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疸

血黃一般指本詞條

血疸又名血黃。血疸是因輸血、某些藥物、蛇毒、瘧疾等引起溶血所致。以黃疸,面白,頭暈等為主要表現的疸病類疾病。本病可見於現代醫學的溶血性黃疸。胎黃、蠶豆黃亦屬血疸,但已另立病名。

基本介紹

  • 別稱:血黃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病因:輸血、某些藥物、蛇毒、瘧疾等引起溶血所致
  • 常見症狀:黃疸,面白,頭暈
病因,臨床表現,鑑別診斷,辨證施治,

病因

凡能引起紅細胞大量破壞而產生溶血現象的疾病,都能發生溶血性黃疸。
紅細胞大量破壞時,生成過量的非結合膽紅素,遠超過肝細胞攝取、結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時溶血性貧血引起的缺氧,紅細胞破壞釋出的毒性物質,均可削弱肝細胞的膽紅素代謝功能,使非結合膽紅素瀦留於血中而發生黃疸。

臨床表現

鞏膜多見輕度黃染,在急性發作時有發熱,腰背酸痛,皮膚黏膜往往明顯蒼白;皮膚無瘙癢;脾大。實驗室檢查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現;血清總膽紅素增高,一般不超過85μmol/L,主要為非綜合膽紅素增高;尿中尿膽原增加而無膽紅素,急性發作時有血紅蛋白尿,呈醬油色,慢性溶血時尿內含鐵血黃素增加,24小時糞中尿膽原排出量增加;在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時,紅細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貧血時脆性降低。

鑑別診斷

1.肝熱病、肝瘟、肝癌等
有肝實質損害病史與病候,膚色淺黃或金黃色,輕度瘙癢;尿色加深,大便色淡黃,血清中非結合和膽紅素結合均中等增高,凡登白試驗呈直接或雙相加速反應,肝功能異常,B超等檢查可資鑑別。
2.膽疸
常有膽石、蛔厥、膽癉、脘腹部癌腫、膽道手術等病病史,存在導致膽汁排泄受阻的證據。膚色暗黃、黃綠或綠褐,皮膚瘙癢明顯,尿如濃茶,糞便呈淺灰色或如陶土,常伴有厭食油膩、腹瀉、右脅下或上腹部疼痛等症。血清中結合膽紅素明顯增高,尿中膽紅素強陽性,但尿膽原減少或缺如。糞中尿膽原減少或缺如。

辨證施治

1.血熱動血證
證候:黃疸迅速出現,發熱,吐血,衄血,或便血,尿黃,舌質紅,苔黃,脈洪數。治則:清熱涼血止血。主方:犀角地黃湯。方藥:犀角(水牛角絲代)、生地黃、芍藥、牡丹皮。
常加茵陳、白茅根、仙鶴草等。
2.肝膽濕熱證
證候: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口渴,心中懊儂,口乾而苦,噁心欲嘔,腹滿脅痛,大便秘結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治則:清熱化濕退黃。主方:茵陳蒿湯。方藥:茵陳蒿、梔子、大黃。
噁心嘔吐,加白豆蔻、制半夏;腹脹、脅痛,加延胡索、鬱金、枳殼。
3.氣血虛脫證
證候:皮膚黏膜輕度黃染,頭暈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呼吸少氣,動則喘息,舌淡苔薄白,脈弱。治則:益氣補血固脫。主方:人參養營湯。方藥:人參、當歸、黃芪、白朮、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遠志、陳皮、杭芍、甘草。
病情危急時,單用人參煎湯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