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葫蘆

蟈蟈葫蘆

蟈蟈葫蘆是蓄養鳴蟲的的最佳蟲具之一,歷史悠久文字記載可上溯到唐、宋時期,盛於明清,實物有據可證最晚可至清康熙年間。現存世量最多的范制官模蟈蟈葫蘆當屬道光年間豐澤園所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蟈蟈葫蘆
  • 類別:蟲具
  • 有記載起源:唐、宋時期
  • 鼎盛時期:明清
  • 最晚時期:清康熙年間
分類,使用和保養,收藏,

分類

蟈蟈葫蘆以型制分為范制與本長兩種。顧名思義,范制即是把葫蘆的幼實納入事先制好的木模或石膏模里,人工迫使葫蘆按模具的形狀成長。因為蟲害,品種,施肥,澆水,天災等原因,好葫蘆成功率很低。本長則是不加人工限制,天然長成的,形狀符合要求的葫蘆,這樣的葫蘆皮質好的更少,價格更貴。
蟈蟈葫蘆品質不同,價格有著天壤之別。葫蘆皮厚,皮色乾淨,無斑點疤痕,臍兒正且頂尖,形狀飽滿,不虧翻兒為上品,若有一項在玩家的眼中不如意,價格就會大打折扣。
范制蟈蟈葫蘆以形分類,可分為花模與素模,也稱花貨與光貨。花模圖案品種繁多,題材豐富,花紋則龍鳳麒麟,吉祥圖案之外,山水,園林,人物,花鳥,走獸蟲魚,無所不有。
素模:葫蘆表皮光潔的稱為素模。形狀也很豐富多彩,端肩雞心、松脖雞心、棒子、油瓶、柳葉、木瓜肚、玉簪棒等等,難於一一列舉。
花模:就是模具上本身帶有圖案,在葫蘆的葫蘆皮上自帶一些圖案。同樣有糠胎,瓷胎之分。但糠胎多質地鬆軟,圖案不清。如果圖案清晰,無疑是花模裡面的極品。
蟈蟈葫蘆以質地分,可分為糠胎、瓷胎。糠胎葫蘆質地鬆軟,蟈蟈鳴叫時,能與葫蘆發生共鳴,發出的聲音渾厚低沉,具有較強穿透力而不刺耳,故廣受老玩家青 睞。但葫蘆包漿上色慢,不結實也是一大遺憾。瓷胎葫蘆則正相反,壁厚結實,上手後很快包漿,甚至只需三五年就會發紅,令人愛不釋手。

使用和保養

新蟈蟈葫蘆上手把玩之前,要先把葫蘆表面用乾淨的濕布擦拭一遍,晾乾。然後用乾布蘸少量核桃油在表面輕塗一遍,放通風處晾乾即可上手盤。然後可以不定期的塗適量的核桃油,這樣可以使葫蘆變色快。夏天不養蟲時,要把葫蘆裡面清洗乾淨,晾乾,用布包少許花椒放到裡面,既能防蟲蛀,又不影響冬天養蟲。千萬不能放樟腦球,殺蟲劑之類的化學品,因為蟈蟈也是蟲。
蟈蟈葫蘆要打開蓋的話,一定要一手握緊圈,一手擰蓋,千萬不能握著葫蘆擰蓋,那樣容易把葫蘆擰碎。
當年的新葫蘆最好不要上手,因為新葫蘆貌似幹了,實際沒幹透,還有很多水分,葫蘆的毛細孔是張開的,如果馬上上手盤的話,手上的髒東西很容易透過葫蘆的毛細孔浸到葫蘆皮下,顏色就比其他表皮深,形成陰皮,那就不好治了。隔年的葫蘆已經徹底乾透,毛細孔已經收縮閉,上手的話就不會盤髒。
不過盤髒的葫蘆想治的話也有招兒,就是用雙氧水泡,您可以視葫蘆髒的程度自己掌握時間長短。這樣泡過的葫蘆,俗稱“下過水”,葫蘆顏色會發白,需要暴曬一兩個夏天才能趕上天然葫蘆本色。順便提醒一句,配好口的葫蘆千萬不要曬,不管紅木黒木,是木頭久曬必裂!
雙氧水是氧化劑,對葫蘆皮色多少都有傷害, “下過水”的葫蘆,畢竟是下過水,所以普遍存在變色慢,包漿慢,顏色發烏,質地疏鬆等缺陷,講究的老玩兒家,對下過水的葫蘆是不齒的。所以下水與否需要您酌情定奪。
蟈蟈葫蘆是為冬天在家飼養蟈蟈而準備的。冬天,把蟈蟈放進葫蘆中,在大雪紛飛的嚴冬揣在懷裡,聆聽著蟈蟈的叫聲,別有一番情趣。

收藏

可重點收藏的葫蘆有以下6種:
一是范制葫蘆,是將幼小的葫蘆納入刻有陰紋的模子中,待葫蘆木質化後取出。
二是勒扎葫蘆,也就是葫蘆在生長時人為改變其形態。
三是火畫葫蘆,即利用灼熱的工具在葫蘆表面的木質層上烙燙出焦枯痕跡形成圖案。
四是押花葫蘆,就是用堅刃的工具,通過按押在葫蘆上產生浮雕般的花紋。
五是針刻葫蘆,就是以針尖在葫蘆上刻畫出各種圖案。
六是刀刻葫蘆,即以刀刻葫蘆,或淺刻陰文花紋、或雕刻圖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