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柑大實蠅(Tetradacus tsuneonis;citrusfruitfly)是實蠅科的1種,原產於日本九州南部的野生橘林中。分布於日本九州大分、宮崎、鹿兒島、熊本4縣和奄美大島;中國台灣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越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蜜柑大實蠅
- 拉丁學名:Bactrocera (Tetradacus)tsuneonis(Miyake)
- 別稱:Bactroccra (Tetradacus) tsuneonis (Miynke)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 目:雙翅目
- 科:實蠅科
- 亞科:寡毛實蠅
- 族:寡毛實蠅
- 屬:果實蠅屬
- 分布區域:四川、江蘇、貴州、廣西、海南、台灣
- 英文學名:Japanese orange fly
形態特徵,成蟲,幼蟲,危害特點,寄主方式,混淆類型,生物學特徵,生活習性,傳播途徑,檢測方法,田間檢測,實驗室檢測,控制方法,相關書籍,
形態特徵
成蟲
體大型,頭部黃褐色,單眼三角區黑色,顏面斑棱形或長橢圓形,黑色。觸角黃褐色,觸角芒暗褐色,其基部近黃色,具1對上側額鬃和2對下側額鬃,內、外頂鬃各1對。
胸部:中胸背板紅褐色,背面中央有人形的褐色縱紋,肩胛和背側板胛以及中胸側板條均為黃色,中胸側板條寬,幾乎伸抵肩胛的後緣;側後縫色條始於中胸縫並終於上後翅上鬃之後,呈內弧形彎曲,具中後縫色條。小盾片黃色。
胸部的鬃序如下:小盾端鬃1對,無小盾前鬃,後翅上鬃2對,前翅上鬃2對(有時1對,或有時1側1根,而另1側2根,不等),中側板鬃缺,背側鬃2對(前、後各1對),肩板鬃2對(內對常較外對弱小)。
翅:膜質透明,前緣頻寬,與R4+5脈匯合,並在翅端R4+5脈的下方和M1+2脈之間略擴展;此外,在R2+3脈與R4+5脈之間的暗褐色前緣帶上有1空白透明長形條;無臀條。
足:近紅褐色,脛節色較深。
腹部:熒褐至紅褐色,背面具一暗褐色到黑色中橫帶,自腹基部延伸到腹部末端或在末端之前終止;第3腹節背板前緣有1暗褐色到黑色橫帶,與上述中縱帶相交呈"+"字形;第4和第5節背板兩側各有1對暗褐色到黑色短帶;雌蟲第6節背板隱於第5節的下方,第7~9節組成產卵器(第7節為基節,形如瓶狀,暗褐色;第8節為中節,具銼區;第9節為產卵管節,端呈3葉狀,具端前剛毛4對)。產卵器的基節長度約為腹部1~5節長之和的1/2,其後端狹小部分短於第5腹節,受精囊細長,螺旋形。雄蟲第3腹節板具櫛毛,第5腹板後緣略凹,陽莖端暗褐色,其上透明的蘑菇狀物端半部密生透明小刺。體長:10.1~12.0mm(♀),9.9~11.0mm(♂)。
幼蟲
幼蟲共3齡。1齡,體長1.25~3.5mm。口鉤小形,長0.04~0.07mm。前氣門尚未發現,後氣門甚小,由2片氣門板組成,裂孔馬蹄形。氣門板周圍有氣門毛4叢。2齡,體長3.4~8.0mm。口鉤發達,黑色,長0.16~0.17mm,氣門具氣門裂3個,氣門毛5叢。3齡,體長5.0~15.5mm。口鉤發達,黑色,長 0.21~0.38mm,前氣門丁字形,外緣呈直線狀,略彎曲,有指突33~35個。體節2~4節前端有小刺帶,腹面僅2~3節有刺帶。後氣門具氣門裂3個,氣門毛5叢。
卵: 白色,橢圓形,略彎曲,一端稍尖,另一端圓鈍,上有2個小突起。長 1.33~1.6mm。
蛹: 體長8.0~9.8mm,橢圓形,淡黃色到黃褐色。
危害特點
據報導,此蟲是日本九州的特產,原產於日向、大隅和薩摩的野生枯林中。蜜柑大實蠅是柑桔類的嚴重害蟲,以幼蟲危害柑桔果實,蛀食果肉,有時也侵害種子。當幼蟲發育到3齡期時,被害果實的大部分已遭破壞,嚴重受害的果,通常在收穫前則出現落果而導致減產。在嚴重發生區果實中的蟲果率通常是在20%一30%,更嚴重的可高達100%。日本九州曾於1.5萬多畝的柑桔面積上嚴重發生,損失達60%以上。
寄主方式
柑桔類,包括金柑(Fortunella xerassifolia)、F.margarita、F.japonica、酸橙(Citrus auranlium)、甜橙(C.sinensis)、柑(C.reticulata)、紅桔(C.tangerina)、溫州蜜柑(C.unshiu)和乳桔(C.kinokuni)等。
