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蟲

蠟蟲

白蠟蟲,俗稱蠟蟲,白蠟(也稱蟲白蠟)實即白蠟蟲的分泌物,為中國特產。中國放養蠟蟲,始於九世紀前,宋、元間已有正確詳實的文獻記載,至明時大盛,川滇、湖廣、江浙均有養殖。為昆蟲中的一種介殼蟲,雌雄異形。雌蟲發育成熟後營固定生活;雄蟲有一對翅,但生命短促,在野外不易發現,分泌蠟主要靠白蠟蟲幼蟲,一齡雌幼蟲全不泌蠟;二齡雌幼蟲能分泌微量蠟粉。一齡雄幼蟲能分泌微量蠟絲;白蠟蟲產蠟以來自二齡雄幼蟲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蠟蟲
  • 別稱:蠟蟲
  • :動物界
  • 拼音:là chóng
定義,習性,分類,用途,分布,外形特徵,生長繁殖,防治方法,

定義

即白蠟蟲。成群棲息在白蠟樹或女貞樹上。雄蟲能分泌白蠟﹐包圍體軀。早在十三世紀﹐我國已知飼養白蠟蟲以生產白蠟。
蠟蟲蠟蟲
蠟蟲幼蟲蠟蟲幼蟲
蠟蟲蠟蟲
白蠟蟲白蠟蟲
簡介

習性

白蠟蟲每年一代,3、4月份雌成蟲產卵,卵量約7000粒(雌雄性比例約1:3)。4~5月份卵孵化為幼蟲,雌幼蟲分散棲附在葉片上面,雄幼蟲群棲在葉片下面,經過20天后,蛻皮變成二齡幼蟲,離開葉面棲附在枝條上,雌蟲分散雄蟲群棲。二齡雄幼蟲時期可分泌蠟質。8月份化,9月上旬蛹羽化為雄成蟲,早找雌成蟲交配,5~10天后即死亡在8月份2齡雌幼蟲變為成蟲,交配後,蟲體逐漸長大,越冬後,到翌年3~4月份產卵,不久

