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蜀石經》是2020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拓蜀石經
- 作者:(清)劉體乾輯
-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6月1日
- 開本:8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35691736
內容簡介
蜀石經,又稱廣政石經、孟蜀石經、後蜀石經、成都石經、石室十三經等,後蜀廣政元年(938年)開刻,至宋徽宗宣和年間刻成,是儒家經典十三經的著名石刻。其拓本彌足珍貴,明代以後逐漸散佚,至清乾隆年間唯《詩》《周禮》《三傳》殘本流傳於各家之手。民國初,劉體乾致力蒐集,得《周禮》卷九、卷十、卷十二,《左傳》卷十五、卷二十,《公羊》卷二,《穀梁》卷六、卷八、卷九等殘卷,於民國十五年(1926)影印出版,成《蜀石經殘本》八冊。
本書據劉體乾本為底本原色原大影印,並依《十三經》順序分為四輯、精裝八冊。第一輯《周禮殘本》上中下,第二輯《春秋左氏傳殘本》上中下,第三輯《春秋公羊傳殘本》,第四輯《春秋榖梁傳殘本》。另,書中有各家題跋、題簽、題首、觀款百餘條,並有何維朴、金蓉鏡、林紓、吳昌碩等書畫名人的繪圖,為蜀石經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本書對當今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發掘儒家經典的現代價值,有不可忽視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一、突出的文獻價值,且1949年後首次出版。
自漢至清,可考儒家經籍的石經有七種,七朝石經作為不可替代的實物文本,對研究歷代經學史、政治史甚至歷史年代學,都有其無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對當今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發掘儒家經典的現代價值,更有其不可忽視的歷史和現實的雙重意義。
《蜀石經》以唐《開成石經》為藍本,毋昭裔通過對經文的精心訂正,然後聘用著名書法家書寫、精湛刻工刊石。至北宋又繼《孟蜀石經》後補刻三經。至此,儒家“十三經”便皆刻於四川成都府學,後世通稱為《石室十三經》。這是儒家“十三經”的首次結集,也是儒家經典體系第一次獲得“十三經”之稱,意義重大。
《蜀石經》雖然依仿唐代的《開成石經》,但在刊刻經典文獻的正文外,還於各經句下以雙行小字刊列注文,這不僅有利於民間校對經注文字,還為人們正確理解經文意義提供了注本,大大促進了儒學的普及。
二、有較高的書法價值。
學者頌其“端方精謹”;“謹嚴遒峻”,堪稱為石經中專精模範佳本。其書法與刊刻皆一時名家高手,亦為藝苑珍品。
三、吳昌碩、何維朴、金蓉鏡、林紓等十數人的繪圖及題簽、題首、觀款,為《蜀石經》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四、原大原色影印,不但有文獻價值還有版本價值。
目前出版影印書主要黑白圖或灰度圖,主要通過調對比度掉底色頁面變乾淨,但也可能把字較淺筆劃調沒,影響閱讀,版本價值盡失。本書四色原大印刷,成本是黑白印刷兩倍多,原書信息儘量保留,可以說次真跡一等。
註:四色原大影印,可能是以後古籍出版和收藏的重要方向。
節選:《徐蜀:我對“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的反思》能不能做到仿真複製,保留古籍的原貌,乃至“造出與原書一模一樣的再造善本”呢?答案是,四色彩印沒有問題,黑白單色則絕無可能。
本書輯錄域外所藏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一千餘件,上溯兩漢,下迄於清,展示了兩千多年中國繪畫的精華,是中國美術鑑賞與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料。本書據民國間鄭振鐸編輯、上海出版公司珂羅版印本為底本,底本原計二十四冊,本次整理按原大原色影印,合為八冊。底本圖版無文字說明,本次整理為方便閱讀,據原目錄為每幅圖添加了作者和作品信息,並對底本目錄中的一些校排錯誤進行了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