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4.55畝(其中:水田155.70畝,旱地78.85畝),人均耕地0.64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600.00畝;水面面積22.60畝,其中養殖面積22.60畝;草地50.00畝;荒山荒地750.00畝,其他面積1,500.00畝。
基礎設施
截至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 、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89戶通自來水。有89戶通電,有7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5.40%和85.40%)。
截至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3.00畝,有效灌溉率為5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7畝。
截至2010年底,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8.4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4.10萬元,占總收入的52.06%;畜牧業收入52.50萬元,占總收入的22.0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0頭);漁業收入6.00萬元,占總收入的2.52%;第二、三產業收入55.80萬元,占總收入的23.41%;工資性收入27.15萬元,占總收入的13.63%。農民人均純收入3979.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7.1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人(占勞動力的0.3%),在雲南省內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彌勒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1.1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1.20%。
人口衛生
截至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89戶,人口397人,其中男性212人,女性185人。其中農業人口397人,勞動力228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60人。
截至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50人,占人口總數的88.16%;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97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7人。
該村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巡檢司村委會衛生所和巡檢司鎮衛生院, 距離巡檢司村委會衛生所1.5公里,距離巡檢司鎮衛生院1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巡檢司中心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巡檢司中學,該村距離巡檢司中心國小0.90公里,距離巡檢司中學0.90公里。截至2010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2人,其中小學生22人,中學生20人。
村務公開
截至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4.5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村內年末集體總收入2.00萬元,有固定資產78.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
基層組織
截至2010年底,該村設黨支部1個,有黨員總數4人,其中男黨員4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有團員10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無娛樂場所,也無圖書室、文化室,基礎設施比較落後;
二、飲用的自來水未經過淨化處理,飲水衛生較差;
三、生產用水比較困難,特色產業如西瓜、冬早反季蔬菜的規模受到極大的影響和限制。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一、加深、加固和拓寬現有水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西瓜、冬早蔬菜的種植面積和規模;
二、將飲用水進行淨化處理;
三、建設村內文化娛樂場所,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