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六都。民國時期,屬鳳崗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第八區塘埔鄉、鳳崗大鄉塘埔小鄉,塘廈人民公社、鳳崗人民公社蝦公潭生產大隊,鳳崗人民公社油甘埔生產大隊,鳳崗區油甘埔鄉;1987年,屬東莞市鳳崗鎮油甘埔管理區;1999年,屬鳳崗鎮油甘埔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李、黃、張、陳、曾、羅姓,以李姓為主。李姓先祖早年從長樂(今五華)玉茶深尾遷至歸善(今惠陽)長布豬糠圍,清康熙十年(1671年)遷東莞蝦公潭。黃姓先祖於清初從廣東長樂(今五華)上塘柏田約遷至今廣東惠陽縣,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遷至東莞塘瀝獅石廈,後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403人,其中男性186人,女性217人;80歲以上20人,最年長者96歲(女)。外來暫住人口約57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20人,主要分布在荷蘭、蘇利南、加拿大、美國等國家。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鳳崗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甘蔗、花生、木薯。改革開放後,耕地被大量徵用,村民“洗腳上田”進廠做工或從事第三產業。2015年,村有工業企業113家,個體工商戶90戶,經營行業涉及電子、模具、塑膠等,總產值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99%。村集體有廠房配套設施面積5.64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758.4萬元,集體總資產3930.8億元,淨資產3559.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村內有樹齡100年的龍眼樹3棵(三級古樹)。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碌鵝、炸丸、打“米橙”、圓蓉粄、艾粄、雞血藤粄、鹹水粽、灰水粽、蘿蔔粄、起粄。
省道東深2線,鄉道同興路、校塘路經過該村。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通電,1983年通自來水,1984年通電話,80年代末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網際網路。
村中有快樂童年幼稚園,有籃球場、圖書室各1個,2015年藏書1000餘冊。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12座。有碉樓12座,大眾碉樓,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占地面積23.52平方米;容芳碉樓,建於1915年,占地面積31.8平方米;傳芳碉樓,建於1915年,占地面積23.1平方米;黃秀碉樓,建於1915年,占地面積64平方米;玉麟碉樓,建於1920年,占地面積19.21平方米;松元碉樓,建於1920年,占地面積23.52平方米;本昌碉樓,建於1920年,占地面積27.6平方米;錦發碉樓,建於1920年,占地面積22.8平方米;錦鵬碉樓,建於1920年,占地面積19.24平方米;世英碉樓,建於1923年,占地面積23.1平方米;冠英碉樓,建於1923年,占地面積31.8平方米;天才碉樓,建於1935年,占地面積23.1平方米。有宗祠3座,分別為李氏宗祠、黃氏宗祠、江氏宗祠,均已不作宗祠使用。
村中存有《蝦公潭村李氏族譜》,於光緒四年(1878年)編修;《蝦公潭村黃氏族譜》,於民國初年編修。
村有“獨占鰲頭”的故事。民國初年,端風國小學生李緝光(蝦公潭人),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在讀完國小五年級時,他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隨朋友到省城廣州考省立第一中學。在公布成績那天,李緝光觀看榜文,當時他想,自己國小還未畢業,此次考試,必定名落孫山。因此,他從榜尾往上看,差不多看完榜文,仍不見自己的名字,心也涼了。他耐著性子再往上看,突然眼前一亮,自己的名字居然名列榜首,獨占鰲頭。
另有李鳳橋的故事。相傳該村有個叫李鳳嬌的婦女,20年代嫁給塘瀝河背楊姓人為妻。後楊某去牙買加做生意,又在當地結婚,生下幾個子女,托人帶回塘瀝與李鳳嬌共住。1933年春,未成年的大兒子向李鳳嬌要錢,李鳳嬌不給,大兒子拿起槍想恐嚇她,沒想到槍中有子彈,結果打死了李鳳嬌。訊息傳到李鳳嬌娘家,激起村中父老憤怒,他們聚集到塘瀝河背楊家討公道。蝦公潭村德高望重的李錦英(即李天任,後出任香港大埔崇正中學校長)出面調解。經過調解,蝦公潭村民不要求對方賠償金錢,而要求對方用賠償金修建一座橋。因為當時塘瀝圩東南面幾個村莊的村民到天堂圍、鳳崗等地都要過塘瀝河,很不方便。經雙方協商,楊姓願意出資興建一座水泥橋,因“橋”與“嬌”諧音,故而把橋命名為李鳳橋。1993年冬,李鳳橋建成,橋長80餘米,寬1米多,最高處3米多。
清道光中期,村人李傳芳考中武秀才。
20年代,村人李皆仁與人合資開辦怡安廠,引進縫紉機,為民眾縫製衣服。
1959年春,蝦公潭民辦學校和油甘埔民辦學校合併。
1979年冬,蝦公潭村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004年9月,該村東深公路二線動工。
該村代表性人物:
李傳芳(生卒年不詳),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武貢生,曾任千總,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捐款重修黃洞回龍庵。
李談史(1906—?),1937年參加國民政府軍,奔赴華東參加抗戰。1938年,在廣西崑侖關戰役中,被日軍炮彈炸傷右腳。後任國民政府軍政部廣西柳城種馬牧場會計主任。
李譚仁(1922—),曾任牙買加中華會館負責人。
李東發(1922—1945),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1945年在惠陽縣淡水被捕遭殺害。
李樹林(1922—1948),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一支隊三團代理排長,1948年在海豐縣作戰時犧牲。
李就洪(1925—1948),曾任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崇正總會永遠名譽顧問。
李查禮(1929—1945),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1945年上半年在寶安縣平湖作戰時犧牲。
黃東來(1929—),曾任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崇正總會永遠名譽顧問、中文書記。
黃金友(1929—1948),粵贛湘邊縱隊一支隊三團戰士,1948年末在送情報時,被國民黨地方武裝逮捕並殺害。
李冠明(1931—2012),1948年6月參加江南一支隊三團“鐵鳥隊”,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紅山包”戰鬥中,所在營獲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兩總部頒發的“能攻善守”錦旗,個人獲三等功。1954年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周年閱兵儀式。
李克明(1935—),鳳崗人民公社郵遞員,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分別獲“廣東省優秀鄉郵員”“全國優秀投遞員”稱號。
李衍林(1940—),曾任《洵南日報》社長兼蘇利南中文學校校長和廣義堂書記,2004年11月獲蘇利南總統授予的“棕櫚”勳章。
李小韜(1952—),深圳市鹽田區政協委員,攝影作品近3000幅,在國際國內多個刊物發表,並參加攝影比賽,其中獲國家級大獎近100幅,多幅油畫作品被新加坡、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收藏。其中1989年在蝦公潭村拍攝的《婚宴》入選《二十世紀華人攝影經典》。
李建輝(1957—),1979年在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立二等功,曾任深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代中隊長。
黃桂林(1958—),美國田納西州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