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螳䗛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
- 綱:昆蟲綱
- 目:螳䗛目
- 科:螳䗛科
- 亞門:六足亞門
- 亞綱:有翅亞綱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
物種學史
螳脩是一種外型既像螳螂,又像竹節蟲的古老昆蟲,21世紀初在納米比亞被發現,2001年建立新目。已發現4科11屬18個現生種類、3個發現於波羅的海琥珀中的始新世化石種類以及1個發現於我國內蒙古的侏羅紀化石種類。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螳脩和蛩蠊屬於親緣關係非常接近的姐妹群,應分別為蛩蠊目Notoptera的一個亞目。
最先發現螳脩的人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生索普(O. Zompro),他在研究竹節蟲過程中,發現波羅的海琥珀中一種怪蟲,其前足呈鐮刀狀,很象螳螂,但它的前胸小,有能捕食昆蟲的鐮刀狀中足,又不像螳螂;另方面,它體型細長,翅膀和中、後足退化,則象竹節蟲。卵產在卵囊中,又不象竹節蟲。索普與其他昆蟲學家組成的考察隊,在納米比亞布蘭德山採到了這種神奇的‘角鬥士’,並將其命名為螳脩目。
形態特徵
螳脩個體較小,有的僅20-30毫米。大多生活在山區草地上石塊下,捕食小型昆蟲,有時也會自相殘殺。略具雌雄二型現象;頭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多節;複眼大小不一,無單眼;無翅;胸部每個背板都稍蓋過其後背板,前胸側板大,充分暴露;前足和中足均為捕捉足;跗節5節,基部4節具跗墊,基部3節合併;尾須短,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