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沉儀

血沉儀

血沉儀是在魏氏法的基礎上,儀器根據紅細胞下沉過程中血漿濁度的改變,採用紅外探測技術或其他光電技術定時掃描紅細胞與血漿界面位置,動態記錄血沉全過程,數據經計算機處理後得出檢測結果的一種醫學檢測儀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血沉儀
  • 外文名:ESR analyzer
  • 讀數原理:紅外傳送和接收對管 移動範圍為C
  • 讀數終端:L為最底端,H為最高端
  • 主要特點:精確可靠 乾淨安全
基本原理,發展歷史,分類,套用範圍,儀器管理要求與程式,參考文獻,

基本原理

血沉是紅細胞沉降率的簡稱ESR,指靜脈抗凝全血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時間內,自由降落形成緡(min)線狀結構的過程。紅細胞沉降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紅細胞的聚集性,但血沉受血細胞比容、血漿粘度、紅細胞表面電荷等多種因素影響,為此用血沉方程K值來表示沉降率與血細胞比容的關係,以尋求更合適的沉降率表達法,從而對紅細胞聚集程度進行估算。實驗表明,血沉隨紅細胞比容有明顯改變,但K值變化不大,因此更能反映紅細胞聚集程度。
血沉測定儀由光源、沉降管、檢測系統、數據處理系統四個部分組成。建立在魏氏法的基礎上,採用光學阻擋原理進行測量的,用發光二極體、光電管對血沉管進行掃描,檢測紅細胞和血漿界面的透光度改變。動態血沉記錄儀安裝紅外線發射及接收裝置,標本中紅細胞能阻止紅外線接收,發射及接收裝置的上下移動,能探測到紅細胞與血漿的界限,從而計算出紅細胞的沉降速率並作圖。

發展歷史

紅細胞沉降率(ESR)早在1921年即由Febreaus Westrygren等創立,歷經90餘年,仍被廣泛套用。血沉是指60min是時紅細胞產生沉降後的“刻度”。
1965年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血液專家對血沉標準化方案進行審定,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推薦的魏氏法,使用枸櫞酸鈉作為抗凝劑。其他還有肝素等做抗凝劑,由於對使用枸櫞酸鈉和肝素的抗凝結果有差異,故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和美國國家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也推薦改良魏氏法,使用EDTA抗凝測血沉。
血沉的測定在臨床醫學的套用有悠久的歷史,1921年 Westrygren比容等在Hewson研究的基礎上創立了魏氏法。測定方法主要有魏氏法、斜管法、快速法、微量法和血沉儀自動測定法。但ICSH在1993年發表的測定標準辦法只有魏氏法,衛生部醫政司也推薦魏氏法。ICSH於1973年發表了第一個參考辦法,1977年又發表了第二個方法。1988年又作出了一些新的規定,1993年發表了綜合性的ICSH血沉推薦方法。,將血沉的測定法方進一步明確分為參考方法、標準方法和選定方法,後者又稱為常規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 Westrygren法的基礎上。血沉的測定已經從傳統的魏氏法向自動測定法發展。

分類

血沉檢測因原理方法學的發展不同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經典的魏氏法,二是自動儀器檢測法,三是毛細管動態檢測法。

套用範圍

1、觀察結核病和風濕熱的病情變化和療效、血沉加快,表示病情復發和活躍;當病情好轉或靜止時,血沉也逐漸恢復。
2、用於疾病的鑑別診斷,如心肌梗死和心絞痛、胃癌和胃潰瘍等鑑別,前者血沉明顯加快,後者正常或略有增高。判斷血沉結果正常與否選性別區分,參考範圍(魏氏法)男性為0-15mm/h,女性為0-20mm/h。血沉可因生理因素而加快,如女性在妊娠和月經期間可達40mm/h,小兒及50歲以上的老人血沉可略快於參考值。
3、多發性骨髓癌患者,血沉加快非常顯著可作為重要診斷指標之一。
4、血沉加快對發展速度較快的惡性腫瘤具有提示價值,良性腫瘤一般血沉不加快或出現減慢現象。
5、可以輔助觀察病情的變化。

儀器管理要求與程式

1、儀器管理要求與程式:(1)用符合要求的注射器或真空採血泵系統採集新鮮靜脈血。應避免皮膚消毒物質的污染,標本中不得有肉眼可見的溶血或小凝塊。EDTA為抗凝劑,濃度為5-5.4μmol/ml。(2)血液加至抗凝管後,管內剩餘空間至少占試管體積的20%。(3)標本應置於18-25℃的溫度條件下直至檢測。從採集到測定的時間間隔應不超過4h。保存在4℃條件下,時間間隔不超過8℃,測定前恢復至室溫。
2、魏氏法:109mmol/L枸櫞酸鈉作為抗凝劑,抗凝劑與血液1:4。血沉管要垂直,避免直接光照、振動。最適宜溫度為18-25℃,在採血後2h內完成。
3、對血沉儀器的要求:儀器有配套的分析質控品的,應按照質量控制程式進行質控。
4、檢測者的要求:應該具有血沉檢測基本知識,經過相關培訓。在操作時了解原理、流程,操作不同方法學的儀器時,應了解與魏氏法的異同之處,並按照標準規則處理程式對樣品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傅福弟,袁維祥. 動態血沉儀的臨床套用[J]. 現代檢驗醫學雜誌,2005(02):5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