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葛(山豆根)

蝙蝠葛(山豆根)

生於山坡林邊、田邊、路旁及溝谷灌木叢中或攀援於岩石上。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蝙蝠葛(山豆根)
  • 來源:蝙蝠葛(山豆根)的根或根狀莖
  • 別稱:山豆根
  • 分類:草藥名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採制,成分,藥理,臨床,性狀,採集加工,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形態特徵

多年生落葉藤本,長13米。根狀莖細長,圓柱形,外皮黃色或黑褐色,斷面黃白色。莖纏繞,圓柱形,有細縱棱紋。單葉互生,葉片腎圓形至心臟形,長寬均為5~14厘米,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有3~7淺裂,裂片三角形,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有5~7條掌狀脈;葉片盾狀著生; 蝙蝠葛
葉柄長15厘米,無托葉。花單性,雌雄異株,成腋生圓錐花序,總花梗長3~6厘米,花梗長5~7毫米,基部具小苞片;花小,黃綠色或白色,萼片和花瓣均約6,2輪排列;萼片披針形;花瓣卵形,肉質,邊緣內卷;雄花有雄蕊10~16,花葯球形,4室;雌花有退化雄蕊6~12,子房上位。核果腎圓形,熟時黑紫色。花期6月,果期8~9月。
性狀根莖呈細長圓柱形,彎曲,有分枝,長可達50厘米,直徑0.3~0.8厘米。表面黃棕色至暗棕色,多有彎曲的細根,並可見突起的根痕及縱皺紋,外皮易剝落。質韌,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纖維性,木部淡黃色,呈放射狀排列,中心有髓。氣微,味苦。
蝙蝠葛(山豆根)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林緣、灌叢溝谷或纏繞岩石上。
蝙蝠葛(山豆根)

主要價值

中藥治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口瘡齒齦腫痛,黃疸,腸炎,痢疾,腎盂腎炎,痄腮,癰瘡腫毒,蟲蛇咬傷,食道癌,胃癌。 蒙藥治血熱,“協日”熱,骨熱,熱性“希日烏素”症,丹毒,口渴,噁心,嘔吐,皮膚病。 《綱目拾遺》:"治腰痛。瘰癧。"
蝙蝠葛(山豆根)

採制

春、秋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曬乾。

成分

根莖含蝙蝠葛鹼、粉漢防己鹼、蝙蝠葛雙鹼、青藤鹼、山豆根鹼、山豆根諾林等。
蝙蝠葛蝙蝠葛

藥理

本品水提取物對大鼠腹水型吉田肉瘤及腹水型肝癌,小鼠子宮頸癌14,人的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均有抑制作用,山豆根對吉田肉瘤治癒率60%以上,在治癒的大鼠血清中發現有抗癌體存在,且有遺傳傾向。

臨床

用於治療肺癌、膀胱癌、咽喉癌、絨毛膜上皮癌、白血病、甲狀腺癌等。山豆根鹼已做成注射液、山豆根片和蜜丸。
(1) 治膀胱癌:用山豆根浸膏片,每次4片(每片相當生藥1.5g),每日3次。或用山豆根注射液4ml(每ml含生藥2g)肌注,每日2次;喜樹鹼10~15mg,加生理鹽水20~30ml,每周3次。共治療53例,臨床治癒2例,顯效33例,有效1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6.8%。
(2)用山豆根總鹼及甲鹼治療惡性和葡萄胎104例,總有效率88.26%。乙鹼治療20例,治癒15例,有效3例,無效2例,有效率90%。

性狀

乾燥藤莖,圓柱形,直徑2~10毫米。表面黃棕色至黑棕色,有明顯縱溝,節上有葉痕、側枝痕或芽痕;質堅硬,折斷面纖維性,皮部易剝落,木部導管呈孔洞狀,中央有白色髓。有時基部稍帶有圓柱狀的根莖,直徑12~24毫米,表面灰棕色或棕色,粗糙,具縱紋及支根痕;質堅硬,斷麵粉性,類白色,木質部導管孔洞明顯。氣無,味淡。以乾燥、青棕色、枝條均勻、粗如小指者為佳。
蝙蝠葛(山豆根)

採集加工

春、秋季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泥土,曬乾,切片備用。

用量用法

中藥3~1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含漱或研末調敷患處。 蒙藥多配方用。

使用注意

中藥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蝙蝠葛(山豆根)
蝙蝠葛蝙蝠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