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祭野人山:一個中國遠征軍老兵的自述》認真描述了原始林莽的奇麗瑰異,自然環境的險惡莫測,人們絕境求生的不屈不撓,戰爭場面的如火如荼。通過對在絕境面前人性的刻畫,真實地還原了歷史人物的性格,再現了歷史的現實環境。對永不棄絕希望的勇毅者予以熱情歌頌,對在政治傾軋下的民族大義悲劇予以反思,對文明戰勝野蠻,正義與邪惡的生死較量進行了評述。《血祭野人山:一個中國遠征軍老兵的自述》同時表達了對中國遠征軍將士的深刻懷念,對法西斯戰爭的暴行進行了體無完膚的鞭撻。
基本介紹
- 書名:血祭野人山:一個中國遠征軍老兵的自述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頁數:247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 作者:黃三叢
- 出版日期:2011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6205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血祭野人山:一個中國遠征軍老兵的自述》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不能忘卻的紀念(代序)
序幕
第一章戰緬甸十萬大軍潰敗,毀輜重杜副司令揮淚
第二章渡惡水舟毀人亡,繞險道生靈塗炭
第三章戀故土野人仗義,陷困境軍隊束手
第四章杜聿明迷網患重病,克巴拉深山解倒懸
第五章千金難換一鐘粟,天塹又困眾將士
第六章人間自有真情在,世上原無鐵石人
第七章以德報怨鑄道義,壯志難酬飲大恨
第八章沼澤地將士上當,死亡帶軍花凋零
第九章處艱危志心不改,守至誠野人感化
第十章鄧君林墜入恐怖網,鬍子龍願為知己活
第十一章向振武飽死美食堆,兩惡棍血祭野人山
第十二章眾猴戲弄杜聿明,殘部獲救列多時
後記
序幕
第一章戰緬甸十萬大軍潰敗,毀輜重杜副司令揮淚
第二章渡惡水舟毀人亡,繞險道生靈塗炭
第三章戀故土野人仗義,陷困境軍隊束手
第四章杜聿明迷網患重病,克巴拉深山解倒懸
第五章千金難換一鐘粟,天塹又困眾將士
第六章人間自有真情在,世上原無鐵石人
第七章以德報怨鑄道義,壯志難酬飲大恨
第八章沼澤地將士上當,死亡帶軍花凋零
第九章處艱危志心不改,守至誠野人感化
第十章鄧君林墜入恐怖網,鬍子龍願為知己活
第十一章向振武飽死美食堆,兩惡棍血祭野人山
第十二章眾猴戲弄杜聿明,殘部獲救列多時
後記
後記
本書中的“我”——中國遠征軍老兵鬍子龍,確有其人,並且是我的遠房表叔,就住在離我家僅三華里遠的滔溪村獅公井。他一向關心時事,我在自己村上的鐘橋學校教書時,經常去學校向我借閱報紙。1998仲春的一天,他把一份3000餘字的《我的回憶錄梗概》手稿給我,希望我為之潤色。手稿用豎寫繁體毛筆行楷寫成,簡要記述了他解放前從讀書到當兵的經歷。我對他記述隨中國遠征軍赴緬甸抗日、後敗退野人山那段艱苦卓絕的經歷十分震撼,萌發了寫一部紀實文學作品的念頭。於是請了創作假,著手創作。期間,我多次走訪表叔鬍子龍,啟發他的記憶,得到不少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同時,還得到我的朋友、通俗文學作家鐘連城的很多幫助。他和我討論書稿的框架、內容和技巧,書名《血祭野人山》也是他為我取定的,並且借了一些史料性的書籍供我參考。在他的幫助下,我比較順利地脫稿,並托他給帶到廣州某出版社,希望趕在紀念抗戰勝利55周年之前出版。其後,該出版社與他草簽了出版契約。後來,因各種原因,未能如願,表叔鬍子龍也帶著遺憾於2002年駕鶴西去。
