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嗡

蛤蟆嗡

蛤蟆嗡是南陽市的戲曲小劇種。起源於公元1877年(清光緒三年)。“蛤蟆嗡”的音樂分為唱腔和弦樂曲牌兩大部分,屬於套曲體,根據唱詞的格式和不同的情節套曲演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蛤蟆嗡
  • 所屬地區:: 河南·南陽·淅川縣
  • 遺產編號::Ⅴ-3
  • 遺產級別::市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主要特徵,

基本信息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請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淅川縣

內容簡介

主要曲調有“戀花”“陽高”“陰絲”“花鼓”“紐絲”等。樂隊分文武場:文場只有兩把胡琴和一把四胡;武場有大、小板鼓、鐃鈸、小雲鑼、小鈸等。
蛤蟆嗡是流行於冠縣桑阿鎮、賈鎮、梁堂一帶的民間小戲。它是由河北魏縣、大名等地流行的落腔(落子)傳入山東後,在演出過程中逐步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長,並和當地語言相結合而形成的劇種。它的主奏弓弦樂器“二胡頭” (或稱“鬍子”)是用椿樹根挖制而成,蒙以桐木薄板,上配30多厘米長的琴擔和兩根絲弦及馬尾弓。椿樹根木質鬆軟,發音渾厚悅耳,嗡聲嗡氣,加之在唱腔小過門中(so、do)兩音反覆出現,聽起來酷似雨後蛙鳴,所以當地民眾稱為“蛤蟆嗡”。
蛤蟆嗡的角色行當,生、旦、淨、末、醜俱全。傳統劇目可連演五天不重樣。主要劇目有《王定保借當》、《跑沙灘》、《藍橋會》、《趕三關》、《鴻雁傳書》、《夜宿花亭》、《王子龍掉印》《掉盒印》、《馬前潑水》、.《老少換》、《宋江殺惜》、《櫃中緣》、《梁祝下山》、《勸嫁》、《王少安趕船》、《賣油郎》、《李三娘打水》(《井台會》)、《宇宙鋒》及連台本戲《劉公案》等30餘個。
蛤蟆嗡的樂隊由文場和武場兩部分組成。文場主奏樂器“二胡頭”是用椿木挖筒的一種特製板胡。此外還有二胡、笛、笙、三弦等。武場所使用的樂器有板鼓、鑼、鈸、手鑼、堂鼓等。
文場中的伴奏曲牌多為民間樂曲及吸收其他劇種的曲牌逐步演變而成。常用的曲牌有上香牌、五字開門、打水牌、放風箏等,多在生旦戲中小姐上場,收拾桌椅或跑圓場時使用,亦可用在劇目開始時或在唱腔中作為壓板音樂。
武場使用的鑼鼓經分為兩類:一類是用於各種板式唱腔之前的“開頭”,如慢板開頭、二板開頭、流水板開頭、娃娃腔開頭等;另一類是配合演員表演和身段的鑼鼓經,如並三鑼、緊急風、四擊頭、 回頭、垛頭等。
蛤蟆嗡的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主要板式有[慢板]、 [二板]、[流水]以及[娃娃腔][發腔迷子]等。[慢板]為一板三眼(4/4節拍), [二板]、[流水]、[娃娃腔]為一板一眼(2/4節拍),[發腔迷子]和[悶場]則屬無板無眼自由節拍的唱腔。蛤蟆嗡的唱腔起句多從so (5)音上起(也有從re或do音上起的),而下句落音基本上是落在do(1)音上,屬宮調式。
蛤蟆嗡的唱詞以七字句的上下對偶句為主,也有十字句的,間或有八字、九字等字數不等的長短句。此外,還經常加用襯字,如“那個”、“呀”等。所使用的語言為冠縣地方方言,在四聲調值方面與國語有著明顯的區別。國語四聲的“媽、麻、馬、罵”,冠縣方言則讀為“馬、媽、罵、麻”。

主要特徵

1、伴隨民俗活動生產和發展而形成的對民間習俗的依存性特徵。
2、它的音樂,既有蒲劇的慷慨激昂,又有眉戶禹都調的委婉動聽,既有南方花鼓戲的韻味,又有祁家河地方色彩,既有淅川縣戲劇的演唱風格,又有外地戲劇的直接納入。因而具有曲目形成的多源性特徵。
3、既有淅川縣樂曲,又有外來樂曲。長期並存、協調發展,因而形成了淅川縣和外來樂曲的共存性特徵。
4、“蛤蟆嗡”劇種由於樂器製作的獨特,不論文場的胡琴,還是武場的打擊樂器,再加上悠揚纏綿、委婉動聽的唱腔,都是有蛤蟆鳴叫的嗡嗡之聲,形成了它獨特的韻味的稀有性特徵。
“蛤蟆嗡”小劇種分布於夏縣祁家河鄉西山頭村、東莊、西莊一帶。祁家河鄉系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東、中條山麓的一個山區鄉鎮,距縣城一百五十餘里,東與垣曲接壤,西與平陸交界,北鄰本縣泗交鎮,南隔黃河與河南澠池縣相望。西山頭村位於鄉政府以西八華里處,半山腰中的石板山坡上,全村一百二十餘戶,六百多口人。全村多數姓楊,僅十數家外姓人,皆是外地遷居至此,這裡群山環繞,交通不便,信息閉塞。
公元1821年—1850年(清朝道光年間),西山頭村的煤窯比比皆是,陶瓷業日益發展。因此吸引了山東、河南、陝西、湖南等一些省市的商人,他們趕著毛驢,來往不絕,終年不斷。逢年過節,這些小商販和村里年青人總喜歡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熱鬧非凡,有唱“戀花”調;有唱“陽高”調;有唱“陰絲”調;有唱“二黃”調;有唱“花鼓”調;有唱“紐絲”調;真可謂南北匯雜,東西結合。這些南腔北調融合在一起,加上當地的語言習俗特點,逐步形成了悠揚纏綿、委婉動聽,具有獨特風格的“蛤蟆嗡”小劇種。
具有上述特徵的“蛤蟆嗡”劇種,在當地乃至周邊地區人民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們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社火熱鬧中,都少不了邀請蛤蟆嗡小戲的參與演出,給人們生活帶來無窮的歡樂。挖掘、搶救和保護這個小劇種,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劇歷史的發展,將會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對當地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素質、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