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精神

蠟燭精神

蠟燭精神是一種“隱喻”,蠟燭雖然平凡,卻有著一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新世紀,蠟燭精神就是黑暗中的一道希望。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最初來源於李商隱的《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淚始乾: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裡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肖楚女生前在農講所和黃埔軍校帶病工作時曾說:“同學們,你們想蠟燭不是能放光明嗎?做人也要像蠟燭一樣,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溫暖。”他形象地形容自己的人生觀是“蠟燭人生觀”,並以此自勵。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蠟燭精神
  • 外文名:Candle spirit
  • 源自:李商隱的《無題
簡介,來源,隱喻對象,

簡介

蠟燭精神是一種“隱喻”,蠟燭雖然平凡,卻有著一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新世紀,蠟燭精神就是黑暗中的一道希望。

來源

最初來源於李商隱的《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淚始乾: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裡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肖楚女生前在農講所和黃埔軍校帶病工作時曾說:“同學們,你們想蠟燭不是能放光明嗎?做人也要像蠟燭一樣,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溫暖。”他形象地形容自己的人生觀是“蠟燭人生觀”,並以此自勵。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隱喻對象

蠟燭精神顧名思義,從蠟燭這個實物中比喻出來的一種“燃燒了自己,照亮了他人”的無私的奉獻精神。蠟燭精神常用來隱喻教師
“蠟燭”隱喻讓人聯想到的就是明亮的光、溫暖的愛和不圖報答也無以報答的恩,它們如空氣一般充盈在青少年學生的周圍。憑理智,“明亮”是與“黑暗”相對的,“光”是與“影”相對的,“溫暖”是與“寒冷”相對的,“愛”是與“恨”相對的,“不圖回報”是與“貪婪成性”相對的,“無以報答”是與“貨款兩清”相對的,“恩”是與“仇”相對的。因此.“蠟燭”這個隱喻喻指的內容可能包括:
蠟燭精神
第一,教師是學生的啟蒙者。幫助學生撕開了無知的黑幕,激發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願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的真理之途(這與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洞喻”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教師是學生的健康、幸福和未來的守護者,教師對學生的這種愛如同太陽給地球的愛(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也曾將“教師”比作“太陽”)、春雨給莊稼的愛(“春雨貴如油”,“潤物細無聲”)、自然予人類的愛(老子的“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既溫暖又慷慨,既充裕又靜謐,既深厚又綿長。
第三,教師是無私和高尚的,他們一生之中所給予眾多學生的啟蒙、激勵、關心、指導、愛護、幫助是無從言說、無法計量,也從不謀求學生報答的,他們從工作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幸福就是學生的健康成長。
師恩難忘,師恩難報!看起來,人們用“蠟燭”來比喻教師一方面是要表達他們對教師職業特性(不僅僅是“無私奉獻”)的“生動認識” (“隱喻”本身就是認識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表達他們對於某些具體教師形象及其在教育生活中所體現的上述種種人文精神和人性關懷的肯定、感激、讚美、頌揚和謳歌之情。而且,從日常語言中“蠟燭”隱喻的使用情況來看,後一種用法應該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用法。這種用法與其說反映了社會對教師的某些“角色期待”,毋寧說表達了人們對教師精神的某種主觀認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