值得慶幸的是,該書稿輾轉了12年之後,終於在今年1月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以鬍子龍為代表的一批中國遠征軍將士精忠報國的民族大義終於得以昭彰。只是有一點小遺憾,《血祭野人山——一個中國遠征軍老兵的自述》一書的著作者署名有張冠李戴之誤。也許是巧合,也許是鬍子龍們在天之靈有知使然,8月3日,正是中國遠征軍倖存者們68年前走出莽莽原始森林野人山的時日,我在網際網路上偶然發現了這一署名的錯誤。為了還事物的本來面目,承蒙花城出版社伸張正義,並出面協調解決,將該書的署名權和著作權歸屬於我,重新和我簽訂了出版契約,並承諾以我的名義第二次印刷。
值該書重印之際,特此申述,以為《後記》。
黃三叢
2010年11月10日
值得慶幸的是,該書稿輾轉了12年之後,終於在今年1月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以鬍子龍為代表的一批中國遠征軍將士精忠報國的民族大義終於得以昭彰。只是有一點小遺憾,《血祭野人山——一個中國遠征軍老兵的自述》一書的著作者署名有張冠李戴之誤。也許是巧合,也許是鬍子龍們在天之靈有知使然,8月3日,正是中國遠征軍倖存者們68年前走出莽莽原始森林野人山的時日,我在網際網路上偶然發現了這一署名的錯誤。為了還事物的本來面目,承蒙花城出版社伸張正義,並出面協調解決,將該書的署名權和著作權歸屬於我,重新和我簽訂了出版契約,並承諾以我的名義第二次印刷。
值該書重印之際,特此申述,以為《後記》。
黃三叢
2010年11月10日
序言
不能忘卻的紀念
黃小軍
《血祭野人山》是鄉人黃三叢老師的作品。十二年前,鬍子龍老人懷揣手抄本回憶錄找到本書的作者,滿懷期盼地想把其中一些親歷的遠征軍故事整理成書,以傳後人。老人生前對那段歷史飽含眷念,作者看後、聽後無不為之動容,他決心要還原老人心頭那份瀰漫的祭奠之情……
當最開始閱讀序幕和第一章的時候,大量戰爭場景和歷史背景的描寫也許會讓你覺得並不那么引入入勝,只是遠征軍連連敗退,最後副總司令杜聿明不得不揮淚炸毀所有不能隨身帶走的武器輜重,正式潰入野人山時,你才會隱隱感到一曲壯烈的人間慘劇剛剛開啟。
進入野人山,險象環生,小說的故事也是環環相扣,一個緊接一個,好似一把連環扣把你牽引進一片千年難遇的奇境。第一人稱的敘述更加強了故事的真實可感,小說主人公也即以鬍子龍老人本人的名字命名。鬍子龍第一次遇險就真的是九死一生,枯門嶺上湍急的河流擋住了隊伍行進的近道,十個先鋒隊員乘竹筏試航時遭遇巨浪,結果舟毀人亡,只有鬍子龍一個人僥倖地抱住一片竹塊得以逃生。繞道野人山後,胡所在7連戰友曾祥欣受山螞蝗和毒蚊叮咬第一個死去,“入土為安”,“願他的靈魂在九泉安息”,在書中我們會不止一次地看到這樣的嘆語和祝福,也正是我們每一個讀者心中對在本次磨難中倒下去的同胞最深沉的追悼。接下來,相繼有遠征軍將士受野人侵襲被俘而不復返,鬍子龍又親身經歷了受女野人攻擊、卻被久居野人山的中國人黎傑搭救的一段傳奇,黎傑誤入野人山的故事更是悽美動聽。作者以倒敘的手法娓娓寫來,全篇故事情節正是這樣通過相關人物角色的回憶和不斷的時光倒換,故事套故事,迴環往復,懸念疊生,讓讀者急欲讀完而不止。
黎傑救出鬍子龍之時,遠征軍正深陷“8”字形迷網,在他的嚮導下,隊伍穿過山林,走出大峽谷;隨著糧食斷絕,難耐的飢餓接踵而至,紈絝子弟戴斌身為軍需處長,用戒指、手指、項鍊三樣金器換不來半碗稀粥,絕望之極,開槍自盡;在隊伍又來到一處懸崖邊,走投無路之際,國民黨軍統安插在遠征軍中的冷血特務袁家驊為煉獄中鍛濯出的人間真情所感化,助遠征軍搭起通向對岸的藤索橋,自己卻獻身萬丈深淵。接下來的章節,跟隨隊伍行進的歷程,小說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7連連長李楚祥外冷內熱,身臨絕境卻臨危不懼,最後為不連累隊伍,捨生取義,含恨自裁;團長鄧君林豪邁而豁達;師長廖耀湘傲烈自負卻才華橫溢、意志堅強;其他一些小人物象黃寶旺與劉玉芳純樸的山地戀情、向振武的忠厚善良、軍中敗類張大山、陸培林的喪心病狂等,都一一向我們呈現開來。當然,寫得最成功的應屬對故事主人公鬍子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說全篇正是以他為圓心而展開的,因而他的形象豐滿而逼真:理智、正義、充滿理性的光輝!
