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蠶姑坨
- 位於:易縣西山北鄉沙嶺村西的蠶姑坨
- 主要景點:點將台,雙龍洞等
- 特點:群山疊翠,雲霧繚繞,潺潺清泉
簡介,主要景點,
簡介
蠶姑坨位於易縣西山北鄉沙嶺村西的蠶姑坨,在這裡狼牙山東麓一改其“險”,盡展其“秀”。群山疊翠,雲霧繚繞,潺潺清泉,啾啾鳥鳴,無不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山徑曲折迴旋,可沿路攀緩,亦可獨闢蹊徑,所行處綠波潮湧,或蝴蝶引路,或松鼠伴行,山之巧然盡孕其中。忽行至豁然開朗處,近山如刀削斧鑿,令人有感於鬼斧神工;遠山與藍天相接,令人慨嘆於煙波浩渺。點將台、鴛鴦樹、雙龍洞、碑樓院、南天門、蠟燭峰……諸景點一一映入眼帘,待你探幽覽勝。
山美如此,神奇的傳說又使這旖旎的風光平添幾分神秘與浪漫。
傳說,漢朝,一尼姑在現今的蠶姑坨邊一山洞裡修煉,在山間遍植桑樹,教世人以養蠶繅絲為生,人尊稱其“蠶姑”。歷經數年,終成正果,升天而去。後人便在山頂修建廟宇,為之塑身,以作紀念,尊稱為“蠶姑聖母”,蠶姑坨之名也就由此而來。
據最新考證,蠶姑乃“三皇五帝”之黃帝(炎黃子孫始祖)的元妃(正妻)。相傳,黃帝成就霸業的地方是易縣後山(黃山后土)。有一次,黃帝帶領軍地從蠶姑坨處路過,發現這裡的人們都穿著蠶絲做成的衣服,而黃帝他們只是穿獸皮、樹葉遮體,細問之下,村民告知蠶姑“教人養蠶繅絲”之事,於是黃帝娶蠶姑為妻,並將養蠶繅絲推廣開來。
蠶姑廟下有一山峰,上有一天然石洞,狀如手掌,名曰南天門。傳說蠶姑聖母修練成仙后,一掌破峰成“門”,由此乘車飛去,而那“門扇”則被推到黃河裡去了,如今手指印尚還清晰可辯,“門”的下邊還有車軲轆印。春、秋兩季,鳥雀們總要相約到此駐足鳴唱,仿佛是在向蠶姑聖母致敬。在山腰還有一塊奇石,上面有一個竹籃形狀的凹形槽,傳說是蠶姑聖母當年摞籃子時留下的痕跡。
據《易縣誌》記載,到後晉時期,當地鄉民常受契丹兵丁的搶掠,就逃往山上避難,大家自行守山,漸漸形成了一座山寨,當時庵院中有一名老尼姑名孫賢意(一說為孫深意),原是將門之女,既深通佛法,又精通武藝,鄉民大多投靠她的門下,老尼姑去世後,山上眾俗家弟子和尼姑們推孫賢意的弟子孫方簡為主事,於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扯起聚義大旗,抗擊契丹侵略。蠶姑坨因此天下聞名。山上仍存有一道道石牆,是當時的防禦工事遺蹟,這裡的不少地名,如:點將台、草場峪、王子溝、伙臉溝、盔甲洞等還是根據當時的情形起的名字呢。到了明代,這裡設“寨”稱為“姑姑窩寨”,和“狼山寨”、“孔山寨”、“燕窩寨”等構成了易州西南對外防禦體系的一部分。
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時受戰火等因素影響,蠶姑坨上的建築物經歷了多次擴建、重修,現存最早的建築始建於元末明初,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據史書記載,蠶姑坨曾有大小廟宇70餘間,在抗日戰爭中大多毀於日本侵略者的戰火之中,90年代,一些民間人士對其中的一部分建築物進行了恢復。
蠶姑坨,以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吸引著來自北京、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的大批觀光客,給“狼山競秀”又增新秀。
主要景點
1、點將台:傳說為楊六郎出征時派兵點將之所在,在點將台處還有盔甲洞。
2、雙龍洞:兩處天然石洞,常年有水,從未斷流。
3、南天門:為蠶姑坨最有名景點,形似手掌狀,傳說為蠶姑一掌推出所得,透過南天門可以看到遠達度假村。
4、蠟燭蜂:為一天然石柱,傲然獨立,直指藍天,謂之蠟燭蜂。
5、蠶姑廟:也稱為靈蜂院,在蠶姑坨主峰下五十米處,建有大小廟宇70多間,多毀於抗日戰爭期間,現只存10多處。
6、老君堂:從蠶姑坨往西南轉下約1500米,傳說為老子修成正果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