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為地圖
- 外文名:Behavioral Mapping
- 提出時間:1970年
- 提出者:Ittlelson等人
- 套用領域:環境心理學、建築學
- 研究內容:研究行為規律
簡介,優點,作用,
簡介
行為地圖(Behavioral Mapping)是1970年由Ittlelson等人提出並發展起來的,用於記錄發生在所設計的建築物中的行為,以幫助設計者把設計特點與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連線起來。行為地圖方法是通過觀察個體的行為並將行為與建築環境的各部分相聯繫的一種方法。具體做法是先由研究人員對行為進行編碼,並將行為發生的實際地點和頻率標定在一個按尺度繪製的平面地圖上,以幫助設計者將設計要點與行為的時間、空間相結合。這是一種記錄物體的位置,並測量它們可引起的活動水平的介入式、直接性的觀察方法。早期的行為地圖是通過紙筆記錄的方法收集數據,多用於較小尺度的環境,如對一個房間的觀察。目前,行為地圖的方法常備套用於研究學校、城市廣場、博物館等。
優點
Ittlelson(1970)認為行為地圖具有五個優點:
(1)平面圖清晰明了;
(2)對目標個體的行為有觀察、有數據、有描述、在位置上有明確的標定;
(3)使用日常表,說明觀察與記錄持續的時間;
(4)觀察與記錄均有科學的程式指導;
(5)利用符號編碼及統計、數據系統,以最少的時間和人力獲得所需的觀察記錄。
作用
行為地圖的作用很多,它可以用於描繪某個環境中人的行為,可以發展出一個圖式對特定的人之間的互動進行編碼,或對特定類型的互動和對發生此行為的地點做編碼,或對特定類型的互動和對此行為的地點做編碼,還可以用地圖比較在不同地點和環境中發生的行為之間的不同,或者比較同一地點不同時刻的行為的不同。最後,行為地圖還可以預測新設備的使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