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石經

蜀石經

蜀石經,又名廣政石經,肇始於後蜀廣政元年(938年),由當時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以開成石經為藍本,並增刻注文,歷時八年,刻成十經,碑石上千塊,立於成都府學文翁石室(今石室中學),餘下三經在宋代補刻。這是我國古代唯一附有注文的石經,首次將儒家“十三經”全部匯集一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蜀石經
  • 別名:廣政石經
文物沿革,文物鑑賞,

文物沿革

蜀石經原刻有《孝經》、《論語》、《爾雅》、《周易》、《詩》、《書》、《儀禮》、《禮記》、《周禮》、《左傳》等十經。北宋時,又續刻完《左傳》,並補刻《公羊傳》、《穀梁傳》、《孟子》三經。蜀石經是歷代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經典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但已殘缺不全。明清之際的顧炎武撰有《石經考》,清代的萬斯同撰有《石經考》、民國時代的馬衡撰有《漢石經集存》、張國淦撰有《歷代石經考》,對蜀石經的源流、文字,都有考釋,可用作研究蜀石經的參考。

文物鑑賞

蜀石經殘石迄今為止確認者非常稀少,現僅存7塊,其中1塊《儀禮·特牲饋食禮》原藏重慶市博物館,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其餘6塊均藏於四川博物院。四川博物院院藏的6塊中,5塊時代為後蜀,1塊為南宋。業內人士評價,從稀有性和影響來說,四川博物院所藏的這6塊蜀石經殘石是一級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