分類

雄蟲
白蠟蟲的雄成蟲有翅,體節明顯,發育經幼蟲成蟲等時期屬完全變態類型;
白蠟蟲的雄成蟲體小柔弱,體長2毫米,胸部寬O.5毫米,翅展5毫米。頭鈕扣狀,淺褐以至褐色。眼區深褐色,單眼12個,環狀排列在頭部周圍。觸角長,絲狀,10節,各節均有細感覺毛。口器退化。足細長,多毛。跗節一節,具一爪。前翅近乎透明,長方形,僅有兩條翅脈。後翅退化為平衡棍,梭形。交尾器堅硬,端部尖銳。腹部倒數第二節背面有兩孔,內生兩根管狀腺,由此分泌出兩根細長的白色蠟絲。
采蟲白蠟采蟲白蠟
白蠟蟲蟲白蠟白蠟蟲蟲白蠟
雌蟲
白蠟蟲的雌性成蟲無翅,呈球形,體節區分不明顯,發育經卵、若蟲、成蟲等時期屬不完全變態類型。
白蠟蟲的雌性成蟲剛成熟時,胸部背面隆起,形似半邊蚌殼,蟲體背面淡紅褐色,散生大小不等的淡黑色斑點,腹面黃綠色。體長1.5毫米左右,體寬1.3毫米左右。雌成蟲老熟時,體背急劇凸起呈半球形,體色暗褐光亮,不規則黑斑隨之增大,體長約1厘米,體寬7—8毫米。也有比這更大的。死蟲體壁皺縮變硬,黑斑色淡不明顯。
雌成蟲體節在背面完全癒合,不能區分。雌蟲蟲體腹面膜質內凹,由於緊貼植物枝條著生,因而可以區分背腹兩面。背、腹壁的體緣具皺褶,稱緣褶,緣褶上有成行排列的緣毛或緣刺,藉以貼住植物表面。口喙1節,前端尖細,長針形,由喙基片、喙(下唇)和口針三部分組成。口針4根,細長而捲曲,藏於中胸和後胸腹板間的袋狀口針囊中。單眼小,不發達,位於頭端二側邊緣,左右各一,如小球狀,近乎圓形。觸角6節,上有圓形感覺孔和細而尖的剛毛;第三節最長,越往外面越細,呈長錐形,第6節上生二組粗鈍的感覺毛。足小,各節分明,轉節具有一長刺毛,脛節跗節約等長,跗節一節,有一對跗冠毛和一爪,爪具小齒和一對爪冠毛。胸部有兩對發達的氣門,喇叭狀,輕微內陷成氣門陷。從氣門到相對的體緣由一條五孔腺組成的氣門腺路,數量很多。近體緣的一端具有 11根粗刺,稱氣門刺,著生氣門刺的體緣稍為凹人。腹部可見7節,各節上均無氣門。腹部後端中央有一縱向分裂,稱臀裂。肛門開口於臀裂基部的背面,位於第十與第十一腹節之間,為一簡單的小圓孔,圓孔四周骨化成為十分發達的肛環,肛環上著生8根細長的肛環肛毛。肛門上蓋有一對三角形硬化板,稱肛板,肛板上生有細毛。腹部腹面第七與第八節之間有一穴狀凹陷,稱陰門。陰門周圍常有盤狀陰門腺分布。陰門和陰門盤狀腺的存在是區別雌成蟲最重要的標誌。
白蠟蟲的泌蠟腺分為圓盤狀腺和管狀腺兩種類型,圓盤狀腺也叫孔腺,以五孔腺和多孔腺為主(腺口圓形,中心有一小孔,四周另有5個或5個以上小孔圍繞);管狀腺似細管狀。五孔腺以氣門附近為多,多孔腺數量較多,密集分布於蟲體腹部腹面中部;管狀腺蟲體背、腹兩面均有,在腹面主要分布於蟲體邊緣,數量也多,常集成寬頻。蟲體背面分布有短而粗的圓錐形小刺,其頂端鈍圓。
白蠟蟲的卵為長卵圓形。長約0.4毫米,寬約O.22毫米。剛產下的卵淡黃白色,在顏色上難以區分雌雄。卵包藏於卵囊(也叫蟲殼、母殼)內,卵粒之間有薄膠質粘連成串狀,並鬆軟的白色蠟粉相分隔,藉以保護蟲卵。囊口有數層蠟質薄膜封蓋,以免卵粒逸出。卵將孵化時,顏色有所變化,雄卵淡黃色,雌卵褐紅色,此時可以區別。
幼蟲
白蠟蟲的第一齡雌幼蟲近於長卵形。體長0.5一O.6毫米,體寬O.3一O.4毫米。剛孵化時體色黃褐。胸區較寬,頭及尾部漸窄。脊背中央微微隆起,身體分節明顯。單眼一對,生於頭部兩側,暗褐色。觸角6節,生於頭下口器基部兩側。口器針狀,達體長之半。腹部6節,末端有兩根白色蠟絲,約等於體長。足三對,跗節一節,端部有一爪,並有冠毛數根,其頂端膨大成球形。一齡雌幼蟲上葉棲息後,體色自黃褐轉為紅褐,民眾稱做“紅蟲”。觸角和足掩於體下。從氣門到相對的蟲體邊緣有3~4個五孔腺組成的氣門腺路。靠近體緣的一端有2根氣門刺。腹部末端縱裂成為臀裂。
白蠟蟲的第二齡雌幼蟲闊卵形,體長約1毫米,體寬O.6毫米。背部微隆起。口器和足都較發達。觸角6節。足分節明顯。氣門腺路、氣門陷、氣門刺和緣毛等都不及成蟲發育完全。臀裂明顯內陷。肛板一對,呈半月形。尾絲消失。雌幼蟲在寄主樹枝、條上棲附20天左右,背前部開始出現黑斑,約70天,體緣出現細黑點。二齡末期,蟲體隆起,呈笠帽狀。緣毛數量增多。
蠟蟲
白蠟蟲的第一齡雄幼蟲體形與第一齡雌幼蟲相似,而體色較淡,呈黃白色,民眾稱做“白蟲”,背部微微隆起。觸角6節。棲息在寄主樹葉片上後,體形逐漸增大。尾部有白色蠟絲兩條。
白蠟蟲的第二齡雄幼蟲闊卵形。體長約O.7毫米,體寬約O.4毫米。體色黃褐。體背隆起。觸角7節,可與其它各齡雌、雄蟲相區別。體緣細毛較一齡雄幼蟲為多。蟲體背、腹面均有分泌蠟絲的管狀腺,位於背面者短而寬,位於腹面者細而長。氣門陷較淺,氣門刺2根。肛環肛毛6根,伸出肛門之外。二齡雄幼蟲在寄主樹枝條上固定後,隨著生長發育,蟲體逐漸增大,到二齡雄蟲後期,體肥胖如梨形,被大量蠟絲所包圍。蛻第二次皮後,蟲體更為豐滿,在蠟質包埋中進入蛹期。

