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褐僵病

蠶褐僵病

蠶褐僵病又叫灰僵病,蠶真菌病中還有灰僵病,染病後體表有褐色斑點沿背脈管呈虛線狀,俗稱花僵蠶。死後體表長出白色菌絲並生出灰白色橢圓形分生孢子,血液中有圓筒狀短菌絲,體表菌絲有的捲縮,相互扭結成木耳狀,其致病菌是玫煙色擬青黴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蠶褐僵病
  • 外文名:Silkworm Browning
  • 領域:農業科學
僵病的發生與傳播,暴發與流行的原因分析,防控對策,

僵病的發生與傳播

桑蠶僵病是真菌病的總稱, 因患病蠶死後屍體會僵硬 (麴黴病蠶屍體有的僅為局部硬化) 而得名。根據病原和殭屍顏色, 僵病又分為:白僵病、黃僵病、灰僵病、綠僵病、黑僵病和麴黴病等。
僵病的傳染途徑是接觸傳染。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接觸粘附在蠶體上, 在適宜溫、濕度環境下發芽, 生成芽管穿入蠶體內, 形成營養菌絲, 攝取蠶體營養, 同時分枝, 增殖到致病數量後, 蠶開始表現病症, 體表出現淡褐色油漬狀病斑, 有的僵病出現黑色焦狀斑, 病菌在蠶體繁殖致死量時蠶就死亡。死後屍體由軟變硬, 1~2天后, 屍體上漸漸長出肉眼能看見的白色氣生菌絲, 不斷長出分生孢子, 覆滿體表, 最後出現該僵病固有色。染病出現病斑時如遇眠期, 病輕的當齡仍能蛻皮, 病重的則不能蛻皮而死。帶有病斑的蛻皮殼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也會長出氣生菌絲, 長滿分生孢子。長有分生孢子的病蟲屍體及其蛻皮殼又成為新的傳染來源。
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可在空氣中隨氣流和風傳播, 氣流和風是傳播媒介;麴黴病菌還可致使蠶種發霉, 發霉蠶種是小蠶期發生麴黴病的傳播媒介;粘附有病原真菌孢子的桑葉也是傳播媒介。
研究查明桑粉虱會被擬青黴菌 (灰僵菌) 寄生, 其屍體粘附在桑葉背上, 用這種桑葉餵蠶, 小蠶經36小時、大蠶經60小時後身體就出現黑褐色病斑。接觸桑粉虱為害葉致病的, 其病斑首先在腹面出現, 大多數蠶足墊及附近有黑斑呈現焦腳狀。2~4齡蠶受感染, 如能入眠, 輕症者可蛻皮自愈, 重病的成為半蛻皮或不蛻皮而死亡。病蠶死時屍體頭胸伸直, 不久長出白色菌絲直至蓋滿全身, 此時症狀似白僵病, 容易把灰僵病誤判為白僵病。幾天后白色的屍體表面才轉變為灰色, 即已長出大量分生孢子。即使在5齡末期用桑粉虱為害葉餵蠶1天, 也會致蠶嚴重發病, 在化蛹前或化蛹後僵死。

暴發與流行的原因分析

桑蠶病害流行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有大量的傳染源, 有傳染途徑和傳播媒介, 大量易感寄主 (蠶或其它能患同種疾病的昆蟲) 的存在, 環境條件很適合病原寄生和繁殖。春季廣西雨水天氣較多, 空氣濕度較大, 這種氣候條件很適合僵病真菌的寄生和繁殖。可見, 沒有大量傳染源, 是難以造成大流行的。

防控對策

1 加強桑園的治蟲, 及時撲滅桑粉虱, 避免桑園粉虱大暴發;及時用葉, 加強桑園通風排濕, 防止多濕環境誘發粉虱灰僵病、產生大量的桑蟲屍體和傳染源污染桑葉。成片桑園要組織統一噴藥防治桑粉虱, 可用萬靈90%可濕性粉劑5 000倍, 通殺粉虱卵、若蟲和成蟲, 殘效期為12~15天。因萬靈毒性大, 配藥時濃度一定要準確。
2 桑園必須進行夏伐和冬伐, 全面清園曬園, 清除桑園殘葉, 可有效降低蟲口密度、減少桑園害蟲發生真菌的數量。
3 加強養蠶的消毒防病。養蠶前和養蠶後要及時進行蠶室和用具的清潔和消毒;收蟻及各齡蠶眠起後使用防僵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勤除蠶沙, 重視提青分批, 及時拾去病蠶和屍體, 並將病蠶和屍體深埋或焚燒;養蠶村屯禁止晾曬僵蠶;蠶糞應集中運到蠶沙坑堆放, 進行薄膜密閉覆蓋和高溫發酵等無害化處理, 防止病原菌繁育、擴增和傳播, 產生大量的僵病傳染源。
4 桑粉虱為害的桑葉及被白僵菌污染的桑葉如還要用來養蠶, 應在采葉前半天用含有效氯0.3%的漂白粉液 (1公斤漂白粉加水90~100公斤) 或強氯精液 (1公斤含量80%的強氯精加水270公斤) 全面噴灑消毒桑葉, 殺滅粘附在桑葉表面的病原菌, 避免桑葉傳播蠶病。小蠶共育的桑園如桑粉虱為害嚴重, 不能用於共育餵養小蠶, 應改用或購買其它無蟲害的桑葉, 避免共育小蠶發生僵病, 造成嚴重損失。
5 蠶室要經常開窗通風, 淨化室內空氣;使用熏煙消毒劑消毒蠶室, 可有效殺死室內飄浮的分生孢子, 減少空氣傳播機會。
6 保持蠶室、蠶座乾燥, 創造不利於病原真菌寄生和繁殖的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