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肌肉。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入胃經。
功效
降逆和胃,生肌斂瘡。
主治
反胃,胃痛,食少,痔瘺。
相關配伍
治下焦弱,理胃氣,令人能食,蝟肉二斤,以五味醃炙之,每日服食一次,適量。(《日常實用古代藥補食譜》)
用法用量
內服:炙食或煮食,0.5-1隻。
炮製
採集加工:四季均可捕捉,捕殺後剝去皮,取肉,鮮用。
形態特徵
1、刺蝟,別名蝟、毛刺《爾雅》,白刺蝟《楊氏家藏方》,蝟鼠《綱目》,偷瓜蜮(姚可成《食物本草》),刺鼠《隨息居飲食譜》,偷瓜獾、刺血兒《中藥大辭典》。體形肥短,體長16-27cm,體重400-900g。頭寬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長度不超過周圍的刺長。體背面及兩側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較發達,尾短。刺蝟臉部色較深為褐色。全身的尖刺顏色變異較大,大致可分為:一為純白色,為數較少。一為基部白色或土黃色,中間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為白色,因而整個體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有細而硬的白毛。四足淺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2、達烏爾刺蝟,體形較刺蝟略小,體長17.5-25cm。耳較長,超過其周圍尖刺之長。刺短而細,棕褐色與白色相間,無純白色尖刺。體背為淺棕褐色,體側及腹面長有粗硬的污白色毛。
3、大耳蝟,體形較小,體長17-23cm。吻部甚尖,耳大,耳長為37-50mm,耳尖鈍圓,顯然超過其周圍的尖刺。軀體背面覆有硬刺構成的甲冑,由頭部耳後方開始,往後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體背部的尖刺為暗褐色與白色相間,也有少數全白色的刺。尾極短為棕褐色。為荒漠、半荒漠地帶典型的種類。
生長環境
1、刺蝟,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開墾地及荒地、灌木或草叢等各種類型的環境中,但以平原丘陵、灌木叢中為多。
2、達烏爾蝟,棲息於乾旱地區草原地帶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區的灌叢中。
3、大耳蝟,棲息於農田、莊園,礫石荒漠也能見到。
分布區域
動物刺蝟,分布於我國東北及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動物達烏爾蝟,分布於我國東北及山西、陝西、寧夏等地。動物大耳蝟,分布於我國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反胃,炙黃食之。”“肉食之主痿。”
《食療本草》:“炙食,肥下焦,理胃氣,令人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