用途

蠟蟲是多種食蟲動物及食植物蟲的食物,因它們含有大量蛋白質及鈣質。因高脂肪含量、容易繁殖及在低溫下也能生存幾個星期,它們被廣泛用作寵物的食糧。冷藏下的蠟蟲也是很受歡迎的魚餌,尤以太陽魚特別喜歡。

分布

中國是白蠟蟲的故鄉。從蟲、蠟生產的歷史看,種蟲產區集中分布在下面五個區域:
1.雲南省昭通地區和貴州省安順以西一帶,即雲貴高原山地地帶。
2.四川省西昌地區和涼山彝族自治州,即橫斷山脈谷地地帶。
3.四川省北部的南江、廣元、旺蒼和陝西省的寧強、鎮巴、南鄭、西鄉等地,即川陝山地地帶。
4.省貴陽以東的湄潭、思南、麻江等縣,屬於黔東台坡地與平壩地區。
5.廣東省部分地區。
在這五個區域中,前面兩個區域所產種蟲的品質較好,產量最大。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位於北緯26o一29o之間;處於海拔高度在1000—3000米的高山區,年均溫在14—18℃之間,年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冬春季日照時數特別長而且溫暖乾燥。全年日照在1796—1918小時。
另有相關紀錄片《白蠟傳奇》。

外形特徵

成蟲 雌短橢圓形,長6-9.5mm,寬約8.7mm,高5.5mm,蠟殼灰白色,死體黃褐色微紅。周緣具角狀蠟塊:前端3塊,兩側各2塊,後端1塊圓錐形較大如尾,背中部隆起呈半球形。觸角6節,第3節最長。足短粗,體紫紅色。雄體長1.3mm,赤褐色,前翅發達,短寬微黃,後翊特化為平衡棒。卵橢圓形,長0.3mm,紫紅色。若蟲 初齡扁橢圓形,長0.5mm,紅褐色;2齡出現蠟殼,雌蠟殼長橢圓形,乳白微紅,前端具蠟突,兩側每邊4塊,後端2塊,背面呈圓錐形稍向前彎曲;雄蠟殼橢圓形,長2-2.5mm,背面隆起較低,周圍有13個蠟突。雄蛹 長1.3mm,紅褐色。

生長繁殖

年生1代,以受精雌蟲於枝上越冬。翌春繼續為害,6月產卵於體下,卵期約1周。若蟲期80-90天,雌脫3次皮羽化為成蟲,雄脫2次皮為前蛹,進而化蛹,羽化期與雌同,交配後雄蟲死亡,雌繼續為害至越冬。初孵若蟲雌多於枝上固著為害,雄多到葉上主脈兩側群集為害。每雌產卵250-3000粒。卵在4月上旬-5月下旬陸續孵化,剛孵化的若蟲暫在母體下停留片刻後,從母體下爬出分散在嫩葉、嫩枝上吸食為害,5-8天脫皮為二齡若蟲,同時分泌白色蠟絲,在枝上固定。在成蟲產卵和若蟲剛孵化階段,降雨量大小,對種群數量影響很大。但乾旱對其影響不大。

防治方法

1. 做好苗木、接穗、砧木檢疫消毒。
2. 保護引放天敵。天敵有瓢蟲、草蛉、寄生蜂等。
3. 剪除蟲枝或刷除蟲體。
4. 冬季枝條上結冰凌或霧凇時,用木棍敲打樹枝,蟲體可隨冰凌而落。
5. 剛落葉或發芽前噴含油量10%的柴油乳劑,如混用化學藥劑效果更好。
6. 初孵若蟲分散轉移期噴灑40%氧化樂果500-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25%亞胺硫磷或殺蟲淨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豐散乳油1500-2000倍液。也可用礦物油乳劑,夏秋季用含油量 0.5%,冬季用3%-5%或松脂合劑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用8-1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