混淆類型
個種的區別]
這兩種大實蠅各自的色澤、翅端棕斑變異較大,鬃毛也有變異。因此,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產卵管的長度。
卵白色,橢圓形,略彎曲,一端稍尖,另端圓鈍,長1.33~1.6毫米,寬0.24~0.32毫米。
幼蟲體細長,前部圓錐形,後部近圓柱形。體色隨齡期由乳白色變成略帶黃白色。老熟幼蟲體長 5.0~15.5毫米,寬1.7~3.5毫米。前氣門“丁”字形,外緣成直線狀,略彎曲,有乳突33~35個。
蛹橢圓形,淡黃色到黃褐色,體長8.0~9.8毫米,寬3.8~4.5毫米。
蜜柑大實蠅在日本九州1年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6月初開始羽化,直到7月末。6~8月均能見成蟲。多在8月產卵。成蟲壽命40~50天。一雌產卵30~40粒。卵產果瓤內或果皮中。幼蟲瓤瓣中蛀食。幼蟲3齡,脫果後鑽入表土下3~6厘米處化蛹。
生物學特徵
蜜柑大實蠅在日本九州一年發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一般於6月上旬初開始羽化,直至7月下旬末,6—8月都能見到成蟲。幼蟲脫果始期在10月下旬,少數可延至次年1月上、中旬。由於蛹越冬場所處的位置不同,接受陽光而獲得的溫度高低有異,因此成蟲羽化時期有先後,一般以向陽地的蛹羽化最早,故此蟲的羽化期一般認為可達2個月。成蟲羽化以上午10—12時最多,午後羽化較少。羽化時刻與天氣有關,晴天午前多,陰天次之,雨天午後多。成蟲的產卵前期17—26天,於7月中旬開始交尾產卵,盛期於8月上旬。成蟲產卵通常在一個產卵孔中1粒。
生活習性
此蟲原產於日本,是日本九州的特產,在大隅和薩摩的野生桔林中,蜜柑大實蠅是柑桔類的嚴重害蟲,以幼蟲為害柑桔果實,蛀食果肉,有時也侵害種子。當幼蟲發育到3齡期時,被害果實的大部分已遭破壞,嚴重受害的果,通常在收穫前則出現落果而導致減產。成蟲產卵通常在1個產卵孔中1粒,少數個別的可達6粒不等,每一頭雌蟲的產卵數可達30~40粒,被產卵的果實,著卵處表皮周圍黃色,卵期約20天以上。老熟幼蟲隨被害果落地入土,幼蟲入土後一般於當日化蛹。3齡幼蟲有彈跳的習性。蛹期200多天。成蟲壽命約40~50天。
傳播途徑
主要以幼蟲隨被害果,有時也能隨被害的種子,從一地傳到另一地。卵也可隨果實傳播。蛹則可隨果實的包裝物或結果寄主樹木所附土壤傳播。
檢測方法
田間檢測
對從疫區輸入的柑橘果實及其包裝箱或其他容器進行嚴格的檢疫,首先從外表觀察果實是否有此蟲感染,然後剖果檢查是否有幼蟲或卵存在;檢查包裝箱的碎屑物中是否有蛹存在。由於越冬蛹有隨帶土的樹株轉運他處的可能性,因此在清除所附土壤的過程中,要注意檢查是否有蛹脫落。
實驗室檢測
根據形態結構鑑定。
控制方法
檢疫規定
蜜柑大實蠅是我國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中規定的二類危險害蟲,應嚴格施行檢疫。
檢疫方法
對從疫區輸入的柑桔果實及其包裝箱或其他容器進行嚴格的檢疫,首先從外表觀察果實是否有此蟲感染了,然後剖果檢查是否有幼蟲或卵存在;檢查包裝箱的碎屑物中是否有蛹存在。由於越冬蛹有隨帶土的樹株轉運他處的可能性,因此在清除所附土壤的過程中,要注意檢查是否有蛹脫落。利用地中海實蠅的低溫和熏蒸技術處理密柑大實蠅。
防治方法
據日本熊本縣經驗,採用吐酒石(tartar emetic)加糖的水溶液噴布,對撲滅此蟲很成功。
方法是吐酒石8g,糖40g和水1800ml混合使用,可足夠6畝果園的誘殺用量。國內的防治措施中除了採摘和蒐集落地蟲果之外,比較有效的殺
相關書籍
中文標準名稱: 《蜜柑大實蠅鑑定方法》
英文標準名稱: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of japanese orange fly [Bactrocera (Tetradacus) tsuneonis (Miyake)]
發布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
蜜柑大實蠅鑑定方法
本標準規定了蜜柑大實蠅的鑑定方法。
本標準適用於進口蜜柑大實蠅寄主植物(參見附錄A)及其果實時對蜜柑大實蠅的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