一部小說的成功取決於多個方面:構思,布局,語言,其思想性等。如果從前述介紹中我們已能體會到小說大氣的布局和故事構思的巧妙,實際《血祭野人山》的語言也極富表現力,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文章中很少用到長句,大多是用短句在敘述,三字句、四字句俯拾皆是,這實際上倡導了一種多用短句敘事的文風,因為短句更有表現力,與細節描寫相結合,更顯出其細膩與貼切,於是我們不僅讀起來琅琅上口,對故事特設的情節也很快能心領神會。如序幕中描述野人山的總體場景時這樣寫道:“這裡,層巒疊嶂,聳翠堆玉,山間溝壑縱橫,河網密布”;見到螞蟻在叮咬屍骨,“一個個如尚未長翼翅的小蜜蜂,圓鼓溜溜的腦袋上,一對方括弧似的觸鬚,橫伸在前頭,靈活地擺動著,一對複眼閃爍著幽光,兩片鉗子似的橫顎,彎嘴鑷子一樣,正在啃咬著剩餘的皮肉”;文中對心理活動的描寫同樣鞭辟入微:樹根、草皮都吃完了,就燉煮牛皮帶吃,卻還吃得很香:“先把湯喝光,加上水翻一個滾,再喝一次‘湯’,再加上水。這樣肚子裡就有了些充實感,這時才抓起那塊香氣四溢的牛皮,極小心地咬,極慢地咀嚼,極有味地吞咽……”如此讀來,我們仿佛就是在聽故事,精彩紛呈,甘之如飴,作者極力還原歷史的心勁和嫻熟的文字駕馭功底於此可見一斑。
談到思想性,本書夾敘夾議,通篇凝結了作者對人性方方面面的思索與探尋,不乏真知灼見,不乏人生啟迪。譬如通過疏理歷史脈絡,對貴族與平民各自核心利益的探討,提出“平民的利益是民族的利益,而貴族的利益是統治階級利益的混合體”;從與野人部落群居混交的強烈對照中,對人類性文明進行了熱情謳歌,現如今也是世風日下,看到此處對性文化的深刻闡述,真讓人有正本清源的淋漓之感。再譬如通過書中人物面對飢餓、孤獨、恐怖及至死亡的極度渲瀉,也使人們對此類極端情緒有了別一番體驗。
通讀整篇,我們更可能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經歷如此兇險的環境,大批的遠征軍將士埋屍荒野,為什麼有的人卻能得以倖存?這樣的思考可能比對正義與邪惡的考量更有意義。正如書中廖師長所信奉的:不相信命運的賜予,而是堅信凡事須靠自己去把握機遇,才能縱橫捭闔,開拓向前。因而文中總結道:無論人類社會還是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都是當然之義;適應環境,順應潮流,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希圖坐待他人恩賜,或求僥倖成功,是一定會在殘酷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鬍子龍老人當初找作者商量寫書時已是88歲高齡,唯一走出野人山的遠征軍女兵劉桂英女士也活到了85歲以上。怎樣才能做到淡定、從容,堅強、樂觀?倖存的遠征軍戰士給了我們答案:凡事看得淡些、豁達些,心境即為之開闊,自然就會長壽。每個人都在創造自己的歷史,那就讓我們也去經歷、去走過吧,慢慢地,我們也將學會堅忍,學會從容一一一倘如此,本書的付梓出版則善莫大焉!
寫到這裡,我還想再提及本書濃厚的鄉土情結。書中多次寫到鬍子龍在夜深人靜之時想念家鄉的情景,小說花了不少的筆墨來回憶自己家鄉熟悉的一草一木,我們讀到了滔溪河,讀到了本地土得掉渣的方言,親切感油然而生,猛然覺得自己的家鄉其實也很美。我們那裡家鄉風景、家鄉地名入書的機會不多,作者特意將他們設計到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去了。是煞費苦心嗎?不啊,朋友,故土難離,憶鄉思鄉情,與踏上異國土地對祖國的思念一樣,愛家與愛國原本一脈相承。
前段時間在看智利33名礦工被困井下700米深處,69天后全部成功獲救的報導,他們的經歷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也成為各國媒體爭奪的目標。這讓我想起了本書所寫60多年前鬍子龍等人潰敗野人山的奇特經歷,鬍子龍所在遠征軍部可是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才走出野人山,與眼下智利被困礦工的經歷相比,其驚險與奇特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智利33名礦工還在井下時就收到了很多採訪和拍電影的邀請,但都拒絕了,他們在井下訂立盟誓,獲救之後面對所有媒體採訪都要保持沉默,眾人須平分將被困地下的經歷寫成書或用其他方式披露所得的收益。而現在作者黃三叢和花城出版社已將鬍子龍老人身臨其境的那段歷史整理成書出版,為的卻是讓遠征軍敗退野人山的歷險故事更加廣為傳播,並拋磚引玉,引來更多媒體的關注,讓世人都知曉。
因為難以忘卻,所以我們永遠銘記!
