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背山

蟾背山

蟾背山是文成縣城中心地段一座土丘似的小山崗,因地塊形似蟾蜍而得名。別小看這小山崗,它在文成建縣及縣城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這兒曾發生不少的故事和留下不少史話。

據傳蟾背山小山崗,原本草木叢生,一片荒蕪,少有人跡。直到清末,王姓鄉民在山背東側建王氏宗祠,每年農曆七月,王氏裔孫們來宗祠祭祖,才漸漸有人上山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蟾背山
  • 位置:文成縣城中心地段的小山崗
發源地,民間佳話,歷史見證,人民大禮堂,

發源地

蟾背山曾是文成中學教育的發源地。抗戰以前,文成縣境內沒有中學只有鄉村國小。1941 年,原在群益國小當教員的抗日誌士周國春、劉子懷先生首倡在蟾背山創辦戰時國中學生補習學校,於王氏宗祠北首建三個簡易教室。周、劉兩先生親任教員,他們一邊教書,一邊宣傳抗戰。這所“戰時補中”是文成最早的中學。同年,溫州第一次淪陷,瑞安中學西遷到蟾背山設瑞安中學大嶨分部,將戰時補中併入。1945年,抗戰勝利,時瑞中已遷回瑞安,嶨川賢達陳林儒先生利用“瑞中分部”校舍再辦中學。辦學經費主要來源於棲雲寺田租收入,故取名“棲雲中學”。1947年,學校遷大嶨區署即文成中學原址。1949年,“棲雲中學”由縣政府接管,於當年9月,易名為“文成縣初級中學”。

民間佳話

在蟾背山上,曾進行過一場特殊的籃球賽,這場球賽成為民間佳話,流傳至今。
抗戰時期,國難當頭,大嶨一批知識青年,出於“強身衛國”,經常在一起體育鍛鍊,並組織了一支籃球隊,取名為“颶風”。這支籃球隊每天在蟾背山訓練,因勤奮,加上訓練有方,球藝提高很快,而且隊員個個有為地方爭榮譽的敬業愛鄉精神,曾參加溫州地區籃球賽,奪得冠軍,名噪一時。1944年,浙江省警察大隊遷來大嶨,警隊設在嶼根周氏宗祠。省警察大隊有一支籃球隊,這支“省警”籃球隊,據說是省籃球體壇上一支勁旅。“省警隊”聽說大嶨有一支四方聞名的“颶風”籃球隊,就提出挑戰。提出挑戰後,卻又有點內懼,私下對“颶風”隊隊長說:“我們是省級球隊,你們可要給面子,得輸給我們。”
“颶風”隊要和省級的“省警”隊比賽,大嶨全城轟動,大家奔走相告,都來觀看比賽。比賽在中學操場進行。蟾背山上人山人海,籃球場圍得水泄不通。比賽開始後,在鄉親父老的吶喊助威聲中,“颶風”隊隊員個個使出平時訓練的球藝,打得很有章法,比分一直壓著“省警隊”,這可急壞了“省警”,竟然出動武裝,在球場四周安上機槍,擺動槍栓“咔嚓、咔嚓”響,以此恐嚇“颶風”隊員,要他們輸球。這使得“颶風”隊一度產生慌亂,比分被追平後又超了上去。全場觀眾個個振臂高呼“颶風加油!颶風加油!”,“颶風”隊員又重新振作起來,又把比分追平。
這場球賽贏還是輸,在球賽中場休息時,“颶風”隊員圍在一起商量,大家看了看球場四周的機槍,又看看激情滿懷的鄉親們,個個都不服氣。隊長陳聖慶緊握拳頭,堅定地說:“一定要贏,別怕欺壓,不管怎么,也不能讓鄉親們失望,贏,一定要贏!”
比賽又開始了,“省警”的機槍手故意舉起機槍,拉響扳機,“颶風”隊員不予理睬,越戰越勇。然而,“省警”隊畢竟是省級球隊,是有實力的,比賽就要結束時,場上比分還是平局。就在這關鍵時刻,隊長中鋒陳聖慶一記遠投,命中了!球進籃網剛落地,球賽結束鑼聲隨之響起。我們的“颶風”隊贏了!全場歡聲雷動。“省警”隊員垂頭喪氣走出球場,機槍手悄然收起機槍。
這就是傳頌至今的,蟾背山大嶨健兒不畏強勢,捍衛地方聲譽,“颶風”大戰“省警”的佳話。66 年過去了,當年奮戰“省警”的“颶風”籃球健兒大多已過世了,但家鄉人們還記得他們:中鋒隊長陳聖慶、左邊鋒陳體春、右邊鋒鄭明恕、後衛陳知慕、吳信均。

