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盆草(學名:Salvia cavaleriei Levl. var.simplicifolia Stib.)是唇形科鼠尾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為貴州鼠尾草變種,主根粗短,纖維狀鬚根細長,多分枝。莖單一或基部多分枝,高12-32厘米,細瘦,四稜形,青紫色,下部無毛,上部略被微柔毛。葉全部基出或稀在莖最下部著生,通常為單葉,心狀卵圓形或心狀三角形,稀三出葉,側生小葉小,葉片長3.5-10.5厘米,寬約為長之1/2,先端銳尖或鈍,具圓齒,無毛或被疏柔毛,葉柄常比葉片長,無毛或被開展疏柔毛;花序被極細貼生疏柔毛,無腺毛;花紫色或紫紅色。
分布於中國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及四川。生長於海拔460-2700米的山坡、林下或溝邊。
全草入藥,主治吐血,血崩,衂血,刀傷出血,血痢,產後寒等症。葉又可外敷瘡毒。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主根粗短,纖維狀鬚根細長,多分枝。莖單一或基部多分枝,高12-32厘米,細瘦,四稜形,青紫色,下部無毛,上部略被微柔毛。葉全部基出或稀在莖最下部著生,通常為單葉,心狀卵圓形或心狀三角形,稀三出葉,側生小葉小,葉片長3.5-10.5厘米,寬約為長之1/2,先端銳尖或鈍,具圓齒,無毛或被疏柔毛,葉柄常比葉片長,無毛或被開展疏柔毛。
輪傘花序2-6花,疏離,組成頂生總狀花序,或總狀花序基部分枝而成總狀圓錐花序,花序被極細貼生疏柔毛,無腺毛;苞片披針形,長約2毫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無柄,全緣,帶紫色,近無毛;花梗長約2毫米,與花序軸略被微柔毛。花萼筒狀,長4.5毫米,外面無毛,內面上部被微硬伏毛;二唇形,唇裂至花萼長1/4,上唇半圓狀三角形,全緣,先端銳尖,下唇比上唇長,半裂成2齒,齒三角形,銳尖。花冠紫色或紫紅色,長約8毫米,外被微柔毛,內面在冠筒中部有疏柔毛毛環,冠筒長5.5毫米,略伸出,自基部向上漸寬大,基部寬1毫米,至喉部寬約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形,長約3.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微缺,下唇與上唇近等長,寬達4毫米,3裂,中裂片倒心形,先端微缺,側裂片卵圓狀三角形。能育雄蕊2,伸出花冠上唇之外,花絲長2毫米,藥隔長4.5毫米,上臂長3毫米,下臂長1.5毫米,藥室退化,增大成足形,頂端相互聯合。退化雄蕊短小。花柱微伸出花冠,先端不相等2裂,後裂片較短。花盤前方略膨大。小堅果長橢圓形,長0.8毫米,黑色,無毛。花期7-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羅平、綏江)、四川和福建等省。生長於海拔460-2700米的山坡、林下或溝邊。喜較陰涼,土壤以較疏鬆的夾沙土為好,在排水不良和過於乾燥向陽的地方,生長不良。
繁殖方法
血盆草用種子繁殖。4-5月,採收種子,去淨雜質,立即播種。在選好的地上,理好排水溝,開四尺寬的高廂,按行窩距各約33厘米,深3.3-6.6厘米開窩,做到窩大底平, 每畝用種子0.5千克, 拌人畜糞水及火灰使成種子灰,施人畜糞水後,把種子灰勻撤窩裡即成。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播種當年,中耕除草三次。第一次在幼苗長出真葉時,宜淺鋤,窩裡雜草要用手扯,第二次在8-9月,結合勻苗、補苗,每窩有苗4-5株,第三次在10-11月。第二年可在春季和秋季各中除一次。每次中除後,都要施人畜糞水。在血盆草廂邊,可間種一行玉米。
收穫加工:血盆草在播種後第三年的3-4月釆收。除留種的以外,把全株挖起,抖去泥土,剔除基部枯朽葉片,洗淨,曬乾即成。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治吐血、咳血、刀傷出血、赤痢、產後寒及血崩,有清熱、止血、利濕的功效;中國湖北有用葉外敷瘡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