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宮曲·鄴下懷古

《蟾宮曲·鄴下懷古》是元代盧摯創作的一首散曲。此曲是作者在一個西風蕭瑟的秋天登臨鄴城時所作。作者借在鄴下發生的歷史典故表明自己不求名利、只求修身立德有所貢獻於國家的心志。全曲用典貼切,選材典型,剪裁有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蟾宮曲·鄴下懷古
  • 作者:盧摯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 作品體裁:散曲
  • 別名:【雙調】蟾宮曲·鄴下懷古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蟾宮曲·鄴下懷古
笑征衣伏櫪悲吟,才鼎足功成,銅爵春深。軟動歌殘,無愁夢斷,明月西沉。
算只有韓家晝錦,對家山輝映來今。喬木空林,幾度西風,慷慨登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之一。
⑵蟾宮曲:曲牌名,即“折桂令”,又稱“天香引”“秋風第一枝”“步蟾宮”等,入雙調。全曲十一句七平韻。句式(襯字除外)為:七、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四。
⑶鄴(yè)下:古時鄴城的別稱,遺址在今河北臨漳境擊重凳內。
⑷征衣:《樂府群珠》作“征西”。伏櫪(lì):原意為馬伏在槽上,指受人馴養,喻指壯志未酬,蟄居待時。曹操龜雖壽》中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句。
⑸銅爵:即銅雀台。曹操建於鄴城。
⑹韓家晝錦:指北宋名臣韓琦所建的晝錦堂。

白話譯文

可笑曹操征西時發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慨嘆,而那時鼎足之勢剛成,便用銅雀台深鎖姬妾。北齊的《敕勒歌》猶有人唱,而“無愁天子”高緯好夢不成,只剩一輪明月往西邊沉落。
算起來只有韓琦的晝錦堂,歷經歲月,還在輝映著家鄉的山水。林中喬木空疏,幾度吹起西風,登臨鄴城,讓人百感交集。

創作背景

此曲具體創作時間不明。作者在一個西風蕭瑟的秋天登臨鄴城,面對曹操建立的銅雀等三台,想起許多人物在此地的興敗盛衰,於是有感而作此曲。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曲開頭三句“笑征衣(西)伏櫪悲吟,才鼎足功成,銅爵春深”,化用了唐代杜牧赤壁》中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並別出心裁地點出曹操自述暮年壯志的“悲吟”,嘲笑他的言行不一。曲中用“笑”字領寫曹操晚年耽於享樂、實無大志,以及用“征西”來指代這位篡奪漢室政權的奸雄,都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接下來“軟動歌殘,無愁夢斷,明月西沉”三句補明滅亡的原因。鄴下一度是北齊政體邀紙權的都城。北齊統治者腐朽昏亂,國中唯一有才幹的賢臣斛律光,卻遭讒被殺,因此迅速覆亡。“軟動歌殘”用的是北齊文只匪刪宣帝高洋令汾州刺史斛律金唱《敕勒歌》之典,“無愁夢斷”指的是被稱為“無愁天子”的北齊後主高緯等數十人被誣害而死之事。“明月西沉”,是巧妙的雙關語,憑著它同眼前荒涼的實景發生著感覺上的聯繫。這裡用上“殘”“斷”“沉”的衰敗字面,而不見具體的故跡遺址,暗喻北齊在歷史上的過眼繁華已無跡可尋。
曲子後半部分,曲家由斛律光聯想到北宋賢相韓琦:“算只有韓家晝錦,對家山輝映來今。”韓琦的故居晝錦堂是鄴下的一處名勝。這位集文業與武功於一身的名臣,給自己在家鄉的宅所取上“晝錦”這樣的名稱,字面上看是對“富貴不還故鄉,如衣錦夜行”古語的反用,實際上更含有不負家鄉父老期望、悚惕自勵的意味。歐陽修在《相州晝錦堂記》中就特地詳說了這點。“輝映來今”四字,表現出作者對韓琦的尊敬和懷備譽套愉念。昏君不足道,唯有賢臣為河山增色,這正是“鄴下懷古”的用意。然而,西風喬木,晝錦堂園頸戲舉體林中的景物也已非疇昔。結尾三句“喬木空林,幾度西風,慷慨登臨”,寄託了作者對人事變遷的深沉感慨。
此曲剪裁有序,愛憎分明。曲家對於歷史人物如曹操的品評不一定得當,但其對先人廉潔耿介之風的追慕之情還是應當肯定的。

名家點評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曾永義《元人散曲》:前半部分首三句寫曹操,其餘三句寫北齊的高歡、高緯和斛律光,各用笑、殘、斷、沉來表現功名富貴的幻滅,顯現出悲涼感慨的情調。

作者簡介

盧摯(約1242—1314後),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嵩翁,先祖涿郡(今河北涿縣)人,後世居河南夜設紙。初為元世祖侍從,後累官至翰林承旨。為元初比較有影響的作家,人稱其文與姚燧比肩,詩與劉因齊名;而散曲作品成就更高,代表了元代前期楊果、劉秉忠等一批達官文人的創作成就。《全元散曲》收其小令一百棕淋二十首,其數量之多,在前期散曲作家中僅次於馬致遠。今有李修生輯《盧疏齋集輯存》。
此曲剪裁有序,愛憎分明。曲家對於歷史人物如曹操的品評不一定得當,但其對先人廉潔耿介之風的追慕之情還是應當肯定的。

名家點評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曾永義《元人散曲》:前半部分首三句寫曹操,其餘三句寫北齊的高歡、高緯和斛律光,各用笑、殘、斷、沉來表現功名富貴的幻滅,顯現出悲涼感慨的情調。

作者簡介

盧摯(約1242—1314後),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嵩翁,先祖涿郡(今河北涿縣)人,後世居河南。初為元世祖侍從,後累官至翰林承旨。為元初比較有影響的作家,人稱其文與姚燧比肩,詩與劉因齊名;而散曲作品成就更高,代表了元代前期楊果、劉秉忠等一批達官文人的創作成就。《全元散曲》收其小令一百二十首,其數量之多,在前期散曲作家中僅次於馬致遠。今有李修生輯《盧疏齋集輯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