歷史見證

蟾背山還是文成建縣,時代變遷那段歷史的見證。
自民國三十二年(1943)秋,有國民黨政員首倡在平陽、瑞安、泰順、景寧、青田五縣邊區劃設新縣後。1945 年,舊浙江省政府以“民俗強悍”向為盜匪淵藪之區,離城窵遠,行政管理不便等理由,報請中央設定新縣,取大明開國重臣劉基的諡號“文成”為縣名。1946年,為指揮進剿我地下黨、游擊隊,在大嶨設立了“綏靖辦事處”,並開始籌建新縣。
在此期間,發生了大嶨、黃坦兩地縣治所在地之爭。雙方都建立了“文成建設委員會”。大嶨方面為爭縣治拆中秋廟、河頭廟,出賣兩廟地基作為籌建經費,將蟾背山的棲雲中學,遷移到苔湖大嶨區署,將兩廟拆下的木材在山背上建造大禮堂。維修改裝棲雲中學校舍和王氏宗祠作科室辦公之用。又在山前拆出一條大道,直道大嶨街。紳士們還組織遊行,高呼:“頭可斷,血可流,文成縣治不能丟!”黃坦方面則以位置適中,地勢較高,可居高臨下控制全縣為由,在國民政府、國民黨上層疏通關係,並將文昌閣改建禮堂。兩地爭鬥得不可開交。
1946年12月,文成設縣獲準發文,由於在國民政府中有青田籍要員支持,縣治設在黃坦。大嶨人不服抗訴,派人上南京告狀,眾請陳伯遠晉見內政部長,陳述大嶨地處浙南諸縣中心,溪流多可通竹筏,大水時飛雲江帆船可通達,交通便利等作為縣治的多方面有利條件。1948年3月20日,《浙甌日報》刊登了著名記者周日健寫的《文成縣治問題商榷》一文。文章從地理位置、歷史發展、文化底蘊、人口分布、工商基礎、建築設施、交通條件等方面全面核實的資料,將大嶨與黃坦作比較,認定文成縣治應設於大嶨為宜。此文後在《溫州日報》、《中國民報》、《東南日報》轉載,引起省參議會重視,建議省政府撤銷文成縣治設在黃坦的決定。但國民黨中央青田籍要員,仍堅持公文已下達,不便更改,於是增設大嶨為文成縣府辦事處。
1948年6月,“文成綏靖辦事處”撤銷,正式成立文成縣,辦事處主任陳志堅被委任為縣長。7月1日,陳志堅先到黃坦文昌閣禮堂掛上“文成縣政府”牌,召開成立大會。次日,又到蟾背山大禮堂舉行隆重慶祝典禮,縣府工作人員大部分留在大嶨。
1949年5月6日,浙南遊擊縱隊司令龍躍命令:“充分發動民兵民眾,拖住大嶨敵軍,以助解放溫州。”並在赤砂組建解放大嶨指揮部。5月7日,溫州全城和平解放。當晚,駐文成浙保四團和縣自衛隊千餘官兵,向瑞安方向倉皇逃竄。8日清晨,圍攻大嶨的四方各路民兵先後進城,文成得解放。新組建的中共大南縣委(縣委初建時,棄用“文成”名,改稱大南)率20名游擊隊員,當晚連夜從泰順百丈趕來,進駐蟾背山。同年9月3日,按省委指示,恢復“文成”縣名,成立文成縣委,張金髮為縣委書記。9月11日,文成縣人民政府成立,劉日亮任縣長。縣府仍設於蟾背山,原棲雲中學校舍及王氏宗祠作為縣府機構辦公處。從此,大嶨鎮真正成為文成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蟾背山成了全縣的心臟。

人民大禮堂

蟾背山上的人民大禮堂古樸古香。大門正上方懸掛著莊嚴的國徽,門口平台下寬敞的條石石階依山而上。逢重大日子,石階鋪上紅地毯,很有氣派。這禮堂一直是文成人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場所,縣裡重大會議都在這兒召開。
解放初期,縣城沒有劇院、電影院,民間文化娛樂活動也都在這蟾背山大禮堂舉行。兒時擠在人群中到大禮堂看文藝演出、聽戲文的情景至今還時時浮現在腦海里。那一日,父親帶我來這裡觀看話劇《劉胡蘭》,舞台上劉胡蘭昂首挺胸怒視敵軍官,厲聲說:“共產黨員不怕死,怕死就不是共產黨員!”俯身將頭伸入敵人的鍘刀下,鍘刀按下,“鮮血”濺紅刀口。我哭了,躲在父親懷裡不敢看。還有《白毛女》,演到楊白勞被逼死,喜兒被抓進黃府,台下群情激憤,大罵黃世仁。
蟾背山
蟾背山上的人民大禮堂門口平台下寬敞的條石石階
此後,隨著縣委縣府機構不斷完善擴充,蟾背山上和周圍蓋起一幢幢辦公大樓及機關工作人員宿舍。文成縣委各部委,政府各科局機關基本都設在蟾背山,這兒成了全縣政治、經濟和改革發展的指揮中心。從解放初期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合作化高潮,人民公社化,到“文革”以後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文成建設發展的所有宏偉目標,規劃的藍圖,制定的決策和實施的措施均從這裡發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