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宮曲·懷古》是元明時期蒙古族散曲家阿魯威創作的一首詠史的曲子。作者讚頌曹操、周瑜、諸葛亮的豐功偉業。借用典故,抓住“釃酒臨江”、“赤壁東風”和“八陣圖”等典型事件,言簡意豐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諸葛亮的英雄形象,並對三國鼎立的形勢進行了鳥瞰與概括。全曲寫得沉鬱奔放,與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負暗相契合。縱觀全篇,詩人以大開大合之筆,再現了三國人物的歷史風采,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業績,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追幕古貿、大展經綸的宏願。感情基調雄健高昂,有蘇軾“大江東去”的遺風,而無“人生如夢”的感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蟾宮曲·懷古
- 創作年代:元明時期
- 文學體裁:曲
- 作者:阿魯威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蟾宮曲·懷古
鴟夷後那個清閒[一]?誰愛雨笠煙蓑,七里嚴湍[二]。除卻巢由[三],更無人到,潁水箕山。嘆落日孤鳩往還[四],笑桃源洞口誰關[五]?試問劉郎[六],幾度花開,幾度花殘?
注釋譯文
[一]鴟(chi)夷:指范蠡。蠡輔佐越勾踐,雪了會稽之恥,知道勾踐可以共患 難而不可以共安樂,乃攜西施,泛舟游於五湖之上,變名易姓。到了齊,叫做“鴟夷子皮”,到了陶,又叫做“陶朱公”。事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及《貨殖列傳》。
[二]七里嚴湍(tuan):指東漢嚴子陵隱居不仕,在七里灘釣魚過活的事。
[三]巢由:巢,巢父。堯時隱士,不營世利,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時人號曰巢父。由,許由。堯把天下讓給他,他認為玷污了他的耳朵,於是到潁水之濱去洗耳。並遁居於潁水之陽,箕山之下,終身不出。並見皇甫謐《高士傳》上。
[十二]鼎足三分:言魏、蜀、吳三方對峙,鼎如之三足。
作品鑑賞
蘇武《前赤壁賦》里說他:“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戰船)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灑酒於江,以示憑弔),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在這首小令中,詩人只用寥寥九個字,就寫出了這個身經百戰、力掃群雄、統一了中國北方,且又多情善感、文采斐然的英雄形象。第三句寫英雄孫權。“紫蓋黃旗”,指雲氣,古人附會為王者之氣的象徵。但詩人認為虛幻的王氣不足憑信,東吳之所以能建立王業,是因為孫權、周瑜赤壁一戰,藉助東風,火燒了曹軍的戰船,遏制了曹操的攻勢。第四句寫英雄諸葛亮。他胸懷奇才,隱居南陽,徐庶稱之為臥龍。他的本願只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但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還是出山輔佐劉備。詩人用”驚起”兩字,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諸葛亮由隱居到出山的轉變過程。至於諸葛亮出山後的功績,用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八陣圖》)的概括最為確切完備。這裡詩人化用其意。最後一句既緊承對諸葛亮的描寫,又對魏、蜀、吳三方作了一個總結。 縱觀全篇,詩人以大開大合之筆,再現了三國人物的歷史風采,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業績,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追幕古貿、大展經綸的宏願。感情基調雄健高昂,有蘇軾“大江東去”的遺風,而無“人生如夢”的感嘆。
作者簡介
阿魯威,字叔重(一作叔仲),號東泉,人亦稱之為魯東泉。蒙古人,其名漢譯又作阿魯灰、阿魯等。十四世紀上半葉人。他蒙、漢文都有相當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