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義
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蠱》云:“蓋蠱病者,即今人所稱之血吸蟲病,病由入水澡浴,血吸蟲尾蚴侵入人體所致之。……血吸蟲病既為由血吸蟲尾蚴侵入人體所致之病,則古所謂蠱病之常見症狀,如心腹切痛、吐血下血等,當為血吸蟲成蟲及其蟲卵寄生沉積在肝臟、門靜脈、結腸、直腸所致之組織壞死,及血吸蟲幼蟲通過肺組織時產生之充血、出血等外在表現。……病以蠱稱,本謂心腹切痛、吐血下血之疾,而亦即今人所稱之血吸蟲病者,此蠱之為名之本義也。”
血吸蟲,古代文獻稱“蠱”或“水蠱”,多因皮膚接觸了有血吸蟲幼蟲的疫水而感染。隋·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水蠱候》云:“此由水毒氣結聚於內,令腹漸大……名水蠱也。”感染後,初期可見發熱惡寒、咳嗽、胸痛等;日久則以脅下症塊,臌脹腹水等為特徵,後果較嚴重。
影視作品宣傳畫
動物蠱詳細字義
名詞性
蠱,腹中蟲也。--《說文》
掌除毒蠱。--《周禮·秋官·庶氏》
又如:蠱慝(
蠱蟲引起的禍害);蠱證(腹內生蟲的病);
蠱毒(蠱蟲之毒)
2、傳說中一種人工培育的毒蟲。傳說取百蟲於皿中,使互相蠶食,最後所剩的一蟲為蠱
江南數郡有畜蠱者,主人行之以殺人,行食飲中,人不覺也。--《輿地誌》
又如:蠱蠆(毒蟲);蠱蠱(傳說人工培育的
蠱蟲);蠱主(傳說飼養蠱蟲的人)
3、神智惑亂的疾病
如:蠱疾(心志惑亂的疾病。多指被女性所迷惑而言)
4、指與詛咒、祈禱鬼神等迷信有關的事
如:蠱氣(施行詛咒術的邪氣);蠱祝(用邪術詛咒害人);蠱師(迷信職業者。利用符咒等邪術為人安排吉凶禍福的人);蠱殺(
蠱術殺害)
5、穀類中蛀蟲所化的蛾
谷之飛,亦為蠱。--《左傳·昭公六年》
又如:蠱蠱(糧食中蛀蟲所化的蛾)
6、指淫邪之事
7、一種腹部臌脹的疾病
乃命五史以書五帝之蠱事。--《尚書大傳》
動詞性
1、誘惑;迷亂
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孔某(指
孔丘)
盛容修飾以蠱世。--《墨子·非儒下》
(又如:蠱喪(惑亂喪失);蠱溺(惑亂沉迷);蠱偽(蠱惑詐偽);蠱誘(迷惑引誘)。
2、用符咒之術毒害人
因
誣言欲作蠱道祝詛,以菟為厭勝之術。--《後漢書·清何王慶傳》
又如:
蠱毒(毒害。用毒藥害人,使人不自知);蠱道(指巫蠱咒詛之術)
形容詞性
通“痼”( gu)。疾病久治難愈。
晉胥克有蠱疾,郤缺為政。--《左傳·宣公八年》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篇海》同蠱。
(蠱)《唐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𠀤音古。《說文》腹中蟲也。《通志·六書略》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左傳·昭元年》於文皿蟲為蠱。《注》皿,器也,器受蟲害者為蠱。《周禮·秋官·庶氏》掌除毒蠱。《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
又《左傳·昭元年》谷之飛亦為蠱。《述異記》晉末,荊州久雨,粟化為蠱蟲。
又《說文》臬桀死之鬼亦為蠱。
又蠱雕,獸名。《山海經》鹿吳之山有獸名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
又《爾雅·釋詁》蠱,疑也。《左傳注》蠱,惑疾,心志惑亂之疾也。
又卦名。《易》巽下艮上,蠱。《序卦傳》蠱者,事也。
又《集韻》古慕切,音顧。義同。
又《正韻》以者切,音冶。媚也。
又《集韻》音義𠀤與冶同。《後漢·馬融傳·廣成頌》田開古蠱。《注》蠱與冶通。
(蠱)
相關詞語
卦名
《楊吉德周易講座》釋義:
蠱,以競爭定人才。原字皿中三蟲,指百蟲互相殘殺後的生存者。再看周易《蠱》卦卦象,陰小之爻占居著初爻、四爻、五爻,分別為民、臣、君位。陰爻又為幼小之人,用“蠱”字應和卦象,就是要告訴年輕人要有殘酷的競爭意識,優秀者才能繼承父業,他區別於
長子繼承制。這是周文王為即將到來的周王時代制定官員任用綱領。卦辭:“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
後甲三日。”甲前為上一個時代,甲後為下一個時代。意思是:以競爭定人才,國家才能興旺。有利於出去建功立業。舊的時代即將過去,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蠱(中國漢字) 蠱(中國漢字)](/img/f/e01/nBnaugDMlhzNkNGM4MTN2ADOhNGZmdzMiVTZ0ETMyImMmJmZzQzM1gzMxE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