學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礎、行為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演化社會科學等重要的前沿學科領域。

圖書目錄

簡短的序
一、引言
二、行為經濟學的基本模型
三、人格或氣質
四、網路社會科學
五、關於演化社會理論的探討

作品欣賞

遲早,行為經濟學也將滿足社會科學對理論的以下三項要求:簡單性、統一性、可證偽性。那時,與物理學和新古典經濟學一樣,行為經濟學走進自己的完結篇,從自己的領域釋放資源到新興的研究領域。
新古典經濟學有兩套理論,其一是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局部均衡分析,其二是“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分析。滿足簡單性、統一性、可證偽性,局部均衡分析千招萬式化為一招一式,張五常的概括是:約束下的最大化個體行為集結為需求定律——“對商品的需求量隨商品價格上升而減少”。但是,馬歇爾均衡的邏輯基礎是一般均衡:給定偏好、技術、資源稟賦,以及一組技術性假設(凸性、緊性、連續性),那么,存在全部市場的價格與數量的一般均衡。就簡單性和統一性而言,“阿羅—德布魯”分析框架遠勝於馬歇爾分析框架,但至今只有極弱的可證偽性。就簡單性和可證偽性而言,由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們繼承和發展了的馬歇爾分析框架仍是最佳的,但至今,包括盧卡斯的努力,未能融入一般均衡邏輯基礎;也因此只有弱統一性。將上述兩套分析框架融合為一,這是新古典經濟學未來努力的主旨,也是它尚未完結的理由。
相比而言,行為經濟學只處於它的學術演化初期階段,甚至尚未進入這一初級階段。自 1980年代至2000年代,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研究領域列舉了不同的反例——對新古典經濟學基本假設的反例,並為這些反例提供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解釋。在思想史視角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偶然出現的“行為經濟學”名稱,由於針對新古典經濟學的許多反例,吸引了更多的學術資源,從而試圖成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科。只是在1990年代中期,腦成像技術的普及,使腦科學方法迅速主導了行為經濟學的三大研究方法,成為2000—2015年間行為經濟學領域幾乎唯一重要的新的數據獲取手段。類似於望遠鏡和顯微鏡對天文學和生物學的革命性影響,迅速積累的腦科學數據,與行為經濟學的另外兩大研究方法(實驗和仿真),必將而且已經對經濟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十分落後,主要由於教育與科研管理體制的極端官僚化,或許,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正以加速度落後於西方的經濟學研究。也因此,我在浙江大學主持的跨學科研究中心(2003年成立)很難在以腦科學為主要研究手段的行為經濟學領域取得進展。十年以來,我的努力只是瀏覽文獻並試圖預見行為經濟學在未來二十年可能確立的分析框架。我寫了《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主旨在於介紹行為經濟學三大研究方法和基於這些方法的最新研究報告。講義出版以來,在行為經濟學領域新發表的文獻,大約三分之二是基於腦科學研究方法的,其中出現了一個相當明確的趨勢,就是各種研究方法的結合。例如,至少兩個“人格”維度的得分,與合作行為的主要腦區由腦成像技術測度的灰質厚度,二者之間有統計顯著的相關性。因此,這些結論可更準確地預測具有不同人格特質的被試在囚徒困境博弈或公共品博弈中更可能採取的策略。
