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嘴鸚鵡

蠟嘴鸚鵡

牡丹鸚鵡俗稱蠟嘴鸚鵡。原產於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烏干達、衣索比亞及蘇丹等地。現在世界各地均有飼養繁殖。我國於1975年由坦尚尼亞輸入,首先在北京動物園飼養展出,現已在全國很多城市的動物園(公園)飼養繁殖,近年來我國民間飼養和繁殖較為普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蠟嘴鸚鵡
  • 別稱:牡丹鸚鵡
  • :動物界
  • 原產地: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等地
分類及特徵,生活習性,飼養方法,雌雄辨別,

分類及特徵

牡丹鸚鵡在我國飼養共有3個類型:即黑頭牡丹鸚鵡、紅頭牡丹鸚鵡和黃頭牡丹鸚鵡。三種類型的成鳥體長為140~160毫米,體重40~50克。黑頭牡丹鸚鵡頭部羽色為黑褐色,嘴殼朱紅色,頸部有赤紅色頸環;紅頭牡丹鸚鵡頭部羽色為橘紅色胸部橙紅色,背羽及翅羽綠色,翅端近黑色;黃頭牡丹鸚鵡頭部羽色為金黃色,尾短如齊鏟形,尾羽艷綠色,足趾灰石色。雌雄成鳥羽色相同、但雄鳥體形略小於雌鳥,雄鳥的頭部及嘴殼小於雌鳥。

生活習性

野生的牡丹鸚鵡,多生活於熱帶叢林及草原地帶,常集大群活動覓食,以多種植物種子、果類為主食,尤喜食漿果。
有時也結群盜食農作物。此鳥鳴聲嘈雜。常覓食活動於農作區、較易被人撲獲。野生者多於春夏季節繁殖,營巢於樹洞中,卵為純白色。

飼養方法

此鳥易於飼養,並且較易適應新的飼養環境,是我國重要玩賞籠鳥之一。
牡丹鸚鵡適宜結群飼養,其籠舍面積可依飼養展覽需要適當安排,並需有適宜的露天場地供其運動。春、夏、秋三 季,宜有適度的光照。北方冬季應保持在15~22℃。其籠舍可圍以細鉛絲網,或用厚玻璃加以圍隔。家庭中飼養少量(1~5對),可用木箱改裝,一面是裝適宜的金屬網,精心飼養,即能獲得較好的玩賞及繁殖效果。飼養籠舍需墊清潔的細沙,供其採食也有利清潔。籠內設足夠粗度適宜的棲架,有利運動和休息。
人工飼養環境中的牡丹鸚鵡,可飼以多種飼料,如餅乾、麵包、饅頭、米飯、青菜、多種水果等。公園或動物園內大量飼養,可用虎皮鸚鵡混合粒料為主要飼料,同時飼予足量的青菜及水果,即可順利達到繁殖。育雛期間加飼熟玉米粉70%,熟雞蛋28%,骨粉2%的混合濕粉料。有利雛鳥正常成長。多種野生青草及蒲公英等,均為牡丹鸚鵡的理想青綠飼料。
經驗表明,在人工飼養下的牡丹鸚鵡,可控制在每年春秋兩季繁殖為佳,夏季不供給其巢箱,使親鳥休息並恢復體質。其人工巢箱由暗室及明室兩部分構成,每室的大小為長18厘米×寬18厘米×高20厘米。巢箱由木板製成,巢箱的明室及隔板各開直徑6厘米的洞口,洞口下緣距底8厘米。巢箱內室墊3~4厘米厚的木屑,在繁殖期間親鳥也常將軟草等物銜人巢內供作鋪墊物。
飼養中的牡丹鸚鵡,每年可繁殖2~4巢雛鳥,每巢產卵4~6枚,卵近圓形,卵殼純白色,卵重3.3~3.6克,孵化期22~23天,雛鳥出殼後經雙親飼育38~42天后離巢。孵化以雌鳥為主,在氣溫適宜的情況下,雌鳥每天離巢2~3次、離巢後迅速排便,採食和飲水,每次離巢時間3~5分鐘。孵化期中的雄鳥,多守衛於巢旁,有時雌鳥離巢後,雄鳥也進入巢中片刻,當雌鳥回巢後,雄鳥迅速出巢守衛。

雌雄辨別

牡丹鸚鵡真正好辨別雌雄是4、5個月以後,這時雌雄較好鑑別。其方法為:
1、觀看頭型:雄鳥頭型為背兒頭、頭尖、並且頭稍小。雌鳥頭型為扁平、圓滑、頭純圓,與雄鳥比較頭稍大。
2、觀看體型:雄鳥體瘦、毛緊、好動、性凶,眼圈距頭頂距離 較遠,眼顯小。 雌鳥體較胖、毛稍松,不太好動,眼圈距頭頂距離較近,眼顯大 。
3、臥槓姿態:雄鳥在槓上為立勢、昂首挺立,並且顯矯健。雌鳥臥槓為伏臥式,扒在槓上,溫順。
4、觀看尾羽尖:雄鳥的尾羽尖為尖型,雌的尾羽尖分叉為W型。 雄鳥尾羽形狀為V型。
5、用手摸泄殖腔:雄鳥的泄殖腔表現恥骨間間距小、並表現有興狀突起(即尖狀物)。 雌鳥的泄殖腔為兩恥骨之間間距大,尤其成鳥一中指可以伸進, 並且扁平,無有突起,此法鑑別特別準確,經驗豐富者從小鳥即可無誤的進行辨別雄雌。
6、最笨的方法:是將四隻牡丹鸚鵡放入同一籠中,待天黑時,看其那兩隻挨在一起,並表現親昵之情,則為一對準確無疑,若裝三隻鳥,兩隻接近者為一對,其單獨站立槓者將其提出,再別行配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