黃小軍
《血祭野人山》是鄉人黃三叢老師的作品。十二年前,鬍子龍老人懷揣手抄本回憶錄找到本書的作者,滿懷期盼地想把其中一些親歷的遠征軍故事整理成書,以傳後人。老人生前對那段歷史飽含眷念,作者看後、聽後無不為之動容,他決心要還原老人心頭那份瀰漫的祭奠之情……
當最開始閱讀序幕和第一章的時候,大量戰爭場景和歷史背景的描寫也許會讓你覺得並不那么引入入勝,只是遠征軍連連敗退,最後副總司令杜聿明不得不揮淚炸毀所有不能隨身帶走的武器輜重,正式潰入野人山時,你才會隱隱感到一曲壯烈的人間慘劇剛剛開啟。
進入野人山,險象環生,小說的故事也是環環相扣,一個緊接一個,好似一把連環扣把你牽引進一片千年難遇的奇境。第一人稱的敘述更加強了故事的真實可感,小說主人公也即以鬍子龍老人本人的名字命名。鬍子龍第一次遇險就真的是九死一生,枯門嶺上湍急的河流擋住了隊伍行進的近道,十個先鋒隊員乘竹筏試航時遭遇巨浪,結果舟毀人亡,只有鬍子龍一個人僥倖地抱住一片竹塊得以逃生。繞道野人山後,胡所在7連戰友曾祥欣受山螞蝗和毒蚊叮咬第一個死去,“入土為安”,“願他的靈魂在九泉安息”,在書中我們會不止一次地看到這樣的嘆語和祝福,也正是我們每一個讀者心中對在本次磨難中倒下去的同胞最深沉的追悼。接下來,相繼有遠征軍將士受野人侵襲被俘而不復返,鬍子龍又親身經歷了受女野人攻擊、卻被久居野人山的中國人黎傑搭救的一段傳奇,黎傑誤入野人山的故事更是悽美動聽。作者以倒敘的手法娓娓寫來,全篇故事情節正是這樣通過相關人物角色的回憶和不斷的時光倒換,故事套故事,迴環往復,懸念疊生,讓讀者急欲讀完而不止。
黎傑救出鬍子龍之時,遠征軍正深陷“8”字形迷網,在他的嚮導下,隊伍穿過山林,走出大峽谷;隨著糧食斷絕,難耐的飢餓接踵而至,紈絝子弟戴斌身為軍需處長,用戒指、手指、項鍊三樣金器換不來半碗稀粥,絕望之極,開槍自盡;在隊伍又來到一處懸崖邊,走投無路之際,國民黨軍統安插在遠征軍中的冷血特務袁家驊為煉獄中鍛濯出的人間真情所感化,助遠征軍搭起通向對岸的藤索橋,自己卻獻身萬丈深淵。接下來的章節,跟隨隊伍行進的歷程,小說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7連連長李楚祥外冷內熱,身臨絕境卻臨危不懼,最後為不連累隊伍,捨生取義,含恨自裁;團長鄧君林豪邁而豁達;師長廖耀湘傲烈自負卻才華橫溢、意志堅強;其他一些小人物象黃寶旺與劉玉芳純樸的山地戀情、向振武的忠厚善良、軍中敗類張大山、陸培林的喪心病狂等,都一一向我們呈現開來。當然,寫得最成功的應屬對故事主人公鬍子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說全篇正是以他為圓心而展開的,因而他的形象豐滿而逼真:理智、正義、充滿理性的光輝!