現在讀者面對的這本“小冊子”,篇幅不大,它的主旨在於表達我最近三年在行為經濟學領域尋求的更具簡單性、統一性和可證偽性的分析框架。由於腦科學方法迅速席捲幾乎全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關於個體決策,行為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的容易理解的一種拓展是,張五常認定為經濟學唯一重要定律的“需求假說”可被重新表述為更具普遍性的行為經濟學假說——任何人選擇任一可選方案的欲望與這一可選方案的代價成反比。如果可選方案表達的是商品(有市場價格)及其需求量(或有工具變數),這一假說就能推演出需求定律。根據腦科學的進展,人格心理學的進展,以及行為科學其他領域的進展,現在已經很容易想像,二十年之後,藉助各種可穿戴的設備,一個人對某一可選方案的欲望(紋狀體、橫隔核、海馬回以及扣帶回激活的程度)和他想像中與這一欲望之實現相關的代價(內側前額葉、島葉以及杏仁核系統激活的程度),統計顯著地負相關。不過,我要指出,張五常教授不會同意這樣的“拓展”。因為,他最初描述的需求定律是集結之後的市場需求——總是向下傾斜的(不必考察個體情形),他晚年描述的“需求定律”其實是我闡述過的“需求定理”——定理恆對而定律允許反例。
將個體決策集結為某種巨觀圖景,遠為艱難的一種拓展是,我試著想像,行為經濟學視角下的網路社會科學可能導致“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拓展——嵌入於社會網路之內的一般均衡或博弈均衡,將極大地豐富新古典經濟學的內容,例如,博弈均衡將出現許多“網路局部”或局部性之間的差異,而正是這種差異驅動著社會系統的演化。沿著這一想像中的思路,行為經濟學還遠未達到的階段是數理證明的階段——這裡應當有若干關於一般均衡或博弈均衡的存在性定理的反例。這些反例讓我們能夠界定“一般均衡”概念或“博弈均衡”概念的適用範圍——在這一適用範圍之外,占支配地位的是演化理論——例如“演化基本方程”。例如,可以想像,由演化基本方程刻畫的某一社會過程,有嵌入於相空間之內動態軌跡,以及,例如藉助於微分方程定性分析方法,在大範圍之內,有一些均衡點和一些極限環——穩定的或不穩定的。假設網路有一些初始拓撲結構,任一局部網路可能由某些均衡點向著另一些均衡點演化。由於社會網路各局部的演化,社會網路的拓撲結構從它的初始狀態向著一些新的狀態演化。
對於那些習慣於首先從整體理解任何知識的讀者,我認為這本小冊子是他們閱讀《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的最佳“導讀”或最佳“回顧”。對於正在大學讀經濟學本科的年輕人,我認為,他們對這本小冊子的主題——尤其是若干艱深主題——的理解或重新表述,可以成為他們申請國外大學的行為經濟學研究生的“敲門磚”。
這本小冊子寫至結語時,我收到五常夫人琳達的信,得知五常教授八十壽學術研討會將在深圳舉辦,但研討會的日期與我在北京大學的課程完全衝突。於是,我與編輯李頔商量,在書的扉頁寫明:“獻給八十歲的張五常教授”。在這本書里,尤其是方法論的敘述(見圖 4.29),我多次闡述張五常經濟學,“套套邏輯”這一中文短語就來自五常教授。事實上,我常讀五常教授晚年修訂的擴增版《經濟解釋》(發布於他的部落格)。他以“每天只能寫幾百字”的速度,增加了整整一卷內容。這些內容對我的經濟學思考助益良多,以致我常在課堂上建議同學們閱讀五常教授的部落格文章。我甚至認為,我的經濟學課堂,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五常經濟學的延續。
快要收拾行裝回國時,我為今年秋季的行為經濟學課程繪製思維導圖,找到了更通俗的表達,只需要寫這一段文字即可。三類現象:(1)稀缺性,(2)不確定性,(3)複雜性。以往兩百年的經濟研究,直到1950年代,仍主要是為了緩解人類面臨的各種稀缺性。從1950 年代開始,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與判斷漸成顯學,並由此而有行為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一系列挑戰。從1990年代開始,複雜現象(相互依賴性足夠強烈就稱為“複雜”)對經濟學構成的挑戰,是行為經濟學大行其道的契機。因此,僅從現象層面考察經濟學兩百年的發展,可以認為,行為經濟學不僅關注“稀缺性”,也不僅關注“不確定性”,而且關注“複雜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