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石

蝙蝠石

蝙蝠石,又名燕子石,學名三葉蟲化石,該石是一種海洋動物三葉蟲的化石,是亞洲晚寒武世早期的標準化石。石上三葉蟲的形體清晰,狀如春燕穿柳,浮雕般凝於岩板層面,具有色澤古雅,姿質溫潤,紋彩特異,富有天趣的特點。石質地細膩沉透,撫如凝脂;石片顏色多呈深綠、淺綠,間有紫褐;三葉蟲化石顏色微黃,凸出石面,須翅翎羽皆生動逼真,一般2至4厘米大小,形如飛燕,狀若翔蝠。三葉蟲頭蓋呈梯形,尾部形似蝙蝠,邊緣有刺多對,兩側的一對最長。大塊的燕子石上可鑲嵌多個蟲體,有的較完整,有的破碎後被零星嵌入石面,有的雜亂交錯,形成自然紋理,無需雕飾即可用於陳設觀賞。

發現,產地,名硯,

發現

早在明朝崇禎年間,一個名叫張華東的人在山東泰安大汶口發現了一種包埋在石頭裡的“怪物”,其外形容貌頗似蝙蝠展翅,於是他就為之命名為“蝙蝠石”。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對“蝙蝠石”進行了科學研究,終於弄清楚了原來這是一種三葉蟲的尾部。這種三葉蟲生活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是海洋中的一種節肢動物。為了紀念這個世界上給三葉蟲起的第一個名字,中國科學家就把這種三葉蟲由拉丁名翻譯成的中文名字依然叫做“蝙蝠石”或是“蝙蝠蟲”。
蝙蝠石

產地

萊蕪山區是中國蝙蝠石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主要產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萊蕪市鋼城區顏莊鎮和萊城區高莊、臨沂市費縣馬莊鎮等地。以產於山東泰安大汶口的為最著名,歐洲北部也有少量發現。

名硯

用燕子石制硯,歷史悠久,明崇禎時(1628—1644)即己發現,製作硯台,名為“多福硯”;或製作案頭屏風,供觀賞。成硯稱"燕石硯"、"多福硯"或"鴻福硯",保潮耐涸,易於發墨,不傷筆毫。也可用燕子石製作的石板畫、座屏、壁掛、鎮尺、筆筒等工藝品。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鄒平張尚書崇禎間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福硯。"
清·盛百二《淄硯錄》:"此石萊蕪往往有之,其背有如蝙蝠者,如蜂、蝶、蜻蜒者,文皆凸出,制硯名鴻福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