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濺形態分析

血濺形態分析

血濺形態分析Bloodstain Pattern Analysis(BPA)是一種法醫學上其中一個專科。 血濺形態分析利用了生物學化學、 數學等物理科學內容。 只需遵循有關的科學程式,就可以產生強而有力的證據,使之成為科學鑑證人員的一項有效的工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血濺形態分析
  • 外文名:Bloodstain Pattern Analysis
  • 分類:法醫學上其中一個專科
  • 個別血漬位置: 血漬產生的機制
型態分類,被動血跡,投射血跡,接觸血跡,撞擊痕跡,飛行特性,

型態分類

血濺型態分類(Bloodstain pattern categories)
就如何劃分和界定血濺模式,可基於以下是三種血濺的形成模式:被動、投射、轉移或接觸。採用該定義,可從以下國際血濺形態分析協會IABPA建議術語表。

被動血跡

被動血跡(Passive bloodstains)
被動血跡因重力所致。
單憑血滴下時所產生的血跡
血跡模式是從滴血產生
因重力或移動物體所影響而改變形狀和方向的一個血跡
血跡形成時,源血已固定在某一段時間

投射血跡

投射血跡(Projected bloodstains)
投射血跡在產生時因某種形式的能量已轉移到血源上
" 低速撞擊飛濺 Low Velocity Impact Spatter(LVIS)
" 中等速度撞擊飛濺 Medium Velocity Impact Spatter(MVIS)如被挨打
" 高速撞擊飛濺 High Velocity Impact Spatter(HVIS)如被槍彈或高速機器所造成
" 血液回濺往武力的源頭
" 血液從口腔或鼻腔呼出時因壓力和氣流所產生的血濺形態
因被投擲而產生的血濺形態,如高處墮下
血濺形態因高壓動脈所產生噴射或湧出

接觸血跡

轉移/接觸血跡(Transfer/Contact bloodstains)
轉移或接觸血跡是由對象接觸血跡時所留下的痕跡或血濺生產時接觸物體表面留下血的痕跡。
因對象移動令原有血跡消除或改變其本來形態
血從一個移動物上濺往另一表面,血濺方向可從羽毛狀邊緣的血濺形態鑑定出來

撞擊痕跡

血滴從低、中、高速撞擊飛濺在空氣中飛行。不同的速度代表多少能量轉移到血滴內, 以產生不同形態的血跡。
低速撞擊飛濺(LVIS)
一般產生時,物體以小於1.5米/秒速度接觸到血源。血濺痕跡一般大於3毫米直徑。
中等速度撞擊飛濺(MVIS)
一般生產時,物體以1.5米/秒至7.5米/秒速度接觸到血源。血濺痕跡一般在1毫米至3毫米直徑,可由刀剌等行為所產生。
高速撞擊飛濺(HVIS)
一般產生時,物體以大於30米/秒速度接觸到血源。血濺痕跡一般小於1毫米的直徑,甚至可能是薄霧狀態,可由槍擊、爆炸、高速機器、咳嗽、打噴嚏和動脈噴射所產生。

飛行特性

在實驗中觀察一滴血,往往在飛行中會形成一個球狀,而不是藝術淚滴形。這正由於表面張力的約束分子在一起而形成在滴下時的狀態。
當這個血球飛濺至碰到一個面而形成血跡時,可從中確定其飛濺方向,以找出血源的位置。
有時以單一飛濺的血是不足以確定在案發現場的血源位置,應同時計算多個血跡形態並推算出一個三角軌跡以確定其血源區。
確定血濺角度
如前所述血液是以球狀滴下。當接觸一表面時會形成良好的橢圓血跡,因此鑑證人員可基於血跡的長軸,短軸的長度和角度以計算出血源的方向。
要準確地測量及計算需透過繁複的分析程式,鑑證人員一般使用以下兩種方法:
" 循環觀察0.2mm或以上直徑的血跡,以科學計算器或電子表格完成相關的角度來計算。
" 血濺形態分析軟體血痕格局分析(雙酚)軟體以橢圓像素覆蓋於血跡影像上以計算出相關角度。以軟體分析可得出非常準確及可重複性的結果。
攝影
犯罪現場攝影,有其獨特的要求。當一個案發現場牽涉流血事件,須特別注意對血跡的要求去記錄現場。現行方式包括:35毫米攝影(黑白、彩色及特別菲林)、數位相機、錄像帶(HI8、DV等)。每種方式都有其利弊。
拍攝罪現場照片的類型:
" 整體之廣角圖像(28-35mm鏡頭)去拍攝現場,能提供沒有人在場的現場整體布局。
" 中程拍攝—-使用45-55MM鏡頭去拍攝更詳細的整體布局,包括單一血濺形態。
" 特寫拍攝—使用微距鏡頭去拍攝每一細節。舉例來說,一個受中等速度撞擊而產生的血濺形態,,當中可以包含數以千個微小血點需加以分析,其中有些是需要單獨的圖像。
注意:投射血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