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蛉簡介
遍布中國各地。除為害水稻外,還為害
高粱、玉米、甘蔗、
茭白及取食多種
禾本科雜草。以幼蟲食害
稻葉,1~2齡將葉片食成白色條紋,3齡後將葉片食成缺刻,嚴重時將葉片咬成破碎不堪,僅剩中肋。秧苗期受害最重。
形態特徵
翅展16~18毫米,前翅深黃褐色,有兩條平行的暗紫寬斜帶;後翅灰黑色。雌蛾稍大,體色較雄蛾略淺,前翅淡黃褐色,兩條紫褐色斜帶中間斷開不連續;後翅灰白色。卵粒扁圓形,表面有縱橫隆線,形成許多方格紋;初產時淡黃色,孵化前變紫色。

幼蟲老熟時體長約22毫米,綠色,頭部黃綠色或淡褐色,背線及亞背線白色,氣門線黃色。僅有兩對
腹足和一對
臀足,行走時似
尺蠖。
被蛹初為綠色,漸變黃褐色。腹末有鉤4對,後一對最長。
生活習性
稻螟蛉在廣東一年發生6~7代,以蛹在田間稻茬叢中或稻桿、雜草的葉包、
葉鞘間越冬。年中多發生於7、8月間為害
晚稻秧田,其他季節一般
蟲口密度較低。偶爾在4、5月份發生為害早稻分櫱期。成蟲日間潛伏於水稻莖葉或草叢中,夜間活動交尾產卵,
趨光性強,且燈下多屬未產卵的雌蛾。卵多產於
稻葉中部,也有少數產於葉鞘,每一卵塊一般有卵3~5粒,排成1或2行,也有個別單產,每雌平均產卵500粒左右。稻苗葉色青綠,能招引成蟲集中產卵。幼蟲孵化後約20分鐘開始取食,先食葉面組織,漸將葉綠素啃光,致使葉面出現枯黃線狀條斑,3齡以後才從葉緣咬起,將葉片咬成缺刻。幼蟲在葉上活動時,一遇驚動即跳躍落水,再游水或爬到別的稻株上為害。
蟲齡越大,食量越大,最終使葉片只留下中肋一條。老熟幼蟲在葉尖吐絲把稻葉曲折成粽子樣的三角苞,藏身苞內,咬斷葉片,使蟲苞浮落水面,然後在苞內結繭化蛹。
螟蛉生活的環境 重要天敵
卵寄生蜂類如
稻螟赤眼蜂,幼蟲的寄生蜂類如
螟蛉絨繭蜂Apanteles ruficrus (Haliday)等,常年寄生率都很高;捕食性天敵有
蜘蛛等。
螟蛉的天敵地理分布
遼寧、河北、北京、山西、山東、陝西、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台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在黑龍江也有分布;朝鮮,日本,
菲律賓、夏威夷、墨西哥等。
防治措施
(1)冬季結合積肥剷除田邊雜草。
卵期的螟蛉(2)化蛹盛期摘去並撿淨田間三角蛹苞。
(3)盛蛾期裝燈誘殺。
(4)掌握在幼蟲初齡使用藥劑防治,可選用90%敵百蟲結晶或80%敵敵畏乳油,或25%喹硫磷800~1000倍液噴霧,或每畝用18%殺蟲雙250~300毫升或30%
乙醯甲胺磷120~160毫升兌水40~50公斤噴霧。或每畝用甲敵粉1.5~2公斤噴粉。
(5)放鴨食蟲。
典故來源
出自《詩經·小雅·
小宛》:‘
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是一種綠色
小蟲,
蜾蠃是一種
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裡,產卵在它們身體裡,卵孵化後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誤認為蜾蠃不產子,餵養螟蛉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義子。

南北朝時醫學家
陶弘景,不相信蜾蠃無子,決心親自觀察以辨真偽。他找到一窩蜾蠃,發現雌雄俱全。這些蜾蠃把螟蛉銜回窩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針把螟蛉刺個半死,然後在泥巢中產卵。原來螟蛉不是義子,而是用作蜾蠃後代的食物。通過有針對性的觀察,揭開了千年之謎。
典故:《
三國演義》只見一人侍立於側。
玄德視其人器宇軒昂,因問泌曰:“此何人?”泌曰:“此吾之甥寇封,本羅侯寇氏之子也;因父母雙亡,故依於此。”玄德愛之,欲嗣為義子。劉泌欣然從之,遂使寇封拜玄德為父,改名劉封。玄德帶回,令拜雲長、翼德為叔。雲長曰:“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後必生亂。”玄德曰:“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亂之有!”雲長不悅。
原文:
土蜂,名曰“蜾贏,”今世謂“細腰”之類。其為物雄而無雌,不交,不產;常取桑蟲或阜螽子育之,則皆化成己子。亦或謂之“螟蛉。”詩曰:“螟蛉有子,果羸負之,”是也。——《搜神記》
蜾蠃常捕捉螟蛉餵它的幼蟲,古人誤認為蜾蠃養螟蛉為子,故稱養子為螟蛉。蜾蠃:蜂的一種。
譯文土蜂名叫蜾贏,屬於細腰蜂一類。它作為一種生物,只有雄性而沒有雌性,不交配不生育。它常常拿天牛的幼蟲或蝗的幼蟲來養育,這些幼蟲經過它的養育,就都變成了它自己的幼蟲。也有人把天牛幼蟲叫做“螟蛉”。《詩經》說:“螟蛉有了幼蟲,果蠃背它去撫養。”便是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