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狀無刺鱝

蝠狀無刺鱝

蝠狀無刺鱝,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蝠狀無刺鱝體腹面呈白色,背面呈黃褐色,前部具有暗褐色橫紋,後部具有暗褐色網紋,長有圓形或六角形白斑,腹鰭和尾部長有黃色細線或斑點。在尾鰭後方具有6至7條暗褐色橫紋,尾後部無刺,且為淡藍色。蝠狀無刺鱝體盤長約為寬的一半,長有一個小型背鰭,呈三角形。蝠狀無刺鱝主要分布於爪哇海、馬六甲海峽及中國南海。蝠狀無刺鱝是罕見的大型魚種,通常用流刺網或魚叉抓捕,可食用,軟骨及魚皮可製成用品。經濟價值極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蝠狀無刺鱝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Compagna(1999)認為Aetobatus reticulatus Teng, 1962為有疑問學名,應為本種之同種異名;網紋鴨嘴燕魟Aetobatus vespertilio為本種之同種異名。體盤非常寬長,體盤長約為體盤寬一半。前緣圓凸,後緣凹入,內緣圓凸前角尖彎,后角廣圓。吻寬短鈍尖,突出於腹面上之頭前;吻長約等於體盤長1/6,比眼間隔1/2稍大。眼頗小,側位,眼球徑約等於出水孔1/2;眼間隔側凸中凹。鼻孔平橫,只露出一個狹小的入水孔;前鼻瓣頗寬,基部連合,後部中間深凹,兩側作圓形小瓣下垂;後鼻瓣前和側部轉入於鼻口溝中。口頗小,平橫,寬比口前吻長稍小;口底在咽頭前方具明顯乳突六個。鰓孔狹小,距離約相等,最後兩個較近。腹鰭中大,長比寬為大;前角圓鈍,后角廣圓,內緣尚分明,鰭腳扁管形,後緣頗尖。背鰭一個,小型,呈三角形,前角廣圓,後緣斜直微凹,連於尾上,沒有內緣;起點距腹鰭終點約等於基底2/3。尾很細長,約為體長之5倍;尾無刺;側無皮褶,上下皮褶都幾乎消失;兩側皮上具橫列線紋,呈竹節狀,幾乎直達尾端。體色背面黃褐色,前部具暗褐色橫紋,後部具暗褐色網紋,包含圓形或六角形白斑;腹鰭和尾其中常夾帶著黃色細線或斑點。腹鰭和尾的基部也具暗色網紋與白色斑點;背鰭白色,隱現斑紋。尾部在尾鰭後方具暗褐色橫紋6-7條,尾的後部幾乎為淡藍色。腹面白色。 (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常大群出現於海中上層,但多半棲於底中水層,深度約110公尺,卵胎生,食底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爪哇海(雅加達)、馬六甲海峽(檳榔嶼)、泰國及中國南海(北部灣)。

漁業利用

通常由近海底層延繩釣捕獲,具食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