一部小說的成功取決於多個方面:構思,布局,語言,其思想性等。如果從前述介紹中我們已能體會到小說大氣的布局和故事構思的巧妙,實際《血祭野人山》的語言也極富表現力,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文章中很少用到長句,大多是用短句在敘述,三字句、四字句俯拾皆是,這實際上倡導了一種多用短句敘事的文風,因為短句更有表現力,與細節描寫相結合,更顯出其細膩與貼切,於是我們不僅讀起來琅琅上口,對故事特設的情節也很快能心領神會。如序幕中描述野人山的總體場景時這樣寫道:“這裡,層巒疊嶂,聳翠堆玉,山間溝壑縱橫,河網密布”;見到螞蟻在叮咬屍骨,“一個個如尚未長翼翅的小蜜蜂,圓鼓溜溜的腦袋上,一對方括弧似的觸鬚,橫伸在前頭,靈活地擺動著,一對複眼閃爍著幽光,兩片鉗子似的橫顎,彎嘴鑷子一樣,正在啃咬著剩餘的皮肉”;文中對心理活動的描寫同樣鞭辟入微:樹根、草皮都吃完了,就燉煮牛皮帶吃,卻還吃得很香:“先把湯喝光,加上水翻一個滾,再喝一次‘湯’,再加上水。這樣肚子裡就有了些充實感,這時才抓起那塊香氣四溢的牛皮,極小心地咬,極慢地咀嚼,極有味地吞咽……”如此讀來,我們仿佛就是在聽故事,精彩紛呈,甘之如飴,作者極力還原歷史的心勁和嫻熟的文字駕馭功底於此可見一斑。
談到思想性,本書夾敘夾議,通篇凝結了作者對人性方方面面的思索與探尋,不乏真知灼見,不乏人生啟迪。譬如通過疏理歷史脈絡,對貴族與平民各自核心利益的探討,提出“平民的利益是民族的利益,而貴族的利益是統治階級利益的混合體”;從與野人部落群居混交的強烈對照中,對人類性文明進行了熱情謳歌,現如今也是世風日下,看到此處對性文化的深刻闡述,真讓人有正本清源的淋漓之感。再譬如通過書中人物面對飢餓、孤獨、恐怖及至死亡的極度渲瀉,也使人們對此類極端情緒有了別一番體驗。
通讀整篇,我們更可能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經歷如此兇險的環境,大批的遠征軍將士埋屍荒野,為什麼有的人卻能得以倖存?這樣的思考可能比對正義與邪惡的考量更有意義。正如書中廖師長所信奉的:不相信命運的賜予,而是堅信凡事須靠自己去把握機遇,才能縱橫捭闔,開拓向前。因而文中總結道:無論人類社會還是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都是當然之義;適應環境,順應潮流,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希圖坐待他人恩賜,或求僥倖成功,是一定會在殘酷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鬍子龍老人當初找作者商量寫書時已是88歲高齡,唯一走出野人山的遠征軍女兵劉桂英女士也活到了85歲以上。怎樣才能做到淡定、從容,堅強、樂觀?倖存的遠征軍戰士給了我們答案:凡事看得淡些、豁達些,心境即為之開闊,自然就會長壽。每個人都在創造自己的歷史,那就讓我們也去經歷、去走過吧,慢慢地,我們也將學會堅忍,學會從容一一一倘如此,本書的付梓出版則善莫大焉!
寫到這裡,我還想再提及本書濃厚的鄉土情結。書中多次寫到鬍子龍在夜深人靜之時想念家鄉的情景,小說花了不少的筆墨來回憶自己家鄉熟悉的一草一木,我們讀到了滔溪河,讀到了本地土得掉渣的方言,親切感油然而生,猛然覺得自己的家鄉其實也很美。我們那裡家鄉風景、家鄉地名入書的機會不多,作者特意將他們設計到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去了。是煞費苦心嗎?不啊,朋友,故土難離,憶鄉思鄉情,與踏上異國土地對祖國的思念一樣,愛家與愛國原本一脈相承。
前段時間在看智利33名礦工被困井下700米深處,69天后全部成功獲救的報導,他們的經歷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也成為各國媒體爭奪的目標。這讓我想起了本書所寫60多年前鬍子龍等人潰敗野人山的奇特經歷,鬍子龍所在遠征軍部可是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才走出野人山,與眼下智利被困礦工的經歷相比,其驚險與奇特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智利33名礦工還在井下時就收到了很多採訪和拍電影的邀請,但都拒絕了,他們在井下訂立盟誓,獲救之後面對所有媒體採訪都要保持沉默,眾人須平分將被困地下的經歷寫成書或用其他方式披露所得的收益。而現在作者黃三叢和花城出版社已將鬍子龍老人身臨其境的那段歷史整理成書出版,為的卻是讓遠征軍敗退野人山的歷險故事更加廣為傳播,並拋磚引玉,引來更多媒體的關注,讓世人都知曉。
因為難以忘卻,所以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